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娣/山西省万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我国当前卫生事业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而改革发展的重点在于“强基层”,也就是保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效果,为基层人民的医疗服务与面向基层人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保障。国家在基层卫生人才的政策上做了明确的规划,例如人才培养,人才流动与激励的配置等要求,但是由于基层卫生机构的特殊性,基层卫生人员的待遇与工作环境不佳,导致基层卫生人才数量难以增加,建设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成为了很大的挑战。
在2017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了972540个,相较2016年提升了3%左右,其中公里基层卫生机构占了整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55%;基层卫生人员达到了382万人,相较2016年提升了6%,且其中执业医师数量达到了110万人,占据了全国执业医师总量的 37%[1]。
截止2017年末,全国乡镇卫生院数量达到近4万个,卫生人员总数超过13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近110万人,执业医师数量达到45万人,注册护士数量达30余万人,相较往年数据,在人才与卫生机构的数量上均有增加。
我国关于社区卫生机构的建立时间较短,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人才队伍的建设速度也更为乐观;2017年末,国内社区服务中心总量达到11000个,卫生人员45万人,同比前几年的人才数量增长更加迅速;但社区卫生站的数量与卫生站的卫生人才数量较往年无明显变化。
基层卫生人才的专业性与素质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所以为了基层群众的健康,国家下发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指示,通过在高等医学院开展定向卫生人才的免费培养,将人才输送到乡镇及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并定期对卫生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一达到培育全面性基层卫生人才的目的。
由于基层卫生岗位的特殊性,对于专业性卫生人员的基层维持成为了保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质量与能力的关键点。国家为基层卫生人才的评价下发了针对以下几点的政策:一是建立医疗服务能力及业绩的重要性,提高在评审中的占比,同时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额定量进行了详细规定;二是降低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各方面的要求,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估职称的条件放宽。
国家为保证乡镇及以下卫生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在岗数量,出台了财政资金支持以及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以保证基层卫生人才数量的政策,同时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将城市卫生人员不定期输送到乡镇及以下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保证了基层的整体卫生医疗水平。
为保证基层卫生人才的权益,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且绩效工资的比例在逐年上升。除去工资总额,收支结余也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基层医疗机构,并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奖励给卫生人员以达到激励效果,促进基层卫生人才的积极性与动力。
由于我国政策及基层卫生机构的性质影响,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较低,相较全国范围内医护人员整体平均年收入,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不够优厚的待遇以及城乡之间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差距,直接导致了基层卫生人才流失,转向城市卫生机构,导致基层专业性技术人才数量无法上升[2]。
针对基层卫生人员较低的工资水平,应完善基层卫生人员的绩效工资制度,并发放特殊津贴,借由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收入,尤其针对贫困地区应特殊照顾,从而保留人才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编制与晋升代表着基层卫生人员的渴望与切实的自身利益,所以应当提高人才激励的尺度,对编制不足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给予人员增编,并同时针对地区特殊性降低评审制度,对基层卫生人才起到激励作用。
通过多维联动,将上下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结合,通过国家培养基层全科医生,颁发执照后由省级机构进行定向培养,县级机构颁发编制,规定待遇,最后回到基层进行工作,既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又保证了人员的补充和稳定性。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针对当前政策与实际情况,如何顺利建设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保留基层卫生人才依然有着诸多挑战。只有顺利建设起有专业性与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才能确保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顺利利发展,更好的保障基层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