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光 舒新蓉 张 蕾 汤雯雯/西安财经学院校医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大学生们。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在总体上,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另一项有关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调查也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疲劳倾向的占26.8%,低度心理疲劳的占13.4%,而中高度心理疲劳都与压力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国内,在国外也有同类事件发生。尽管我们不能作出所有大学生事件都是由压力所导致的结论,但有研究认为,任何事件在发生前的一刹那,确实和压力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有着必然的联系。
现如今,也许是因为中国式教育的影响,也许是学生的心理越来越脆弱,不能承受一定的挫折和太大的压力。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个人发展及社会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并结合某高校学生人口学方面的信息,参考国内外文献与压力量表,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问卷。从家庭氛围、经济水平、恋爱情感、自尊水平、人际关系、学习情况、职业规划等六个维度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探索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研究在本校本科中生展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从四个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抽取男女学生各15名,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
很多经历高考的战场的学子,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大学校园,会对新的生活抱有自由轻松的期待,但伴随这大学的学习,诸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专业技能、研究生博士等考试接踵而来,这些考试让学生们来不及放松又重新背上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大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与中学阶段有很大的转变,大学的老师更注重理论框架的讲授,学生需要通过自学补充大量的知识点加深理解与记忆,更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领悟与应用。不少学生仍然习惯延用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模式,而无法适应新的模式。由于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更被学习不得法高投入而第效率的问题困住,甚至会出现“挂科”的危机。如果这些问题长期找不到解决方法,他们就会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冲突与痛苦之中,丧失学习动机,情绪低落,对生活没有兴趣,甚至焦虑、抑郁强迫等精神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学校园对学生恋爱的开放环境,使学生们之前压抑的恋爱需要得以追求和满足。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青年学生亲密需要非常强烈,但亲密关系的经营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他们还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恋爱的相处之道。很多恋爱中的矛盾,比如追求与分手,单身的孤独感,性关系等问题还不知怎样合理的应对,很多学生还在用比较不成熟和情绪化的方式处理感情。同时,这一比较隐私的苦恼通常又无处诉说与排解。爱情理想与现实爱情的差距让这个年纪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失落感,甚至情绪极端爆发。
大部分学生来说初次离开父母,这意味围着可以自由安排生活和自由支配财务。对于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自幼享受这比较便利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加之当代学生除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对于社交、兴趣、出行等消费有了更多的需要,怎样合理并衡生活费的收入与支出成为他们的一个难题。而对于那些农村来的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交付学费已经成为家中经济的很大开支,生活费的水平会相对低于城市学生。而城市里各种消费比农村要高出很多,对于尚未自食其力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很多学生会采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弥补生活开支的不足,这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但以学生兼职的方式很难找到劳动付出与价值回报对等的工作,反倒造成生活疲惫,影响学习等多重问题。另外,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很多学生的自尊水平,成为他们心中难以名状的压力。同学之间攀比,与家人意见不合等人际关系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每个人的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我们和周围的环境社会会构成一个人际网。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社交困难确是为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首要因素。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在人际交往中被动、怯懦、自卑、敏感、虚伪、冷漠等问题。当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使孩子自小缺乏与同伴的交流,使他们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不关注他人感受,无法倾听和给予情感反馈,不懂得宽容与妥协,这会使他们无法顺畅地与同学交流。对于宿舍管理制的集体生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突出体现。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个性的学生在宿舍这个空间内相遇相处,必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那些不善交流的学生就会长期在此压抑,甚至会爆发不同程度的冲突。有些大学生则因不善交流而回避社交,比如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补偿内心需求,沉湎于网落,与现实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丧失交际的能力。同时,社会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会成为人际困难者的又一重心理压力。人际问题还终将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每一个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都在完成着与原生家庭的心理分离过程,他们努力尝试着以独立的人格步入新的生活。但家庭问题也是每个人一生探索的命题。虽然离开了家庭,但家庭的压力却仍然无法摆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家庭压力主要来自于父母的期望与自身的情况产生了落差,担心自己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望,或烦恼于不知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孩子的性格和解决问题方式造成不好的影响。还有一些家庭不幸福的学生在缺失爱的环境中长大,比如:家庭暴力,单亲等,造成他们情感脆弱,没有安全感,心灵背负着很大的创伤。这些孩子除了家庭不幸福外,有些还承受着社会环境的评价等压力。自闭,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患者身上时常可以看到家庭问题的映射。
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即失业”的阴云逐渐占据了大学生的天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在这样的压力下常常面临两种艰难选择:一条路是就业,选择就业的学生会存在诸多担心。对本校名声不过硬,没有竞争优势;岗位需求与求职需求在人数,专业等方面不匹配;自身成绩与简历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缺少社会资源和经济条件带来的附加机遇;自身能力与经验不足,不能满足需快速上手的岗位需要;就业期望过高,不能找到满意工作;薪酬水平太低,无法充分满足生活需求。另一条路是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这一选择需要一些破釜沉舟的勇气。因为一方面他们要准备为期一年或更长的辛苦备考;要承受研究生学校差距很大的招录比;要做好努力失败的心理准备;也要清楚的知道,考研只是暂时回避就业压力,而这些巨大的压力早晚需要面对,也许机遇转瞬即逝。
就业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应届毕业生逐年,整个社会处于竞争激烈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导致大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当代,大学校园早已不是清静悠然的“象牙塔”,大学生在读期间就面临着很多的心理冲突和困扰。大学生所处的青年阶段心理发展本就存在很多内心冲突,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多方竞争关系等。这些冲突和压力若不能及时得到缓解或释放,进行持续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就会日积月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本人要学会合理的自我认知,明确生活和发展目标。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因此大学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通道,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同学朋友、家人老师懂得向他人求助。学校可以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譬如,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组织尽力健康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机会。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应由从前的引导变为感染式教育,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尊重理解和空间,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资源,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维护健康心理环境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