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逐年攀升,传统贸易市场空间不断压缩,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为6.7万亿元人民币,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高达7.6万亿元人民币,企业正处在跨境电商发展的黄金时段,商务英语人才缺口凸显,同时也为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学业评估、师资队伍方面。
高校实训教学结构上通常采取商务模拟情景为主、校企合作为辅的培养方式,导致实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商务模拟情景教学具有很大的实践局限性,虽然学生通过软件设计出来的虚拟情景,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够体验到完整的跨境电商贸易流程,并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模拟情景毕竟缺乏真实性。
学业评估制度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缺乏学习过程评价。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英语、商务、文化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实践等岗位需求本位能力为核心,要求学业评估制度应该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对学生日常学习与实训过程进行层次性追踪与评价,而当下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业评估方式相对单一,考核指标过于模糊或笼统,这与以应用性与需求性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英语、商务、外国文化等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熟练掌握商务技能。我国高职教育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大环境中,规模不断壮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师资队伍的紧缺,尤其是双师型教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为了能向社会输送优质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要高校基于社会实际需求,并结合高校资源整合现状,构建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成功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与实践融合后的产物,高校是理论体系支撑的研究型机构,而企业是具有丰富运营与市场管理经验的实践性组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往往是处在浅层次的表面合作,学生见习与实习环节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实训教学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应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参与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中,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中,应抱积极主动去寻求合作,构建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岗位分配可以采取兼聘制,教师在负责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来,企业通过提供实实在在的项目,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国际物流、平台操作、网络营销等实践活动中来,并可通过现场教学、远程教学等方式培训学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政策支持是我国跨境电商呈现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原因,为推动我国跨境电商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持。具有英语、商务、外国文化等理论知识、精通商务与英语应用技能并可以肩负起资源整合大梁的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下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要求。基于跨境电商的商务英语并非是简单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培养需要高校提供教师、教学设备等资源,商务与英语技能培养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而对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高校、企业、科研所与政府多方的支持,有针对性对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进行建设,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通过定期举办跨境电商人才交流会、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提供培训、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标准等方式,推进优质社会资源的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中来。
对人才的评估标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节点,不仅反映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影响着社会与企业对高校的认可度。因此,高校应逐步放弃以往单一的、仅重视结果的学业评估方式,而向着多元评价体系方向发展。多元化的学业评估制度主要包括四要素,即:评价主体、内容、方法以及实施,基于四要素的评价方式更为重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灵活性强,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而这种能力需基于岗位需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