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颖/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素知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知识的经验来源;二是知识的逻辑结构;三是知识确定性的探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知识论的三个层面。并且依据对于知识的不同标准,可以将知识进行分类。按照知识所描述的对象,可以将知识划分为“关于事实其自身所描述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相互之间所进行描述的知识”,同时就马克思的实践观,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其做了深刻的研究分析,并且将两者做了比较,“非推理的知识”正是在比较过程中被提出。[1]
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就事物的知识和真理的知识,罗素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且比较了两者之间的不同,罗素将事物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分为直接的知识和派生的知识。罗素提出了一切非直接的知识其都是来源于直接的知识,而亲知的知识就是直接的知识。所谓非直接的知识,即派生知识,都是根据直接知识所推理得到的或者是对直接知识的一种描述。在对亲知的知识进行描述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亲知的知识。
所谓亲知的知识,是指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到的知识。罗素对亲知的知识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进行了分类,分为感觉材料、记忆、自我意识、我们自己和共相五个类别。罗素在《哲学问题》中总结了五类亲知的知识:
第一,感觉材料。他以这张桌子为例。当我们站在桌子旁时,我们意识到构成桌子现象的感觉材料-它的颜色、形状、硬度、平滑度等。当我看到桌子并感觉到它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些。当我看到桌子的颜色和形状时,当我感觉到桌子的硬度和平滑性时,我完全认识到再也没有比它们更加直接的关于它们自身的知识了。因此,构成餐桌现象的感觉材料是我们亲知的知识,这些东西是我直接知道的。
第二,记忆。罗素认为,这是超出感觉材料范围的首要考虑。他说,我们经常记住我们所见过的或听到的所有触及我们感官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直接意识到我们所记得的,尽管对于所记得的是过去某一时刻的印象。所以对于记忆的直接知识是我们针对曾经的知识的起源。假若没有了记忆,那么对于过去的知识就无处可谈,即不会有过去的知识。同时,记忆也有其自身特点,就是所经历的越多,切身感受越深,时间间隔越小,那么记忆的可靠性就越强。[2]
第三,自我意识。罗素指出,自我意识是指我们不仅感知到某些事物,而且始终意识到我们意识到了它们。当我看到太阳时,我总是意识到我看到了太阳。 自我意识是我们所有关于内在事物的知识的根源。
第四,自己。罗素在《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及《哲学问题》中,一方面他认为,你可以在自省中亲知自己,如果你认为你不能,那么就很难解释自我意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在他看来,可以被亲知的自我不是传统哲学的永恒实体,而是亲知当下感觉材料的个体。另一方面,他否认他可以亲知自己,因为很难在我自己的意识中找到心态,并且在审视自己时总是涉及特定的想法。在权衡了双方的立场之后,他倾向于承认可以亲知自我。
第五,共相。罗素指出,除了知道一些特别的东西,我们也知道我们将所谓的共同的,一般的想法称之为“共相”。他用“共相”这个词来描述柏拉图的“理念”,“理念”与在某种意义上给出的特定事物是对立的。 “共相”是许多特殊事物可以共享的事物。罗素之所以认为我们可以直观地接近某些共相,是因为他直观地考虑了关系。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认识特殊的事物,而且可以直接认识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类就是关于事物的知识其本质为描述的知识。正如上文所提,亲知知识究其本源是直接的知识,而描述的知识是以直接的知识为基础,并在其上进行推理所产生的,所以亦成为派生的知识。描述的知识以亲知的知识为基础,可以说“派生的知识是根据我们直观认知的前提有效的演绎出来的东西。”[3]描述的知识是以亲知的知识为基础所提出的,那么由亲知知识向描述的知识转换过程中,需要依据一些真理作为基础,描述的知识是通过描述得来的有关事物的知识。描述的知识不受我们个人经验的限制,在亲知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尽情的去理解与阐述。在《哲学问题》一书中,罗素就已经提出了描述知识的描述方式,其主要形式为“the so-and-so”。我们可以通过描述的知识扩大或者增加我们的见识,增长我们的知识。
关于真理的知识也可以划分为两类。首先,罗素把我们对真理的直接认识称为直观知识。在罗素那里,直观的知识类似于康德的“先验知识”。这种知识主要由那些抽象的原则组成,而这些抽象的原则却是只对真理、逻辑和算法进行阐述。并且,在罗素的认知中,派生的真理知识包括从自明的真理所能演绎出的每一种事物。与此同时,事物的知识与真理的知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则是认识与否都是可以的,对于事物的知识是可靠的。[4]但对真理知识的了解是非常不同的。 它将显示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别。 也就是说,真理的知识具有二元性。
对人类知识确定性的追求是罗素生命中永恒的目标。众所周知,罗素总是对知识问题感兴趣,这与他探索知识的确定性是分不开的。 这在罗素的主要哲学著作中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罗素自始至终都没有对知识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解释。通过阅读罗素的哲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罗素的一生中,罗素都是在不断推翻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省与批评,对于知识在不断进取,并且不难发现罗素对于知识是非常尊重的,他指出对于部分知识是可信的,对于部分知识则是需要持有怀疑的态度,还有部分知识则是只有某种程度上的确信度。
为了辩护知识的确定性,罗素认为哲学逻辑的任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和澄清逻辑结构。罗素这样做的初衷是根据事实和命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事实的各种逻辑形式进行分类。世界是由与最简单的原子事实相对应的原子命题组成的。
1、基础的脆弱性
在知识论的发展过程中,感觉材料问题首次也是由罗素提出的,他将我们对于感觉材料所具有的亲知的知识当成是事物的知识所发展起来的基础。然而,这个理论在现在的哲学领域中正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与抨击。反对者认为罗素所提出的观点中的感觉材料这个概念是不确定的。在我们认知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的过程中,“感觉材料说”在某一种具体的认识和被认知之间产生了阻碍,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客观所存在的事物无法全面去认识。
2、本质的批判
罗素哲学的知识论的兴起与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西方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就罗素本人而言,其也是一名资产阶级学者。因为罗素所提出的哲学的前提的本质就是“二元论”,他所提出的知识论也不能摆脱不可知论的倾向,所以,上述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毫无促进作用的,一定程度上具有阻碍作用。 罗素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缺点。罗素有时表现出对细节的过度追求,而这是从事哲学工作不可忽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