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调查问卷显示,8.33%的学生明知校外的小吃点存在安全隐患,却依旧选择就餐;29.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有安全隐患地方就餐;62.5%的学生表示会尽量少去有食品安全隐患的地方。可见大学生存在不注重饮食安全,不避讳路边摊,不考虑其存在条件简陋、设施不全、环境恶劣,缺少监督等食品安全隐患。除饮食安全方面,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也形成了大学生独特的消费现象。大学生群体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但是却不具备足够的消费实力,消费行为受到了制约。学校加强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消费习惯至关重要。
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有大量可支配时间,但其一日三餐都无法规律,吃零食现象严重。调查数据显示,74.4%的大学生偶尔有吃零食的习惯,17%的学生经常吃零食,8.6%的学生不吃零食。零食的种类主要是饼干,方便面等油炸食品,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营养不良的概率。而且油炸食品的过量摄入,会导致大学生肥胖率的增长。有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好的身材而节食,又导致了用餐时间的不规律性,如此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更加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早餐作为一天的第一餐,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之间。[1]关于早餐时间,问卷显示25%的学生7:30前完成,有66.67%的学生在8:00前吃早餐,有8.33%的学生不吃早餐。在年级方面,学生用早餐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大,相应的向后推迟。有同学会因为上课,懒床等原因来不及吃早餐,上午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甚者出现低血糖休克,从而影响学习。可见,重视早餐问题十分有必要。学生吃早餐还要注意是否与早课时间冲突。学校禁止学生带早餐进入教室,因为课间吃早餐会影响自己学习,还会影响他人。因此解决早餐与早课的冲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让书香取代饭香。
大学生对食堂饭菜腻烦或因天气寒冷等原因,叫外卖越来越普遍。随着美团,饿了么等外卖APP热度的不断上升和网上支付的普及,叫外卖变得越来越方便。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有79.17%的学生会在饭堂吃饭;有12.5%的同学选择在校外用餐;有8.33%的同学选择叫外卖。很多大学生热衷在网上自主选择可口的饭菜。更有甚者,一日三餐皆在网上订购,这样不仅不健康,还会导致身体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引发某种相关的疾病。为此,学校应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重良好的饮食就餐习惯,双管齐下,培育学生良好的就餐习惯。
高校多开设有关饮食安全营养方面的公共选修课,适时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2]同时,食堂配备优秀厨师,提高食堂菜色,吸引学生在校内就餐,避免学生外出就餐或点外卖。通过这些举措,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饮食就餐安全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能增强身体素质。
国内外营养专家普遍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提供的能量要占全天的30%,质量也应达到全天营养素标准的1/3。而在高校内,大多数学生对早餐不重视,同时在吃早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学校应大力推广营养早餐,爱心早餐。 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改善个人营养状况都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可提供多种营养配方,满足学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从而改变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此外,除了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外,学生们还应戒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不吃或少吃零食,个别减肥的同学也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科学合理分配。做到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
可食的肉类,蔬菜,谷类等,每种食物都有其不同的营养,我国主食以谷类为主,谷类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所需能量。而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身体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大学生应完善自身饮食结构,均衡摄入身体所需的能量。
大学是人一生的黄金阶段,大学生的饮食安全健康问题更是值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自身也要学习科学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大学生才能养成合理的饮食就餐习惯,同时使其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