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健荣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传承和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进程中,遗留下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能够辅助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也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传承文明的目标。因此长期以来,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是文物保护人员关注的热点,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探索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争取取得更好的传承工作效果成为文物保护业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结合新时期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情况,对文物保护技术的传承和发展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分析,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全新的认识,切实推进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争取取得理想发展成效。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相互合成而获得的合金,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铜。长期以来对青铜器皿进行冶铸的过程中,人们对其成分和性能等因子,产生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和分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器的铸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青铜器材质的组成也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尽相同。冶铸青铜器——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青铜器的铸造与内外部方式存在相应的联系,在保护工作中,要想取得显著的保护成果,就需要对青铜器的铸造成分和长期以来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保护技术措施[1]。现阶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总结获得的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技术传承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形式是一般性的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第一,利用青铜文物的存储环境对青铜文物的腐蚀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现阶段,部分青铜文物的存储环境能够得到适当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青铜文物保护效果[2]。如日本正仓院古物库房,就借助空调的使用,对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使用特殊的技术减少室内有害气体对器物的侵蚀。但是这种技术方式成本相对较高,普及应用难度大。
第二,应用具体的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如物理除锈、化学除锈以及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能够对青铜文物自身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青铜文物的良好传承。
(1)物理除锈法。在具体操作上,常使用锤子、刻刀等将青铜文物表面的锈蚀层小心的剔除。或运用空气压缩机等设备将金刚砂在空气的压力下对青铜文物表层锈蚀层进行喷射,进而将铜锈有效的除去[3]。针对青铜文物上的有害锈蚀也可以采用超声波震动的方式去除,一般情况下这种除锈方式仅仅能够将青铜文物表层的有害锈蚀层去除,无法进行更深入有效地除锈,因此很难实现对保护工作的有效控制,甚至在操作不当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文物损坏情况。
(2)化学除锈法。在青铜器物上的锈蚀层按照锈蚀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两种类型,其中,土锈、脱胎锈、地子锈等基本无害,因此被确定为无害锈;而粉状锈则是有害锈蚀的主要表现,这种锈蚀表现出明显的疏松粉状的特征,其中有害成分为碱式氯化铜,为了保证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实际效果,就应该采用化学手段对这些有害锈蚀层进行清除,为青铜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际应用化学除锈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氧化银局部封闭法、离子交换树脂法两种较为有效的技术方式。
分析氧化银局部封闭法,这种方法多运用在有害锈点状腐蚀青铜器上,主要是指在对青铜文物表面的有害锈蚀物进行剔除的过程中,可以先使用物理手段进行处理,然后使用稀释纯乙醇对精制的氧化银进行调拌,调拌成糊状后,向青铜文物上被腐蚀的部位进行填充,保证青铜文物上无法使用物理手段清除的氯化亚铜可以与氧化银进行直接接触,并产生化学反应,进而能够在操作方面防止氯离子的危害,确保青铜文物受到保护,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4]。
离子交换树脂法,主要是在离子刷出时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可以尝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技术保护工作,即将出现锈蚀情况的青铜文物放置到去离子水中,并对青铜文物进行反复的清洗,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处理液内不会出现氯离子,所以能够产生快速的反应,并且树脂再生性能相对较强,在实际应用方面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经济性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3)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在青铜文物保护方面引入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主要是在青铜文物的表面形成相应的络合物膜,避免水和大部分有机质溶解对青铜文物造成损害,并且也可以实现有效隔离环境对青铜文物腐蚀影响因素,取得较好的文物保护效果[5]。
步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青铜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现代机械技术、化学技术得到优化革新,各领域实现融合发展,我国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取得了更好的成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优化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研究文物保护创新技术,可以将新型文物保护剂——氟橡胶在青铜文物保护的应用和AMT技术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从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角度看,随着保护技术的发展,新时期高分子封护层封护工作日渐受到重视,并且保护效果相对较为突出,因此逐渐成为重要的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在新时期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作中,文物保护业务人员基本上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认为“在保护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文物产生小的干预,特别是对于青铜文物等极易受到水分子侵蚀的文物,最好在隔水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基于此,工作中无法实现对温度和水分进行有效控制的条件下,借助高分子封护方法技术开展保护工作,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阶段,在我国青铜文物保护方面较为常见的高分子封护材料主要有B-72、聚乙烯醇缩丁醛、三甲树脂、硅丙树脂,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氟碳等含氟材料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在青铜器保护工作中,针对青铜器进行氟橡胶涂层后,肉眼无法看到涂层,但是却能够使用有机溶剂将涂层去除,并且这种涂层具有较强的防水效果,能给青铜文物披上“无色透明的外衣”取得较好的防水封护效果,并且这种封护效果可以延长较长的时间,在实际应用青铜器物表面后,不会出现B72那种眩光问题,还能达到B72的粘接效果。
在不断对技术进行创新的基础上,AMT技术也是较为新颖的青铜文物保护技术。AMT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去除粉状锈、对氯离子进行提取以及保护缓蚀三个主要的方面,最终经过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将其简化为使用AMT复合配方进行集中处理的方法[6]。AMT复合剂在实际使用方面对于青铜文物的保护,一般远远优于单一的AMT技术性能,并且操作方法更为简单,能够在当前我国青铜文物保护方面进行适当的推广和使用。现阶段,随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AMT复合剂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AMT复合剂青铜文物保护技术还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青铜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在对技术传承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想更为深入的研究青铜文物保护工作,还需要结合保护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争取能够促进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保护成果。
我国青铜器从形成之初,到当今社会的进步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滥觞阶段、勃古阶段、开放阶段、新式阶段以及衰落阶段。当然,研究界对青铜文物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商周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就将其划分为萌生、进步、发展、组合、分铸、专精等各级阶段。而对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也在青铜文物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相应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引入了多种类型的保护手段,极大促进了我国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如建国初期,相关研究者和青铜文物保护工作者主要尝试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文物保护处理技术对青铜器进行除锈保护,如使用了超声波振动仪以及电解还原法等,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到70年代,主要开始采用化学分析的方式进行除锈,同时也尝试引入了X光探伤的技术手段;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高度重视青铜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始将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纳入到青铜文物保护技术体系中,极大促进了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革新。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青铜文物保护也涌现出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手段,青铜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颠覆性的成果,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覆盖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就当前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看,我国青铜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对文物的本体修复和实验室科技保护工作;并且随着保护人员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技术保障,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呈现出高效化发展状态[8]。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全面推进我国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成效,还应该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叉,构建相对完善的科学研究机制,确保可以有效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切实促进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取得优秀发展成效,全面加快我国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进程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让青铜文物保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受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者仍然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传承工作的研究和分析,争取能够营造更具先进性、科学性的青铜文物保护环境,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优化创新,力争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