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顺学院
目前,我国共有三十余所高校设置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土木工程及林业学等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因此,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学习范围广、学科多、交叉多、理论知识量大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具体实践中,比较注重林业技术、工程技术与农业技术三者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换言之,高校不仅是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理论型人才,其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一,土壤侵蚀与荒漠化方向。在全球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引起土壤侵蚀与荒漠化的原因不断增加。因此,想要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必须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教学,使学生掌握其产生机理,从更深层次探究问题根源,为将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安顺市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面临的的荒漠化问题主要为喀斯特石漠化。安顺学院从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出发,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穿插石漠化形成机理、治理技术,并形成有机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针对地方性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培养人才。
第二,水土保持林草方向。在防治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过程中,想要避免治标不治本的情况,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税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问题,必须加强林草植被的种植,结合不同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升林草植被的覆盖率[1]。在教学上,应从专业角度加强植物学、树木学、林业生态工程学、造林学等课程的针对性改革,培养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相关的植物种类、种植技术,并根据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特点,从林草体系的物种选择及不同植被的搭配等方面进行综合教学,并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创新理论及行业先进技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第三,水土保持工程方向。在一些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应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从地区水土实际情况入手,加强对山河湖泊的治理[2]。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三大技术手段之一,教学改革中必须不断改进水土保持工程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安全性强及涉及范围广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有一支对水土保持工程非常了解的师资队伍,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各个知识、掌握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方式,并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与人类的生存有着直接的联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国家生态安全,近年来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培养该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时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林草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及石漠化防治等方面的进行有机融合,并通过与行业技术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聘请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在一线岗位锻炼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二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与其他领域的工作项目不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具备公益性质的事业,其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培养该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及专业基础,使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够顺利进行。通过与水务局等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将学生安排到市级、区县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等各级水行政部门实习,充分学习了解行政机构的管理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行政工作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
三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支持。因此,在培养其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安顺学院研究生教育还有待开展。现通过与中科院及省直高校合作,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并以此为依托进行联合培养,安排有志从事科研的学生到科研院所跟随指导老师长期做实验,毕业后可继续深造。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解决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必须加强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落后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与调整,培养出适应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探讨了安顺学院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但由于具体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地方发展特点进行完善及调整,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专业环保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