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园网贷悄然出现并逐渐风靡。一方面,它是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大学校园的扩张引起了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薄,辨析能力欠缺,容易掉入网贷陷阱,导致背负高利贷无法脱身,为自身和家庭、朋友难以挽回的损失和恶劣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高等院校应及时关注且予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良好教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防范机制,以此来规避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
目前我国网络贷款平台呈井喷式增长趋势,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首先,贷款手续简单,门槛低。大学生普遍是一群具有较高消费能力,但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和偿还能力的群体。相较于银行严格而复杂的贷款审批流程,网络贷款时效性极强,往往填入一些个人身份信息、按照环节做认证即可轻松贷款,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因此为网络贷款的风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其次,贷款到账快,利率高,违约成本高。网络贷款往往在大学生提供有效信息之后即可实时到账。但是,校园网贷往往存在一种陷阱,打着“免息”的旗号吸引大学生贷款,实际上各类“咨询费”“手续费”等费用的叠加,以及分期还款缴纳的利息,折合下来的年利率会超过20%[2]。同时,贷款公司在为大学生办理贷款时会扣除一部分作为保证金,一旦大学生逾期未按时还款,贷款平台还将会扣除滞纳金、违约金,导致学生在经济上产生压力。
再次,宣传力度大,但存在误导性宣传。校园网络贷款常常深入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赞助校园学生活动的方法借势宣传,号召学生注册加入平台,扩大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线上往往在点击率高的网站植入广告扩大宣传。另一方面,贷款公司通过张贴广告、发放传单、招募代理等方式直接利用学生作为宣传媒介深入其影响力,但针对服务费等高额费用则避之不谈,因此大学生会受到所谓免息的吸引而掉入网贷陷阱。
最后,平台风险控制能力差,造成信息泄露。国内贷款平台良莠不齐,贷款“低门槛”的背后,常隐藏着泄露贷款人信息的风险。贷款平台监管不力,使重复借贷现象日益严重。对于无法按时还款的大学生,还会出现催债群体对贷款者及其家人朋友进行骚扰、恐吓等,对大学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对其精神也造成极大压力。
针对当下高校网络贷款的现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管理工作[3]。
首先,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当中。自入学教育起,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很多大学生入校之后,由于虚荣心作祟而产生攀比心理,从而产生超前消费观。因此,自大学新生入校还未接触到网络贷款时,就通过事先的预防教育将工作做在前面,普及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健康消费观。同时,将网贷教育作为一项持续的长久性的工作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利用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如宣传板、传单、微信、QQ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其次,树立正反面典型,加强诚信教育。能够依靠自身努力争取奖助学金,或是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并能够回馈社会的学生不在少数。将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树立为先进典型,可号召学生向榜样人物看齐,积极投身于学业,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反之,对于网络上频频出现的骗贷、裸贷甚至是以死逃贷造成家破人亡的案例,应作为反面典型广泛宣传,为大学生敲响警钟,以此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贷款的辨识力,降低涉事风险。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的学生,可鼓励学生在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正规渠道的贷款,并借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并能以己所学回馈社会。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征信教育。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屡屡陷入网络贷款陷阱,与其社会经验的匮乏有极大关系。大学生涉世浅,想法单纯,缺乏辨识力,而且一旦陷入网贷陷阱,往往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因此学校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宣讲等为大学生进行持续系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够知法、守法、用法,能够在自身权益被侵犯时有所警觉,并能通过申诉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征信教育。当大学生看穿贷款平台的“套路”,也更容易规避风险。一部分大学生在多家平台重复贷款,对于逾期欠款却全然不顾,实际上这些行为对于本人的信用记录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征信记录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校园网贷本无对错,但被不法分子利用便会产生一系列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加强学生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网络贷款真正为学生的学业、创业及健康消费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