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主体性培育的着力点

2018-11-14 14:37罗浪沙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大学生信息

■罗浪沙/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目前我国网民已达到 7.72 亿[1],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其中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空间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影响网络信息生态的重要要素。大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主体性如何对网络信息生态的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性状况还将深度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状况。就在我们深刻关注到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的重要意义时,他们的信息主体性问题也亟待重视,网络成瘾、信息压迫、信息焦虑、信息异化等已然成为困扰大学生信息生活的常态性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信息发展。针对此,需要深入分析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并积极寻求信息主体性培育的着力点,切实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性。

一、大学生信息主体性问题的提出

自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活动便相伴而生,人的信息主体性也随之生发。信息主体性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对信息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对于信息的适应、驾驭和控制程度的表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信息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活动成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主导性活动。人的信息主体性的重要性也空前凸显。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网民群体,作为网络空间信息活动的生力军,关注和研究他们的信息主体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受互联网影响较深。在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改变着大众生存方式,其普及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伴随网络成长的大学生经历了对网络不同看法,“从网络危害论到网络工具论再到网络社会观的形成”[2]这一过程是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人机异质的共存方式需要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重要群体,肩负着优化互联网信息生态发展的责任。用“个人抬头,沙皇退位”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似乎一点也不为过,这一时代的大学生更加强调自由、自主。数字化的信息生活方式得到大学生的追捧,更容易或愿意担任重要角色,当下他们已成为网络潮流的引领者。此外,大学生还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网络环境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使命。

大学生还引领网络空间秩序的建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使用新技术能力比较快,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舆论的参与者、行动者甚至是主导者。网络空间良好秩序的建构是大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但从当下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价值观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甄别信息的自觉性和能力有待提升,使得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生态中并不能游刃有余,甚至在失序的网络空间中容易陷入被动。这给大学生践履秩序建构的重任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他们主体性的实践锻炼提供了空间。

基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生态中地位、身份和使命的特殊性,深入研究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性变得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尤其深入分析大学生信息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是成为了有价值的理论研究维度。

二、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一)沉溺于信息生活,产生信息依赖

当今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谁先占有最新的信息,谁就将拥有优势。不可否认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正如郭湛所说:“信息网络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超级世界大学,善于利用它的人可以在这里接受终生教育”[3]。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的人可以在这里接受终生教育,但那些不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的人,或是在信息海洋中盲目生活的人则会被淹没其中。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上网,课上课下拿着手机刷微博、聊微信,手机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掌上明珠”,信息就是知识的错误理念使得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信息生活,网络信息的获取比书本知识来的更快,更直接、更便捷,无须翻阅厚厚的资料,知识就呈现在眼前,知识似乎就是指尖轻轻点击的过程。“事事找网络,时时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信息选择困难,产生信息焦虑

网络信息更新快,海量的信息内容堆积在此,数以亿计字节的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足以阅读较长时间,而害怕失去重要信息等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信息量大导致大学生焦虑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认为,内外因素的刺激威胁自我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网络空间信息过多,无法短时间浏览众多信息但又害怕丢失重要的信息,心理矛盾不断凸显导致信息焦虑,信息量大导致不可能完全阅读吸收,但又渴望最大限度的获取,对信息越是饥渴,越是对信息更加依赖,通过增加时间来满足对信息的控制感和熟悉感。

(三)信息盲目需求,导致信息强迫

对信息的盲目需求,是大学生信息生活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信息盲目需求导致信息强迫。信息强迫不是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而是信息反主体化的体现,这种信息强迫现象在大学生当中十分常见,时刻浏览手机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道“风景线”。信息就是知识的错误理念是导致信息崇拜的重要原因,信息获取越多,并不一定带来知识的增长,“我们现在(瞬时地和同时地)期待着获得一切。我们因一种全面管理的逻辑而受到损害,这种逻辑认为事事都应该在我们的处置之中。我们终将为这种疯狂付出代价。所获得的信息越多,可能有的意义便越少,这就是所谓的收益递减律。”[4]一些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就是知识,对网络信息的掌握就是掌握知识,因此乐于在网络空间生活,却不知信息并不一定就是知识的逻辑,由于对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更好的把握,导致众多大学生对信息的盲目追求。

三、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缺失受众多方面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成因和互联网技术成因。

(一)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缺失的心理成因

第一,认知曲解是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首要方面。在信息社会,信息和传统社会的物质和能源一样成为能够提高竞争优势与发展机会的新型资源,信息为大学生带来了财富,但也带来困苦和烦恼。部分大学生并未认清与网络信息的关系,信息是客体,信息应为我所用的意识还未完全建立。“在这个新兴时代里,一些人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依赖远远超过了预期,全然不觉自己已慢慢陷入这张自己编织的信息网中,更没有意识到在主宰信息的过程中,最终被主宰的恰恰是一些人自己。”[5]大学生认知上的模糊不清是行为上盲目跟进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与信息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第二,信息需求心理在网络中膨胀。马斯洛需求理论层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后,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目标。网络信息社会能够满足现实社会实现不了的社交需要,心灵的沟通并得到外界的认可满了足其社交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现实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信息生活几乎都能够得到满足,心理需求在网络信息社会得到极大满足致使部分大学生信息行为强化,对感兴趣的信息的继续寻找和浏览加剧了心理需要的膨胀。

第三,从众心理与好奇心理的共同驱使。从众是指个体的认知、判断等与大部分群体的观点趋于一致的心理现象。多数人都在重视信息的重要性,一些缺乏独立思考的大学生盲目跟随潮流,全然不顾信息的价值和优劣,投身在信息海洋,漫无目的地进行信息生活,丧失了信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信息海洋中的焦点舆论事件总会“捕获”大学生的眼球,舆论导向的剧情不断“翻转”时时刻刻牵动着大学生的心弦,对无关紧要的信息和舆论浏览和追踪容易引诱大学生陷入网络信息泥潭。

(二)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缺失的技术成因

第一,网络信息存在方式的负面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碎片化的存在状态是当今网络信息的主要特征,信息属性多元化带来的却是信息碎片化,碎片化信息“网络”现实生活的众多领域,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浅阅读”和多领域涉及的需要,但其缺陷也较为明显,链接式的碎片化信息使得部分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但却一无所获,碎片化行为催生了碎片化思想。传统媒体“至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被颠覆迎合了大学生想发声、爱发声的情感表达需要,随之而来是信息存在方式的句子结构变得更加随意,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理性化、结构化、系统化叙事结构的轻视,他们用碎片的形式重新审视正统的理论、主张等,以无序、零散、拼凑式的叙事结构对传统理性的规约和要求提出质疑。”[6]“去中心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特点迎合了强调平等和凸显自我的强烈愿望,在网络信息生活随时可以受到关注,随时可能成为焦点,在网络空间中存在感的满足和受到关注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乐此不疲。第二,数字化生存方式屏蔽“我是谁”。在网络空间的存在方式是符号化、数字化的存在方式,此种存在方式迎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和追求身份突破的需要。数字化生存方式可以屏蔽大学生现实生活学生的身份,超越现实生活身份的束缚可以随意切换身份满足自己的信息需要、社交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身份的隐藏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不合理信息需要的无限制索取,对不合理信息的无限制需要是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垃圾信息的诱因。身体缺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可以做与现实身份完全不相称的事情。不合理信息强烈的刺激感和身份差异的存在感迎合大学生的喜欢,过度沉迷数字化生活忽视现实自我的发展,导致符号自我的不断膨胀和与现实自我脱离的畸形发展。

第三,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导致信息生态乱象丛生,庸俗信息、炒作信息、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信息海洋,缺乏鉴别力和判断力的大学生群体易走入信息陷阱。除此之外,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存在状态显示出不同的群体利益,隐藏其后的往往带有某种价值诉求,但其价值诉求难以区分。网络空间信息的创作者知识水平不一,价值取向多元导致网络空间信息质量有优劣真假之分,正如赵毅衡所说:“如果见到的只是文本,而不知道创作者的身份,也不知道他的意图,那么如何判别文本身份呢?”[7]正是信息创造者身份的隐藏和创作者意图的隐蔽导致信息传播意图的模糊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一些掺和在真实信息中极左或是极右的思想或是西方价值观念的信息迎合思想上较为偏激的大学生。

四、大学生信息主体性培育的着力点

(一)培育正确的信息观

(1)理性认识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信息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用信息是手段,为了合理需求寻找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信息是目的,信息本身无所谓价值,是人赋予其价值。因此作为大学生应从认知上更好地处理与信息的关系,认识到网络信息都是人为信息,是人为之确立价值,理性地认识信息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和诉求是进行网络信息生活的必要前提。在信息活动中树立主体意识,自己是信息的主人,一切信息皆为我所用的信息理念应逐渐培养,厘清与信息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存在方式与以物质实体为存在方式的现实生活的差异性,明确现实生活是主体——中介(物质)——主体,或主体——主体的生活方式,而网络信息生活是主体——中介(信息)——主体的生活方式,其中介(信息)的重要性和多变性需要理性对待和处理,把握网络信息的功能、本质。

(2)避免消极从众,合理调试信息行为。避免对信息的消极从众需培养对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行为的规范和信息生活的规划。正确信息观的形成和培养需要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生活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在网络信息生活中独立思考,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应理性地生产信息、消费信息,发挥对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在信息生产和需求上消极从众,成为不良信息、媚俗信息、垃圾信息传播的帮凶。网络信息无穷无尽,但每个人吸收信息的能力、精力、时间是有限,人类不是机器,需要心理和生理的共同支撑,无论是精神上对信息的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还是身体上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都很有限,合理调试信息行为势在必行。

除了树立正确的信息观之外,还应该处理好数字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数字自我无疑是现实自我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数字自我替代不了现实自我,始终摆脱不了肉体自我的约束。但陷入畸形的数字化存在状态将可能引起现实自我的变异。“在通常情况下,‘我是谁’不会成为尖锐的问题,精神正常的人不会将自己混同于他人,不会怀疑我就是我自己……但数字化自我可能引起自我意识的突变,使我们可能难以判断这是自我的丧失,还是自我之新形式的延续?是自我的虚化(虚拟自我或虚拟身份),还是自我的新型实在?”[8]因此,处理好现实自我与数字自我显得尤为重要,实现现实自我与数字自我的平衡,做到数字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理性地把网络中的“我是谁”与现实自我结合起来,避免双重人格的出现及人格分离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

(1)加强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的稳定性看法和态度,对动机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处理好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研判网络空间中的复杂信息,提升对信息的辨识力;合理看待网络空间中纷繁多变的网络现象,提高分析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自觉观察与审视复杂多样的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调控自身网络行为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性会朝着怎样的方向走,并且最终发展成何种状况,是由价值观决定的。因此,加强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信息主体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着力点,它对其他着力点有统摄作用。加强价值观教育,在当前核心工作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化、细化工作,具体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功能。

(2)推进信息素养培育。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对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行为、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高校应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发挥引导作用,首要的是转变学生观念,以信息意识培育为着力点,以强化信息行为能力培育为核心,充分发挥大学生信息主体意识,逐渐培养大学生对不同价值导向信息的能动反应意识,逐步提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坚定良好的信息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信息素养培育还需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是绿色校园网络秩序的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信息素养培育的优良土壤。除了高校应发挥引导作用之外,国家还应建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

(三)创新技术和加强网络监管

(1)优化信息生态的净化技术,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技术支撑。大学生信息主体性的生长需要良好的信息环境做保障,尤其在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信息甄别能力的关键生长期。良好信息环境源自网民的主体自觉,也源自网络空间信息净化技术力量的支撑。为此信息净化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是绿色信息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保证,绿色信息生态需要科学有效地增强信息技术的净化能力,抓住信息碎片、多、杂、质量良莠不齐、传播速度快等主要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信息净化技术的辩污能力、拦截能力。与此同时信息净化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还需人才作为保障,信息生态净化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是项艰巨的技术课题,需要精英技术群体发挥攻坚克难的关键性作用,为信息生产、传播、处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供智力支持。

(2)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强化大学生信息主体的责任意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信息主体在网络空间中都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传统媒体信息需法律和道德的监管,网络媒体信息也应纳入监管范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群体,努力地净化网络信息生态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除了理性地规范自我信息生活的同时,还应引导“朋友圈”规范自我信息生产、传播等信息活动勇于对网络中的谣言积极主动地进行辟谣,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地发展,努力扮演网络舆论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不良信息生产、传播的个体、运营商进行群众监督。构建网络信息空间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良好信息环境。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在网络空间的不断强化可凝聚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引导网络信息生态的有序建构和规范进行。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大学生信息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订阅信息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展会信息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