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娟 马建军/宁夏师范学院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素养水平竞争日趋激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的海量井喷,信息素养作为各国“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社会成员必备素养之一,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1]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提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和掌握获取、存取信息的基本能力”[3]。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4]。自此,信息素养开始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联手开发的《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ISSL)中包括“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部分以及相应的九个具体指标,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5]
进入21世纪,信息素养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世界各国纷纷将其列入教育目标中。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关于“信息社会在行动: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Alexandria Reclamation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6]。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理事会通过《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涵盖六个框架要素,每个框架要素包括核心概念、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内容。
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不同学者和机构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存在共性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7]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CAUL,2001)提出,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确认何时需要信息,能有效搜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信息”的系列综合能力。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指出,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8]。
我国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大要素组成,认为信息素养是“合理合法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确定、获取、评估、应用、整合和创造信息,以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能力”,[9]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即借助信息工具,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
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储备人才,其信息素养培养将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提高公费师范生,乃至全体师范生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按照“优才导向”和“农村导向”,公费师范生具有“人师”特征,公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指公费师范生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工具、信息手段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与其他师范生相比,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应有更高要求,这是由公费师范生的未来发展决定的,这种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培养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是提升公费师范生综合素质和丰富教学技能的重要内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旨在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教师队伍,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重要举措;(2)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优秀教师的储备力量,应成为教育信息化2.0计划的坚定实施者。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海量信息,只有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才能有效地确定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检索信息、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并能够自觉遵守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能够主动将获取到的有效信息投入教育教学实践。
(1)公费师范生应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还在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变革,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活动过程变得生动有趣;(2)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及时筛选有效教学信息,适时应用人机交互教学方式,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抽象教学问题和教学难点,因此,公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素质之一;(3)具备良好信息素养,也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弥补教育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差距;(4)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公费师范生职后发展的必备技能。尤其是在职后网络培训中,信息素养程度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只有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才能在未来发展中不断补充专业发展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信息意识不高、信息观念淡薄,必然会导致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但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从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来看,都已经感受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但缺乏针对性地举措或是各项举措实施力度不够。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并没有纳入到公费师范生发展评价体系中,或是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就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将计算机操作等同于信息素养培养。有些教师上课虽然将粉笔换成了多媒体投影展示,但仍坚持从上课讲到下课,将“人灌”变成“电灌”,教学观念保守,不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方式。
在已开设的公费师范生教育技能类课程中,主要有“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虽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但从公费师范生发展来看,并不能满足其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已有课程内容中虽然增加了电子白板、教学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内容,但对RSS等社会性软件、视频会议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涉及不足,对教育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应用不太了解。
虽然各师范院校在不同形式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讲授、演示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不够。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公费师范生培养中不仅注重培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操作、教学指导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公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监控等高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运用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公费师范生培养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形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的主动意识,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新课导入、教学内容呈现与教学互动中,更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要有别于、优先于其他师范生。师范院校要加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设置相应的课程,明确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计划和各阶段具体内容。课程教学可根据公费师范生的不同个体特点,分层、分类实施,现有“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在一年级适当增加信息检索、信息处理类课程,加强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检索和信息管理的基本能力。二年级开始可以结合各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增加各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处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是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公费师范生学习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形成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只有自己掌握了信息技术,才会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各学科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还应帮助学生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创造(再造)教学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会管理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的基本能力,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要求教师会应用信息技术,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师生教学互动的变革,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模式,帮助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的出现,给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思考。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除充分利用现有的微格教学环境外,还应尝试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模式的教学应用,开发具有情境性、可交互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以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为主的课例库,帮助学生在实习实训前学习、分析课例,提高认知水平,为实习实训提供参考,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通过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学习,注重公费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提高公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为未来能够成为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