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铭 韩晓伟 雷 萍 侯殿东 关洪全/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后被写入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与创业”已被视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方针[1]。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也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要担负的重要职责,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很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一词也早已纳入于校训中,“厚德博学,继承创新”,一方面是指中医药事业要不断创新,另外一方面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实施了很多举措来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例如成立创新学院、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基地等等。
但笔者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现象,例如说,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个别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因素干扰,未能做出预想中的结果,这时有些同学会再重复做一次,有些则怀疑自己动手能力不行,有些则显得迷茫,没有理想的实验就不知该如何填写实验报告册,更有甚者,为了获取较好的实验报告册评价,选择直接抄袭他人实验报告册。概括来说,个别学生过于看重成功,害怕失败——怕实验失败、怕失败的结果导致报告册受到不好的评价。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或者失败,与前面所说的创新有什么关系呢?
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人才培养时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也就是说,对成功的重视和对失败的宽容是有利于创新性的培育和创新事业的开展。
事实上,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一个实验重复做了多次才能成功的时候,譬如著名的爱迪生发明灯泡的实验。可以说,实验失败在科学研究中很常见,重要的要能放平心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任何实验过程中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经验,正面的、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异常的、失败的实验也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2]。成功的实验也罢,失败的实验也罢,只要认真总结分析,都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使实验不断完善,逐渐改进,直至取得成功。
所以,在授课实践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宽容失败”对于那些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的组别的学生,并不会予以批评或者责备,而是会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做出什么样的结果就如实地在实验报告册上写出,只要他们能够认真思考,详细讨论结果中各个现象的成因,或者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即可。笔者从事的是本科阶段学生的基础实验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实验,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为其将来研究生阶段和工作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结果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因此,
实验结果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掌握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相比于结果更为重要,这就像“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目光只放在一条鱼身上只是会解决一顿饭的温饱问题,但对于方法的追求则可以解决一生的温饱,推而广之,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宽容失败”可以长远地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举例来说,近两年很火的共享单车,有一些公司亏损破产被淘汰,但有人不怕失败,所以又促进了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的等创新产品的出现。
宽容失败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反过来,如果害怕失败或者拒绝失败会发生什么?一方面,“规范”的操作和“成功”的结果先入为主,学生会认为只要跟书上或者老师讲的不一样的都是失败的,不敢逾越书本,以期使结果都很“成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打破教条、突破创新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学生不愿实验报告册写的是失败的结果,所以要杜撰一个好的结果或者抄袭他人的结果结论,将来,在其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的结果若是不尽如人意,篡改实验数据、编造研究结果或者把别人的研究成果照搬过来,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不但没有创新性的成果,甚至抄袭来的内容肯能都是国外已经过时、落伍的成果。
个体对待成功、失败的态度实际上是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背景需求的一个映射,学生的个人追求与大学的办学目标、教学宗旨以及国家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断超越前人的人才?还是眼界狭窄,仅仅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把实验报告册写得很“漂亮”的人才?显然前者更符合我们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目前人们的认识有些误区,眼光不够长远,很多只是注重眼前的成功。往小了说,抄袭一个作业,得到一个“好学生”的评价,忽略了个人的真正成长;往大了说,只追求明星娱乐、香车宝马,认为这就是成功,而忽略了整个民族的进步,因小失大。
总之,实事求是,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内容,启发大学生多向性思考,帮助学生打破思想枷锁,突破旧有框架,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