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绒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国傩早在8世纪初的奈良时代就传入了日本,《续日本纪》庆云三年(706)条:“是年。天下诸国疫疾。百姓多死。始作土牛大傩。”中国傩向日本列岛的传播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在源源不断东传过程中,大量的傩戏剧目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能乐中存在大量中国题材,如第五番能剧中的《钟馗》《皇帝》明显与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此外,日本神乐在继承能乐《钟馗》《皇帝》的故事基础上,创造出了神乐的《钟馗》剧目,该神乐剧目在表演形式上和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江西省南丰县于1992年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傩舞之乡”,1996年和2008年被国际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2006年南丰县傩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丰县傩以其传承的原生态性、完整性、系统性著称,多年来都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一个热点。其中,三溪乡石邮村“跳傩”是南丰县保存古傩仪式最好的乡傩班,多次应邀在国内外演出,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
南丰县石邮傩的名剧目《判官醉酒》,又名《钟馗醉酒》《跳判》,分作“醉酒”和“跳凳”两个节目表演,表演钟馗与大小鬼斗酒戏耍的双人舞或三人舞。上折为“醉酒”:大鬼出场玩拳,小鬼拿酒壶、酒杯上场。两鬼对舞后,席地而坐,饮酒划拳。钟馗着长袍持刀上场,见状怒。两鬼讨好钟馗,反复劝酒。钟馗高兴,与两鬼同舞。大鬼下,小鬼继续劝酒。钟馗贪杯,酩酊大醉,小鬼扶下。下折为“跳凳”:大鬼舞凳上场。钟馗掖刀而出,醉坐凳上。大鬼亦醉,倚凳仰卧;钟馗推开,仍然瞌睡。大鬼偷刀玩弄,钟馗酒醒大惊,跳在凳上;大鬼还刀,与钟馗同下。该剧目中的 “判官”,指的是钟馗,他相貌奇异,威力强大,是专门的驱鬼大神。《判官醉酒》作为傩戏节目之一,主要体现的是钟馗驱鬼逐疫的主旨,为了增添娱乐气氛,加入了大量戏耍因素,整个表演轻松、活泼。
关于钟馗的来历,《辞海》“钟馗”条谓:“ 馗乃是唐明皇时人,应武举不中,死后誓除天下妖孽。” 这种说法出于《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古指疟疾)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掰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而体愈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画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以进。上瞠目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状异,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 悉令知委。”也就是说,钟馗是唐明皇时期的人,后演变驱鬼大神。
钟馗作为驱鬼大神,经常出现在宋以后的傩祭中。敦煌写本伯三五五二《儿郎伟》云:“ 驱傩之法,自昔轩辕,钟馗白泽,统领居仙。” 认为钟馗是在岁未统领大众“驱傩”之神。又如《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记载了北宋傩事中的钟馗形象:“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炮仗,如鬼神状者上场,…… 。又一声炮仗,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筒靴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骷髅状,系锦锈围肚看带,手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从《东京梦华录》中对钟馗的描述,可以看出:时至宋代,我国傩已经开始具备演剧因素,逐渐从傩祭向傩舞戏转变。
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明显是一种具有故事内容的傩舞戏,其产生历史可以溯源至南宋时期,此时期也正是我国傩戏东传日本的又一次高潮期。刘镗(南丰县人)在观看乡傩后作了《观傩诗》一首,全诗24行336字,详细记述了南宋南丰县乡人跳傩的演出情景。该《观傩诗》是目前国内发现最为完整、最为详细的观傩舞戏诗文。中国学者余大喜(1993)在分析《观傩诗》时指出:“终南进士破靴绔,嗜酒不悟鬼看观”一句,可以说是石邮傩《判官醉酒》的场景写照。余先生的这一论断,无疑将南丰石邮傩剧目《判官醉酒》溯源到了南宋时期。关于南宋傩对日本能乐的影响,翁敏华教授(1992)曾提到“中国傩文化对日本列岛的传播不是一次完成的。如果把汉傩的进入日本称作‘第一度浸润’,那么宋傩、宋神鬼表演的进入日本便是‘第二度浸润’。日本学界不仅认为,追傩向咒师艺发展进程中曾经接受过宋杂剧、宋傩的影响,而且认为咒师艺向“翁”能发展演变中,还受有中国民间傩舞的影响。”根据余大喜和翁敏华两位学者的以上观点,可以说包括《判官醉酒》在内的大量中国民间傩舞戏很有可能至少在宋代就已经传入日本。时至今日,《判官醉酒》在日本早已面目全非,但仍可日本的传统艺能从能乐、神乐中看到其面影。
日本能乐由神、男、女、狂、鬼五部分所组成。《钟馗》属于鬼能部分,据传为世阿弥所作,属早期作品,内容几乎完全取材自中国,主题为描述钟馗显圣,驱鬼除魔,保国护主之事。该剧讲的是:终南山一男子,要上京拜见皇帝,途中偶遇一个相貌奇异的男子。该男子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昔日科举考试落榜、自杀身亡的钟馗之灵,现已成为保国护主的守护神,专门驱除宫廷中的恶鬼,说罢还拜托终南山男子务必将自己说的话转达给皇帝,之后,便如一阵疾风般消失了。后来该终南山男子又碰到了同乡另一旅人,该旅人向终南山男子讲述了钟馗的故事。知道真相的终南山男子开始念经祭奠钟馗。于是钟馗真神现身,祝福治世繁荣昌盛。能剧《钟馗》虽然没有正面描述钟馗驱鬼的过程,但作为鬼能部分的剧目,主要还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
另一出《皇帝》,观世小次郎作,亦是早期作品,同样取材自中国,内容则描写杨贵妃病重,正当玄宗在忧虑束手无策时,钟馗显灵,斩鬼除妖为贵妃治病。剧情虽曲折,但主题仍不失以斩鬼驱疫为主。
由此看来,日本的能乐《钟馗》、《皇帝》与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虽然表演形式差别较大,但在主旨方面却具有一致性,均是以钟馗为主角、进行的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艺能表演,由此也可见二者的因缘关系。
与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表演形式极为相似的是神乐剧目《钟馗》。神乐是一种源于古代氏族社会祭祀活动的祭祀舞蹈,是奉献给神灵的艺术。分为“御神乐”(宫廷神乐)和“里神乐”(民间神乐),后者吸收了古典戏剧能乐的表演特点,逐渐发展成有情节的舞剧。⑥其中,《钟馗》便是各地神社中经常上演的神乐剧目之一,它是综合了能乐《钟馗》、《皇帝》的故事而形成的,是一出哑剧。如 “钟馗神社”的《钟馗》神乐:先是身穿虎皮图案肚兜,戴着蓝、红面具的两名小鬼出场,在舞台中央玩弄一颗宝珠。钟馗持矛,缓步而出,他恫吓小鬼,并夺走宝珠,置于怀中。然而,小鬼很不服气,百般戏耍钟馗并试图夺回宝珠,遂有许多滑稽表演。乐声中,钟馗乘兴,手持宝珠及铃而舞。最后,当钟馗将铃及宝珠放在地上做礼拜时,小鬼趁机将宝珠偷走。钟馗发现,持矛追赶而下。
此外,诸如浜田石见神乐《钟馗》,它杂糅了中国钟馗题材与日本神话传说“素盏鸣尊与苏民将来”的故事,创造出了日本特色的钟馗剧。素盏鸣尊被赶出高天原后,来到中国大唐,变成钟馗。大唐国内,疫鬼猖狂,到处散播疫病。成为钟馗的素盏鸣尊遍寻大陆的角角落落,驱逐疫鬼。场台上,钟馗穿着用金、银丝纺织而成的衣服,色彩斑斓、豪华炫丽。他手持茅草圈和太刀,同疫鬼展开激烈的搏斗。疫鬼魔力异常强大,双方经过一番苦战,半天相持不下。疫鬼使用火力、魔力不断向钟馗进攻。钟馗最终借助茅草圈的封印神力,成功将疫鬼封印到茅草圈里了。被封印的疫鬼,魔力失效,在茅草圈里痛苦挣扎,终被钟馗制服。但疫鬼怨念未消,东渡日本,祸害日本民众。于是,钟馗又返回日本驱鬼。
以上,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神乐《钟馗》与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在主旨和表演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体现了钟馗驱鬼的主题,在表演形式上,都展现的是钟馗与小鬼打斗、戏耍的场景。
中日两国毗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文化、艺术交流,中国的傩、傩舞戏也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虽然南丰县石邮傩《判官醉酒》东传日本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日本艺能中确实能看到它的影子。首先,其与日本能乐、神乐中的钟馗剧目相同,都体现了钟馗驱鬼逐疫的主题。在表演形式上,其与神乐剧目《钟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展现的是钟馗与小鬼打斗、戏耍的场景。
注释:
①沈括.梦溪笔谈及其他一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②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③《东京梦华录》(卷七)国学导航: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301/00djmhl/003.htm
④余大喜.刘镗《观傩》与傩舞戏[J].江西社会科学,1993.
⑤翁敏华.傩文化的日本流与中国源之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
⑥白庚胜,叶舒宪编著. 神话中原 2006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2008.
⑦麻国均.日本民俗艺能巡礼[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⑧很久以前,北海的武塔天神(即素盏鸣尊)与南海神女私通,回来时天色已晚,欲投宿苏民兄弟家。苏民将来家境贫寒,弟巨旦将来富贵。巨旦拒绝接纳武塔天神住宿,而哥哥快乐地留武塔天神过夜,还用粟米饭招待他。武塔天神一怒一喜,一夜无话。数年后,武塔天神带着八个儿子再度来访,而这八个儿子是主管各个季节灾难瘟疫的神。武塔天神告诉苏民将来,瘟疫将要降临,你一家人用茅草圈缠腰,可以避免。当夜,瘟疫爆发,死者无数,唯有苏民将来家安然无恙。这时,武塔天神告诉苏民将来:“我就是武塔天神,以后瘟疫流行时,只要说我是苏民将来的子孙,再缠上茅草圈就可以避难。”(引用自:麻国均.日本民俗艺能巡礼[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