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娜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1]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他继承先秦和宋明理学构建了庞大的心学体系。知行合一是他在先秦朴素知行观、孔孟以及宋明理学知行观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点,也是他心学体系的重要范畴。他强调“知行并进”、“知而必行”,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中国哲学范畴的系统中,“知”、“行”范畴有着如下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知与行是指知识、认识与实行、实践;其二,知与行是指道德知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践履。[2]从先秦朴素的知行观“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古文尚书·说命中》)到孔孟的“生而知之”(《论语·季氏》)、“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孟子·尽心上》),以及北宋程颐程颢、朱熹等均有对知行的论述与界定。王阳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心”为本体,“良知”为核心的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不分开的,本是一回事,说的是同一个“工夫”,他在《传习录》上中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说明他已经认识到知行是相互包含的。从道德认识与实践的角度来看,王阳明认为人认识到这个道德本身已经是行动了,即“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而实践时已经体现知,就如孟子所举人性善的例子,见到孩子要掉井里,及时出手相救孩子,则行动前已经有对善的认识和向善的意念,所以行动中已经体现出善。王阳明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便说知便会有行动的意愿,而有实际行动就是知道了。[3]
对于知行正确与否,王阳明也有说明。在他的知行合一观点里,知中已经有行,而在知与行之间还有一个“克出恶念”,即是在知的同时就把不好的念头剔除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传习录》)”这样认识到知都是善的,发出行动便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知”和“行”是我们要追求的呢?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良知可以说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终极目标,也是他心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出“良知者心之本体”、“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传习录》中),简单地说王阳明的良知也就是儒家思想一直追求的“天”、“性”、“命”、“天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意志和力量。[4]良知能感知对错,能判断善恶,也能自知和反思对错,只要达到了自己的良知,那么就是知行合一,反之则是“知不难,而行难”,正如他在《传习录》第三《黄以方录》中所说:“良知自然会知。当然很简单。但如果一个人不能实现他的‘良知’,那么这个人就是‘知不难,而行难’的例子。”做到知行合一,则才能达到良知和至善。
在王阳明那里心发动处便是意,心的创造和实践通过意,而意的对象则是事或者物,心通过意达到与外界的关联,实现心的创造和实践。有了对某事的知,才会有“意”,然后会有行动,而行动过才有“知”,下一次才有“意”,这个“意”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想法”。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中提到:“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亲身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知行合一,皆无可疑。”所以,“意”是既是知的体现,又是行的动力和指导,意愿越是强烈,则行动越是及时,知也会得以证实和获得。
虽然从认识论角度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唯心主义认识论,但无论从当今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还是从知识认识与实践层面,都对我们有启发。
95后大学生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因而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热情积极、自我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而在就业价值观上特点突出,但也凸显出令人堪忧的问题。
(1)就业理想丰富,服务社会意识差。由于物质条件丰富,95后大学生可谓“见多识广”,与社会的融合度高,同时95后大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鲜明,因而在就业择业方面表现出多种想法,就业理想丰富,但奉献、服务意识淡薄,把个人需求摆在第一位,很少考虑社会、国家需要。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到沿海发达开放城市就业,甚至愿意自己创业当老板,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则问津者少。这样的就业理想,缺乏远大抱负,忽视精神和高尚理想的追求,势必对学生的择业选择和今后社会发展不利。
(2)就业自信心强,就业意识淡薄。大部分的95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注重校外社会实践,并积极利用假期参与实践。加之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加强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感知较快,因而接受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在就业心态上95后大学生自然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但近几年笔者在工作中发现,95后大学生就业意愿不强烈,在就业行动上表现出慢就业状态。在本该积极择业的最后一学年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淡定,倾向于毕业之后慢慢找,丝毫没有焦虑与压力。而随着经济发展,近几年企业人才需求量大,出现招人难的尴尬。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低。
(3)就业目标个性化,趋于功利和享乐。在就业目标方向、行业、岗位的选择上,95后大学生就业想法多,实践经验丰富,选择个性化明显。新兴行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不就业等个性而且自由的就业方式甚至成为很多同学选择的方向。而在具体择业取向上来说,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大中型企业、高端行业、高职位、高薪酬的岗位,在岗位选择上倾向于轻松自由的岗位,而中心街区、光鲜亮丽、干净雅致的环境也是选择的一个参考标准。不愿意吃苦,吃不了苦,抗压能力不够强也是95后大学生的一个弱点。
(4)关注个人发展,缺乏稳定性。95后大学生个性积极,自我意识强,在择业过程中个人发展是他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但由于过分关注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加之抗压能力差,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到挫折和打击,一旦不顺利则比较容易选择退出,因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前与企业签约后违约,或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普遍缺乏稳定性。撇开企业因素,95后大学生在就业诚信意识方面需要加强,在工作中过于随性,缺乏一定的忠诚度。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启示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只有学生思想认识有了高度,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就业价值观,进而在行动上才能有所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我们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中,也需要强化学习的目的,同时加强专业学习的引导。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价值观,它不仅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信仰,找到精神追求,而且要求我们能抵御各种错误,避免思想上的误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行不离,知必须有行动,行动才会知,正如他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大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一定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实践,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而目前95后大学生则存在就业意愿不强烈、慢就业的趋势,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需要、自身发展以及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明确,甚至是懈怠的。因此,高校对95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要重视学业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同时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与提升认知。
在就业择业过程中95后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心和享乐主义的一面。个人利益考虑在前,不愿意吃苦却希望高薪高待遇,对大学生和社会今后的发展来说是不利也是不应该的。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方法和功夫论上提出“精察克治”、“事上磨练”,意思就是指人们要时时自省,不断修炼自身,而修炼并非坐在那里冥想,而是要通过日常事上磨练,从“事”中用心去体悟。他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去为善去恶,追求知善知恶的良知。这里的恶是指不好的念头,比如“好色、好名、好货”等私欲。当代95后大学生就应该有这种自省和不断反思品质,适当追求属于自己的个人利益,提高自己的觉悟,磨炼自己的意志,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我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当今95后大学生在就业和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诚信意识淡薄,过分关注个人感受,缺乏一定的契约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也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我们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环,有才有德才是我们培养大学生的标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倡“致良知”启发我们注重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追求良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醒学生注重道德内省,并积极去实践道德。
当代95后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家庭经济、社会发展、个人认知以及其他思潮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出现偏差,现实中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认知与行动不一致的情况,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知”这个源头进行正确引导,再“行”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实践认知,进而达到知与行相匹配。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价值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即无论是知识认知还是道德认知,认知本身就是行动,而且在认知过程中就要剔除“恶”;在道德认知与践履上,他也为我们提供了“致良知”这条道德至高追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