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华/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时代是在互联网全面普及背景下,对信息技术和社会生活综合发展的一种思考模式,互联网+不仅仅意味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还在于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项信息的个性利用,即通过信息实现不同工作内容的互联,这种信息应用不仅体现为工作方法上的变化,还体现为工作思维的变化和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面,互联网+工作思路的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特征明显,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校适应性以及学习状态都不是很好,如何应对“素质不佳”的生源特征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都比较大,且管理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学生个性特征的重视明显不足;大多数院校选择人工管理的模式,强调班主任和辅导员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学生干部群体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积极带头作用。虽然这种人管模式能够基本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求,但是对教职工素质的要求过高,甚至存在一个教师流动影响一个班学生的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刻板,对管理者过度依赖,是普遍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对学生管理基本环境的再创造,能够使学生管理从原本的以生源特征为依据的框架中跳出来,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现和人本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有序的现代化教育环境;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快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进程,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智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以生源特征为出发点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倾向于为学生的发展设定各种标准,包括学生必须达到的某些标准、必须不能做到的某些标准。学生在校生活的不同环节,由于管理负责人不一样,管理标准也不一样,这使得很多高职学生觉得“束手束脚”,学校的标准太过繁杂多样,甚至存在着两个标准不能互相兼容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行为方向性非常模糊。例如,有些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大三实训中提交实训报告,教务处要求学生每周提交一次,实训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提交一次,而实训辅导员要求学生不定时提交,同样的实训报告,学生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准备三分,这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并且造成实训资料的冗余,不利于学生实训状态的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首要的路径就是统一学生管理的标准,将复杂的标准简单化,将人为的标准制度化,这意味着,学校需要统筹管理体系,使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管理单位的各种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最终评定方法整合。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管理部门统筹于统一体系之中,即将院系部门、学生部门、就业部门、教务部门以及招生部门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之中, 以此来确保各部门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进行及时深入的交流, 加快各项管理信息的高效传递,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和协调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创新管理方法,将此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促使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改革管理手段,高职院校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小组,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各项内容进行合理管理,进而提高学生管理系统建设的水平和应用质量。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学生信息进行全面搜集,高职院校建立的学生信息档案不仅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包括学生在高中时的各方面表现,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其他有关人员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联网信息能够显示出来的学生行为特征等,例如,对学生的互联网购物行为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学生的花销水平等。这些资料能够为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提供基础性的治疗;其次,改革管理思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负责人应该重视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大范围内营造了共性非常强的集体,但是将小范围内集体的共性割裂开来,这意味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发展可能与社会某一潮流相符合,但是在高职院校内表现为个人特征较强,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都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人特征开展管理工作,而非再以集体化的行为去影响学生。集体化行为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是有限的,个性化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班主任和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通过对学生个性化信息的分析,寻找合适的方法,实现管理目标。
高职院校要将自身的模块建设与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通过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来更好的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者及相关管理人员要坚定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及时参与到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决策之中,为其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指导。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对学生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并不熟悉,一旦有设备更新的申请,就认为是“没用的”,减少设备申请资金或者干脆不批复,甚至有些学校领导要求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和班主任“自己想办法”完善信息化管理之需,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进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完善信息化所用的硬件和软件,因此,拨付一定的资金用以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作出正确管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关系信息系统包含多项内容,对学生的历史记录以及在校行为记录较为复杂,其中还可能存在有关于学生的隐私性信息,哪些是管理教师可以应用的,哪些是部分可以应用的,哪些是不能够访问的,都需要进行区别划分,对信息的应用权限、应用安全性进行管理,此外,还需要专门的监督人员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各项数据、信息、资源等内容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保证系统中各项信息及管理任务能够落实到实处。
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对学生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应用,这意味着,参与学生管理的教师需要对学生信息有客观的认识并且能够妥善应用这些信息。但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建立了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但管理教师不会用。因此,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一,在于对工作者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培训,使管理者“善用其器”。具体来讲,就是对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进行评定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有效应用已有的学生信息库和系统软件。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网络化的建设,这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例如根据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特征,搜集并整合学生信息,设置信息系统应用权限,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等。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引进一批专业人才,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发展顺利。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对学生管理基础、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管理具体工具进行的全面改进,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大数据背景下重新组织管理系统,还需要重新审视学生发展状态和需要,并且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进行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些建设路径统一起来,就能够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