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全国110多所211工程大学中,超过半数施行大类招生,在全国的第一批本科院校中也广泛实施,该模式在我国高水平大学中已形成一种新常态。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建设综合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趋势。然而,高校在专业分流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扎堆在“热门专业”,从而导致该校的“冷门专业”因选报人数过少而无法正常开课,最终该专业被取消。在新形势下,如何审视和完善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高校专业分流是当前改革研究的重中之重。
本论文以“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研究”为题。专业分流是一个围绕专业与学生选择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在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各异,探究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高校专业分流政策的必要手段,本研究期盼通过一些调查与分析引起高校对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视,引导学生专业分流。
问卷题型包括单选题,评分题,排序题,五级Likert量表,把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几个重要因素(个人原因,他人原因,专业原因等因素)通过排序和五点量表,双重评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问卷参与对象为广东高校范围内的大学生,地理区域较集中,避免了南北方思维和观念差异导致的数据不准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投放,回收范围集中在广东各高校,针对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总计收回问卷583份,其中大类招生专业学生填写的问卷有409份。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研究,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多的倾向于个人原因,包括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等,同时还会参考该专业当前就业前景和家人与朋友的意见以及该专业在大类中的热门程度。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有一定的自主性,也会综合参考其他因素,但是“学院的热门专业”是一个相对盲目的导向,对学生专业选择存在一定的跟风影响,出现一定的专业分流“趋热避冷”的现象。
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作为完善高校大类招生政策的切入口,本研究总结得到如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
本研究中,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有68.46%的学生倾向于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这部分的比例可以更高,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专业选择方面,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性。自主性不强的原因有,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对职业与专业的了解不多等。学校可以在学生职业规划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引,包括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引导。
2、专业分流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当下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选择的“趋热避冷”。高校的在专业选择方面,应当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和喜欢的专业,而不是“随波逐流”。专业没有优劣之分,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专业选择的“趋热避冷”现象,可以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也可以在分流制度上加以改善。例如将热门专业归类,冷门专业不参与大类招生;在专业分流之前进行“预分流”,提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3、做好学生专业分流的“售后服务”
在调查中,不少同学反应,为当时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后悔,并且毕业后并未从事该专业相关工作。高校在专业分流后应继续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无法适应该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的预留机会给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
4、系统性完善专业分流教学
高校大类招生是一种涉及人数较广的教学模式,提高这类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应该有系统性配套的教学模式。针对当下面临的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问题,可以先完善如下条件:
(1)完善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尽管己试行大类招生基础上的高校专业分流,但尚未设计和实行与高校专业分流相配套的课程,分流专业的导论课程较为少见,而是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导致高校专业流于形式。
(2)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专业分流必然会改变学生班级甚至寝室。大学上课方式于中小学上课方式截然不同,不少大学生表示在大学缺少班级归属感。而专业分流的“二次分班”使得学生又要离开刚适应的大学新班级,这给高校专业分流后的班级管理带来新挑战。有的高校则开始尝试“双轨制”教学,行政班(分流之前的班级)与教学班(分流后的班级)并存,学籍相关事务由行政班继续管理,教学相关事务由教学班处理,这是大类招生模式下的高校专业班级管理的探索。
(3)完善教师教学管理,研究发现,仍有少数人在专业选择时会考虑学校的师资质量,而专业选择的“趋热避冷”现象会对相对冷门专业的师资质量带来一定冲击,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应加强师资质量建设,师生共同打造专业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