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中发[3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
根据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高校课堂应充分发挥课堂效应,从观念上,从实践上思考高校课程如何思政化。这不仅是对传统思政教育在观念上的突破,更是教育载体的拓展。我们要通过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来思考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主动转变思路,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外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很显然,课程思政通过挖掘和运用各个课程的思政资源,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两种教育的融合,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有差别的基础上走向交融与共栖,从而实现人类整体文明水平的升华。[3]大思政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准确定位和功能明确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拓宽教育的渠道,发挥所有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教材配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集成与融合的的思政教学观。[4]
那么,我想谈谈如何在《孙子兵法的智慧》通识课程的讲授中进行思政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来看待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智慧、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瑰宝,它不但涵盖军事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心理知识。且经过数千年的社会实践,被反复论证的一本智慧之书。被中外军事专家、管理专家、心理专家视为案头珍物,也是国内外著名大学首选的必修课程。《孙子兵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在借鉴其思想时,要取其精华,更要注重识别和剔除其思想局限,对于《孙子兵法》的局限性而言,剔除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进行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大量古今中外丰富鲜活的案例分析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分析学习孙子兵法这门课程,既清楚认知中国文化,又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既有现实的思政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树立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将课程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中贯穿课堂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精髓之所在。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可以直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比如孙子兵法提倡的“谋”的精神内涵和“爱”的涵义。通过对“谋”的解释,可以更好指导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和人生高度。从实际生活中更能体现课堂思政的灵活性和现实性。
第二,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精神,将通识课程的文化内涵渗透课堂教学之中。
尽管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适合于兵家争锋。但是孙子兵法提供的方法论却适用于现实生活。我们知道,生活中充满着竞争和不确定性,这些竞争会给当代大学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惑和迷茫。孙子兵法提出的各种战略对于处理人事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具有卓有成效的实际指导意义。比如军争篇,形势篇,这些篇章所蕴含的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解决困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例分析。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积累,不但能够学习何谓中国文化、何谓中国智慧?而且能够弘扬中华文化博大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事务的能力、具有强大的现实效益。
第三,注重课堂思想引导,细节处体现课程思政的人文关怀。
在正常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了学生讨论环节,请学生们针对孙子兵法的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展开讨论。这个环节更能展现课堂教学效果和体现学生思想。很显然,没有认真把握领会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往往会顾左右而言其它。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纠正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查验教学效果,纠错纠偏,体现课堂思想引导的必要性。
总之,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让学生在温暖的精神关怀下茁壮成长,思考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是每一个教师努力奋斗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