付 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到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关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路径及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议题展开了持续的分析和讨论,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何将理论研究与政策和实践结合起来,推动理论延伸和实践改善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为此,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的整理与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与政策指导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借鉴。
基于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危机。罗敏指出,整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体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解但认识并不深刻[1]。谢进伟等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明确指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践行度均有限[2]。杨宗兴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单向灌输与个人吸收难以呼应的矛盾、知与行难以统一的矛盾[3]。
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成果丰硕,角度不一。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正处在构建自己稳定的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并不能很好的辨别和对待对各种社会思潮,借助自媒体的便利,各种微思潮无差别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危机[4]。有的从民族成分出发,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深受生活环境的特殊影响,如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为多民族混杂居住,而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且氛围较浓厚,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造成内在价值观的激荡[5]。田圆则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受情感、意志、实践等综合影响,如生源地、专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路径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主要观点体现为:优化高校治理模式、增强全社会的道德自信、加强机制建设、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学者认为,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有着重大历史重任,其治理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不断在实践中优化高校治理模式——领导、教师、辅导员齐发力,高校领导要转变管理方式,创造大学生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和条件,教师要加强研究和实践,率先垂范,高校辅导员要发挥独特作用,加强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践行意愿[7]。还有学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提出要构建独特德育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新[8]。栗蕊蕊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和价值需求存在差异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分层次、“因材施教”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唐平秋认为,高校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自媒体引入到大学生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去,积极发挥新媒体的相关优势和积极作用,推进新媒体客户端的建设,主动构建相关校园文化平台,切实有效地构筑网络微媒体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10]。
学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进行了丰富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的研究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重复多,创新少,今后的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大胆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去,如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视野、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同时我们的研究不能常年不变地分为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给出对策的三段式模式,要进一步扩展视野,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大胆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不仅为本学科的研究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而且还能转化为其他学科的学理和方法论。二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多开展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相关实证研究和分析基本上都是以某地所高校为例而进行的个性化分析,不具普遍性,对整个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建设也就没有普遍指导意义。三是要积极进行相关转机制研究,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行为的转化,真正地将认识论与方法论紧密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四是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放到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去进行,不仅仅只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对人类社会的事业发展有何意义,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五是更进一步地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联动关系,延伸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