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又要革命了”!因为慕课时代已经到来。慕课风暴始于2011年秋,国际教育界仿佛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誉为“慕课元年”。这里的“慕课”(MOOC)指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慕课理念就是要打破教育壁垒,实现教育公平。人人可以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享有教育资源。
慕课浪潮风起云涌,高校教师理应顺应潮流,转换思想勇于迎接挑战。
(1)未来的教师更像是一个导师,从以“教”为主,变成以“导”为主。慕课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很多教师的工作方式。传统课堂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变为“知识容器”,无法实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自身课程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及学生评价环节。“以敏锐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宽容、思辨的客观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开放的自主、合作学习理念。”[1]帮助学生由“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学习习惯转变。
(2)教师由“单项选手”升级为“全能型选手”。传统教育模式下,评判一个教师能力的标准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知识的传授能力。而大数据背景下,教师还要具有在大数据“噪音”中选取有效数据的能力。深谙教学技术开发与设计,掌握必要的视频制作、交互社区建设、web2.0应用及云信息利用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有效结合进行慕课开发与教学应用。
(3)教师由“领导者”转型为“合作者”。慕课的学习理念是将学习看作一种社会活动,学生与其他同学及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合作。因而,教师不再掌控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而是要扮演助学及促学的角色,变成学生探索学习、斩获新知和掌握新技术的“合作者”。另外,慕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教师需要参与“团队合作”。教师只是课程建设中的一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担当“主讲教师”抑或“教辅人员”。
“高校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水平与慕课教学的易用性感知正相关”。[2]网络条件越成熟,慕课辅助技术资源越丰富,教师越倾向于采用慕课教学的方式。外部支持已经建立,教师如何更好加以利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成为关键。首先微视频制作是慕课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需熟练运用慕课平台,使用网络工具与软件,如幻灯片、电子白板、微音频等制作技术手段制作微视频。并且有能力运用文档排版格式化、图片与视频的切割与嵌入等信息技术;教师应能灵活借助软件寻找适合的资源并对其进行“二度开发”。对资源搜集、分类并整合,内化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另外,教师应能运用服务器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科表现、思维模式等,进而改进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并能利用课程平台,参与网络社区互动、对学生进行有效信息反馈和评价。
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的职业知识与素养略显匮乏,难于应对信息化的大环境。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教师既要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又要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在掌握自身学科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还应熟悉相关的学科内容。科技的发展决定知识的关联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知识面宽才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及学术思想拓展;专业知识是基石,掌握教育规律与理论才能将知识外化。大学教师有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得以把新知融入教学当中去。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学习新知,多角度、多维度的理解授课内容,汲取他人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发展专业能力。
教师以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化的学习平台为支撑、将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与传统教育体制理念有机融合,更好的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对象,设计出整体教学进程,研究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组织形式。能够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反馈与评价。此外,还应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研究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教学”,熟悉新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并能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
“慕课以它的网络化、规模化的优势,能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众化并使稀缺资源普及化”[3]高校教师应拥有紧迫感与使命感,努力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拓展知识体系来迎接慕课大潮的冲击。还教育应有的温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