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树军 洪锋
20年前,那时候的滨江之于杭州,只是一个过境的符号和城外的乡村,一条钱塘江,不是天堑,对滨江的居民来说,心理距离却胜似天堑。
20年后,荒凉滩涂变成现代都市,农业三镇变成科技新城,一个拥江发展的励志故事,跃然于杭州版图之上。
直到现在,似乎很多人还不能完全理解高新区(滨江)的真正含义,但16年前的两区合并之举,却给滨江带来深刻影响。
杭州高新区始建于1990年,创建初衷很明确,就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园区范围是莫干山路以西、天目山路以北、余杭塘河以南、莲花港以东的古荡—西溪地区,面积11.44平方公里。高新区管委会位于文三路199号,作为杭州市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主要承担经济管理职能。
1996年,杭州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当时将萧山的三个乡镇,就是现在的浦沿、长河、西兴划归杭州市,设立滨江区。高新区便在长河镇与浦沿镇之间的10.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出了“分店”。
2002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高新区和滨江区管理体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全交叉兼职,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实现两区优势的叠加。
高新区为产业而生,滨江区为城市而生。高新区(滨江)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源,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两区合一的创新之举,奠定了高新区(滨江)多年来产城融合的发展方向,将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与滨江区的发展空间优势相结合,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载体和抓手,使两区形成优势上的互补、管理职能上的叠加,既大大地促进了高新区的发展,也加快了滨江的城市化进程,走出了一条适合高新区(滨江)而又不同于别人的道路。
春风南渡。钱塘江南岸,一场自我变革蓄势待发。
与其直道超车、弯道超车,不如换道超车,高新区和滨江区合二为一,这本身就是一次典型的“换道超车”。“换道”之后又如何快速甚至高速“超车”?当然靠的是“创新”。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决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键。
二十年来,“小地方”集聚了“大资源”。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高新区(滨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深化“5050计划”,实施人才新政30条,推进人才安居改革,累计引进国家和省级“千人计划”专家22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6700余人,年均新增大学生就业2.5万人左右,全区本科学历人员占企业总就业数50%。
多年积淀,这里已形成了以阿里巴巴、网易为首的智慧互联产业集群,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为主的智慧安防产业集群,以新华三、华为通信、紫光华山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产业集群,以正泰太阳能、聚光科技、英飞特等为标杆的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恒生电子、信雅达、连连科技、pingpong为引领的网络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以创业软件、丁香园、医惠科技为代表的智慧医疗产业集群,以浙江中控、迪普科技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士兰微、国芯科技、矽力杰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华数传媒、电魂网络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倾力打造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具备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二十年来,“小地方”承载了“大创新”。
发展高科技是高新区与生俱来的使命,创新驱动是坚定不移的发展路径选择。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下,高新区(滨江)大力支持企业研发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替代进口产品、能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高新技术。2017年,区内专利申请量14010件,专利授权量7474件,位列全省首位;区内企业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6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30项,参与制订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63项、行业标准253项;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持续名列全省各区(县、市)第一。
“滨江就是一个大孵化器”,政府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抓手,努力追求“万树梨花春满园”的产业发展新境界。如今,全区已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49个,其中国家级19个,每年新注册企业超过8000家。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这已成为高新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十年来,“小地方”推动了“大改革”。
高新区(滨江)秉持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力求政府自我变革激发市场活力,强调“不仅要当好店小二,更要当好良医”,做到“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高新区(滨江)凭借多个“率先”获亮眼成绩。2017年,高新区(滨江)在全市率先完成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社保医保等7个事项的“一事、一窗、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1+X”多证合一改革并在全省推广,建立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动态清单,实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等17个多证合一事项、27个证照联办事项;率先启动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新设内资企业实现全程网上登记,全年免费证照快递送达4000余件;建立投资项目集中服务区,13家涉审单位提供一站式集成审批服务……在“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下,2017年全年新增企业8207家,增长18.3%,新增注册资本521.9亿元,跑出了服务新速度,也跑赢了广大民心。
与此同时,高新区(滨江)率先推出海外引才计划,率先设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法庭,率先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率先布局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率先建成全省唯一的全景网路演中心。在城市工业发展道路上,高新区(滨江)推行“研发总部+生产外移”新思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英飞特、聚光科技、施强药业、艺福堂等一批企业生产基地在周边地区落户,带动了大杭州的产业合理布局。
“一招棋,满盘活”,改革和创新就是高新区(滨江)的制胜之招。
创新之下,先行先试。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大环境下,高新区(滨江)顺应科技革命的机遇,致力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化、从效率型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跨越。
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路径。围绕高新区的使命定位,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突出、高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智慧经济,打造了覆盖关键控制芯片设计与研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设备、信息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服务、大数据和网络安全等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业,部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把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作为创新驱动的最首要任务。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坚持走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招商引智良性循环之路,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同时,把打造局部优化的区域创新环境和提升产业培育能力作为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特别是在借鉴美国硅谷的创新模式,营造适宜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把高新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最重点方向。政府的研发投入要坚持不只求成功、还允许失败,要像抓固定资产投资一样抓研发投入。同时,要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拓展产业新领域,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的10个发展方向,结合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进行扶持。根据2004年修订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规定,每年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5%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
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作为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的最主要平台。没有孵化就不会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没有孵化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新区,高新区就是一个大孵化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单纯靠引进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高新区(滨江)高度重视孵化器的建设,把培育中小企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一个主要切入点,并特别关注高端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强孵化器资源的整合运用、优势互补,利用政策引导,实现孵化器投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精准化。
把创新型企业作为持续关注支持的最重要对象。高新区(滨江)支持创业,但更崇尚基于创新的创业。2014年以来,修订出台了多轮“1+X”产业发展政策,对领军企业、上市(拟上市)企业、成长型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分别制定了扶持政策,积极实施领军企业扩张工程、瞪羚企业提升工程和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工程,针对不同类别产业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予以精准支持。
↑ 闻涛路最美跑道
把科技金融对接作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最有力措施。高新区(滨江)加强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搭建多种形式服务企业的功能性金融平台,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同时,完善股权、债权、产权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与深交所和上交所的合作,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打造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
“看近二十年的杭州,去滨江”。这里实现了从跨江发展桥头堡到拥江发展示范区的大步跨越,正是杭州城市蓬勃发展的时代缩影。
桃李弱冠,二十年华,成绩来之不易,而历史又总在这特殊的年份里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行加冠礼,奔赴远方,钱塘江南岸的这扇“杭州窗口”,未来又将焕发何种生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