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灿/长春工业大学
一是对失能人员的影响。失能人员享受到专业护理服务,个人尊严得到维护。政策实施后,入住服务机构的费用降低,更多人有条件入住相关服务机构,可以接受到专业服务。且随着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不断推进,照护项目更加多样;医疗照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定点养老机构有33个,分散在不同的城区,定点医疗机构达到26个,基本覆盖了各种类别的医院,使各种病情的服务需求能就近得到满足。同时,失能人员的生活权利、医疗权利等得到基本保障,实现了病有所养、老有所依,生活的更加有尊严。同时制度实施中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改善失能人员健康状况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第二,存在失能人员认定时间过长的问题。
二是对失能人员家庭的影响。家属负担有效减轻,家庭劳动力得到解放。照护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缓解家属的精神压力,也有效减轻了家人的经济负担,客观上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同时,它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解放家庭劳动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家属又回归到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家庭收入。失能人员的亲属表示有了这项政策之后,幸福感得到提升,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此外,在参保人接受专业护理的同时,也增加了家人向专业人员学习护理知识的机会,能够更好的照护参保者,有利于家庭和谐。制度的实施同时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家庭成员责任心缺失的现象。这主要是时间问题造成的,如,有些家属下班时间晚,刚好错过养老机构的看望时间段,还有的家属常年外出工作,不能经常看望失能人员,对此家属也感到乏力。
三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率得到提高,养老行业得以加速发展。在照护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入住养老院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一般在3000元左右,入住条件更好的机构则花费更多。制度实施后,失能人员只需400元左右便可入住,此时,失能人员会愿意及时出院,入住适合自己的养老院,有效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及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率。同时,随着入住养老院的人数的增多,不少养老院也间接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借此机遇扩大养老院的规模,希望有更多的失能人员前来入住,形成良性循环。在护理需求增多的同时,护理产业发展滞后的事实暴露的越发明显。定点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多数来自周边,或为农村妇女,年龄一般在45~50岁。上岗之前,他们需参加民政局组织的为期几天的培训,学习四种基本课程。但这些基本的课程设置对初次进入护理行业的人来说远远是不够的,培训时间也不能满足系统学习的要求,难以满足失能人员的照护需求。
此外,制度的实施使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更加完善,对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整体上来看,制度实施后已较有成效的解决了政策范围内失能人员的照护问题,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目前养老机构中缺乏专业的医生与护士,无法对疾病进行事先预防,因此政策实施后在改善护理效果方面并不能起到明显作用。鉴于此,建议养老机构与周边的社区医院或者距离近的医院加强合作,定期对失能人员进行常规检查,出具健康报告交由养老机构保管,引导养老机构中的专业医生建立失能人员健康档案,为失能人员健康状况的改善营造良好的条件。
失能人员鉴定周期需要缩减,且随着政策人员增多,医保局审核评定难度定将大幅度提高。长春市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评估,或者在照护保险经办机构中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由具有专业医疗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审核评估人员对申请者的能力进行评估,保证评定程序的客观性和快捷性。
由于时间等问题,政策实施后,客观上易导致失能人员家属责任心减弱的现象。其实,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减轻时间障碍,目前个别养老机构已借助监控系统以及互联网技术使家属通过手机APP(如:萤石云视频)或者电脑端便可实时查看到失能人员在养老机构的身体情况、护理情况、日常活动等,为家属打造了一个可以关心他们的平台。这将有利于促进失能人员的身心健康,也可以借此督促养老机构保证其服务质量。
专业护理人才的缺乏无疑会制约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推进。应加快规范护理人才市场,建立专门的护理培训机构,对后期进入护理服务行业的人员进行医疗及生活照料等全面系统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后进入的护理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规范护理行业薪酬水平,建立护理人才互通机制,使护理人员即使在基层也能看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以便吸引年轻的、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人员参与到照护保险事业中,高效壮大专业护理人员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