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建设

2018-11-14 23:01翟云会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学分教育教学

■翟云会/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停留或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构建还很不完善,导致本科教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结构性失衡。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较差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创新创意思维、创业基础理论等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协会、校友讲座等简单形式进行,对于团队管理、风险控制、相关扶持政策等一知半解。更为重要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缺乏专业支撑,虽搭建了校内实训、仿真模拟、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但只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程硬性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新的理念、模式和产品,创新创业思维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层次体验和具体推进。

(二)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

尽管高校与区域内的企业多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互动性较差,未形成校、政、企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缺乏载体,创业视野不够开阔,学生仅根据校内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导致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些简单形式的咖啡店、蛋糕店等,表面上实现了创业,根本谈不上创新,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没有后续的发展潜力,没有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平台的教育本质。

(三)“创业型”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学术型居多,创业导师主要来源于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从现阶段的竞赛类项目评价标准来看,导师的指导只是为了比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指导、管理不足等现象。

(四)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市场调研等课堂教学形式,缺乏真正的实践性训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校内模拟锻炼和所谓的定岗实习,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此外,学业水平评价的单一性导致学生习惯于以课业成绩为导向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

(一)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

地方高校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只有在学校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既要在公共课中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也要在专业课设置上增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综合性环节,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设计。

(二)校企政协同育人,形成良性互动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只有实现校、企、政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协同育人。通过校企、校政协同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在政府有关政策和职能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下,区域内的企业从自身科技创新的需要出发,联合高校师资和研究能力共同给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成果变现提供机会和保障,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指导能力,高校的“导师制”中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来,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一方面要聘请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和创新创业导师充实自身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跨学科的职业培训、研讨交流和模块化学习弥补教师自身的知识局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构建第一、第二课堂贯通的实践教学模式

必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连接通道,通过开设综合性校内实训课程、校企合作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将过程性学习和实践纳入学分要求;同时构建“企业家讲座+比赛+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的阶梯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在学业评价方面,一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用于提高学生学习激情,保障实习实训教学质量;二是推行学分替代制度,如以创新创业学分替代课程学分,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替代毕业实习,以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等,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猜你喜欢
学分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