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发展观问题上最新的理论成果,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发展的方向,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方式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的一次全面的理论升华,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来,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对人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用最新的发展理论指导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高群众的现实满意度将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协调”,就是要把握发展的规律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因素和领域构成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有机整体论、交互作用论、合力论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一方面,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也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另一方面,科学发展需要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通过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来促进协调平衡的包容性发展。
发展已经成为今天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严谨的实验性科学,对心理健康而言,必须立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思路,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体系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持续动力。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科学体系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实践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不断创新。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发生了变化,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等也出现了新的形态,这要求心理教育研究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只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在国际化和国家战略的大环境里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1]
人类自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2]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内容之间、对象之间、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教育效果的不平衡问题,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构成上,必须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性质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充实人的精神内涵,要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誉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作为有益补充,使心理健康教育有内容上的抓手和着力点。在内容的安排上,做到由浅入深、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既要满足普通人的基础性需求,又要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的需求,最终实现教育内容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在覆盖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根据整体心理素质水平、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不同教育对象区别对待,划分不同教育标准,运用不同教育方法手段,形成不同教育效果。要区分农民群众、青年学生和职业公民等不同的群体,突出教育重点,实现统筹兼顾,以点带面,辐射关注重点群体,真正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均衡的问题。
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要运用不同教育手段。例如,针对青年学生群体,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公开课、网络学习教育平台等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等组织平台加强实践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针对职业公民,可以通过党团教育活动加强实践历练,以实践教育方法为主,通过日常管理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并通过心理咨询法、熏陶感染法等教育方法施加影响,重点解决他们现实中遇到的心理困惑。
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教育效果不好。因此,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教育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全心全意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学校、社区、农民、工会等组织中,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体系和专业化团队,把商业化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健康保障工作结合起来,明确不同教育主体的责任,构建起协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协调发展坚持了公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着力点是与需求更好地衔接。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协调发展,就要实现“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发展局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立足于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满足不同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公民心理健康的全面成长。要将心理健将教育与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密切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紧密结合学习工作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开展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化、最大化,得到个性化发展。而只有真正从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才能得到个体的情感认同,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障碍、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进而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保证教育效果。
在尊重不同人群个体差异的同时,换药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主动教育、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要努力培养不同群体在主体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中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发展自我意识,让其能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在满足自我教育能力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身边人提供心理健康环境和服务,通过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式心理教育实践活动,让身边人更加直观地感知教育内容、认同教育理念,最终能够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公民心理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满足心理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更体现在公民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行动上。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服务公民健康的理念,通过完善教育机制,综合考虑个体需求和群体需要,巩固提升教育效果。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也会影响和调动个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满足个体心理健康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多的关注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群体心理健康素质的整体提升。
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结晶。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将协调发展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从教育思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处着手进行创新,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指明方向。将协调发展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进行贯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能够不断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难题,有效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切实提升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