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系列与大众文化

2018-11-14 05:07
电影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阿宝大众文化

李 岩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由梦工厂精心打造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包括马克·奥斯本和约翰·斯蒂文森执导的《功夫熊猫》(2008),以及由吕寅荣执导的《功夫熊猫2》(2011)和《功夫熊猫3》(2016),由于这三部电影在票房上取得的佳绩,该系列的第四部也已经在紧张地制作当中。在美国动画长片中,由同一人物、同一世界观主导的一个系列故事能够拍摄到第四部电影是并不多见的。应该说,《功夫熊猫》系列成功地生产与传播,是其主动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迎合大众文化的结果。

一、大众文化内涵与《功夫熊猫》系列

自19世纪以来,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定义和研究。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从这一标准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功夫熊猫》系列,正是在大众文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它是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处处体现着市场原则的精神产品。

作为一部必须获取利润的电影,票房是《功夫熊猫》系列创作的主导。奥斯本和斯蒂文森在拍摄《功夫熊猫》时,所考虑到的消费状况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中国热”和“体育热”有关,因此在世人尤其是西方社会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功夫”和“熊猫”元素被恰到好处地结合,与美式动画产品的创作惯例建立起了联系。由于迪士尼等动画巨头之前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功夫熊猫》推出之后很快给予了观众惊喜。在票房佳绩的刺激下,《功夫熊猫2》的创作很快正式纳入梦工厂创作日程。《功夫熊猫2》和《功夫熊猫3》的拍摄面临的已经是另外一种外部环境,但消费社会这一大背景并没有发生改变。此时北京奥运会已经落幕,但是“功夫熊猫”本身已经被创建为一个品牌,拥有可观的潜在消费者。观众对于这一品牌的认知包括具有中国水墨风格的清丽画面、精致震撼的视觉特效以及一个以胖胖的熊猫阿宝为主人公的武侠故事。而吕寅荣等主创也极力满足着观众的审美期待。

电影的模式化和易复制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三部《功夫熊猫》都是中国文化包裹下的美式平民英雄电影。每一部剧情的主线都是阿宝与一个破坏力极大的反派(太郎、沈王爷、天煞)的战斗,而具体的战斗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阿宝总是先受挫,然后再凭借如乌龟大师等人的帮助以及自己的灵光一闪击败对方,使得剧情既跌宕起伏又符合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青睐。大众在阿宝的成功中能够暂时忘却现实生活带来的失意或不满。该系列每一部电影都灌注着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力的、能博取大众认同的“邪不胜正”和“傻人有傻福”的思想观念。同时,在阿宝的身边,还有如悍娇虎、鹅爸爸等亲友配角起着或解读剧情、或插科打诨的工具式作用。可以说,只要这一模式能够继续使社会大众获取感性愉悦,保持对大众文化品位的适应,那么制片方就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下去。

二、《功夫熊猫》系列的大众文化特性

(一)世俗性

与大众文化相对的是精英文化,后者的赏析需要一定的素养与财力,因此难以具备广泛性和普适性。而大众文化则不然,它有着强烈的世俗性倾向,在趣味和利益的立足点上紧紧跟随着大众,而并不试图对事物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功夫熊猫》系列在对人物情感进行表达时,是符合普通观众的内心世界的。如阿宝作为一只有着滚圆身材的熊猫,对于吃有着难以割舍的执念,这使得他连攀登高耸入云的殿堂前的石阶都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吃苦练武。而他的养父鹅爸爸平先生作为一个单身父亲则显得有点婆婆妈妈,他并不完全理解阿宝在做大侠方面的追求,他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说“我喂你”,总是拼命地用食物来满足阿宝,唯恐阿宝受饿而不顾阿宝早已肥胖臃肿。除此之外,电影中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细节,也与世俗有着高度契合之处。如在《功夫熊猫2》中随处可见的取材于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的街道,以及街道两边写着“担担面”的招牌,阿宝和狼的追逐戏中出现的鸡公车等,还有鹅爸爸苦心经营面条店,用阿宝这个“神龙大侠”来作为店铺的广告招徕生意等。即使是非中国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敏锐地感受到上述元素中的烟火气息。

(二)娱乐性

在以世俗性来拉近电影与观众之间距离的同时,电影又必须创建一个狂欢的语境,来取悦大众,帮助大众实现身体的舒缓和精神的宣泄。这就要求电影必须有一个充满趣味的世界观体系,以及基于观众审美的视觉奇观。在《功夫熊猫》系列中,动物们所生活的世界有其一套既与人类社会类似又独特的运营模式。从整体上说,这是一个类东方世界,由动物组成,而神奇五侠、浣熊师父、太郎等人的社会属性、职业和性格等又带有风靡华人文化圈的武侠世界的意味。在视觉上,动画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物的动作、形体等得到了充分的夸张与变形,如没有四肢的小青蛇凭借身体的伸缩成为武术高手,甚至可以打破物理意义上的时空束缚,如《功夫熊猫3》中神奇的“气”等。除此之外,各类中国风元素也是电影令人交口称赞之处。如《功夫熊猫2》中讲述巫卜故事时美艳而神秘的皮影戏过场、行云流水般的中式武打动作设计等。

(三)商业性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所指出的:“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而作为商业电影的《功夫熊猫》系列也处于这种积极的关系之中,是消费者接受的精神消费的一种。在鲍德里亚看来,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不再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来接受、购买产品,产品对于人们来说不再只是满足个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者有了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也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消费喜好。生产者必须关注消费者消费意愿的风向标,以市场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生产。在《功夫熊猫》中,看似平庸而能够后来居上的阿宝,满足的是观众对于平民英雄的审美需求。在《功夫熊猫2》中,观众已经不满足于阿宝仅仅是击败如太郎这样的赳赳武夫,因此阿宝依然显得颟顸肥胖、好吃懒做,而他的对手则变成了妖娆修长、五彩斑斓且身份高贵的沈王爷。第一部中的寓意“以柔克刚”也被上升到更为丰富的“功夫胜于枪炮”“和谐胜于暴政”“宽厚善良胜于阴鸷狭隘”“青山绿水胜于工业污染”等方面上,以适应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另外,第二部中已经明显地通过鹅爸爸的回忆埋下阿宝身世的伏笔,这便是电影主动刺激观众对第三部电影的消费欲望,引导观众消费选择的体现。

三、《功夫熊猫》系列的大众文化反思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电影在通过迎合大众文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又有可能因为基于商业规律的创作而付出在创造力和审美价值上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有可能随着生产的推进而日益增长,最终导致生产者商业利益的受损。在《功夫熊猫》系列的三部电影已经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之后,第四部有可能出现创作上的窘境。对于绝大多数的系列电影而言,在面对这一状况时,电影主创往往由于人物关系已经基本得到了开发,加入新的人物,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开发新的矛盾冲突。如《冰川时代》《海底总动员》等莫不如是。而部分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如《变形金刚》系列等,也在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创作疲态。在《功夫熊猫3》中,一个全是由圆滚滚熊猫组成的熊猫村以及阿宝真实的熊猫父亲的出现,给予了观众新的刺激,但是在阿宝身世这一点上很难再有继续展开的可能。尽管当前《功夫熊猫》系列并未宣告落幕,甚至还有继续拍摄第五部、第六部的可能,但是我们并不能无视其在与大众文化结合时,值得反思和警惕的一面。

从观众的角度而言,正如德国社会哲学家马克斯·霍克海默所指出的那样,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对商业的妥协而成为“反文化”。霍克海默认为,大众文化商品的大量产出,使得消费者面对的是缺乏营养和内涵的文化快餐,最终造成的是消费者,也就是观众人格上的片面性。在《功夫熊猫》系列中,主创在配角上的塑造是远远不如对熊猫阿宝那样用心的,以至于相对于迪士尼动画而言,《功夫熊猫》的配角有平面化之嫌,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在阿宝的身上,人物有着较为深刻的心路历程:第一部中,阿宝身上体现的是“对自我的重塑”;第二部中,电影通过阿宝意识到自己不是鹅爸爸的亲生儿子而进行了“重新认知自我”的表述;第三部中,阿宝则是通过正视自己的熊猫身份而“做真实的自我”。可以说,除了阿宝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被赋予了如此深的内涵。这也就使得观众在每次观影中都习惯性地将自我的感情投射在阿宝的身上。而对于电影,观众往往只能产生单维度的解读,以及对阿宝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增强实力等略显世俗化和平庸化的期待。

而从制片方的角度来说,观众在熟知电影的创作模式以及复制性后,自然便会陷入一种审美疲劳,失去继续消费的欲望,直接有损片方的经济效益。在三部《功夫熊猫》中,最令观众为之感动的主要有三点:熊猫形象本身的招人喜爱,阿宝和鹅爸爸之间跨越了种族的真挚亲情,以及阿宝作为一个武林中的小人物的成长。但是这三点又几乎被挖掘到了极致。熊猫村的加入意味着阿宝作为独一无二的熊猫的特殊性在整个世界观中不复存在,尤其是在阿宝学会了像其他熊猫一样翻滚前进等特有技能后;阿宝和鹅爸爸之间的亲情在被高度张扬的同时,也因为阿宝的另外两个父亲(生身之父李山以及授业恩师浣熊师父)的加入而被淡化;而阿宝的成长则是一次又一次地围绕着神龙大侠这个身份展开,在阿宝最终在村民和爸爸的帮助下得道,雄姿英发地显出神龙真身后,剧情也似乎很难有再进一步拔高的可能。如果电影再继续复制下去,那么制片方一来难以再创作出与阿宝匹配,同时又符合整体世界观的反派人物,二来也将使电影陷入无限“打怪升级”的循环。而由于观众早已建立起了阿宝将最终获胜的审美期待,那么剧情对于观众来说无疑将失去吸引力。

梦工厂仅仅诞生了二十余年,就可以在动画长片这一领域与有近百年历史的迪士尼相抗衡,在其崛起过程中,《功夫熊猫》系列与《马达加斯加》系列、《怪物史莱克》系列可以说是功勋卓著的三大系列电影。在充分考虑到消费时代最广大观众审美趣味的前提下,《功夫熊猫》从创作到发行的每一阶段都尽可能地融入大众文化的潮流之中,呈现出世俗性、娱乐性、商业性的特征,在展示出艺术品质的同时,也征服了中美等国的观众,取得了令人歆羡的经济效益。而我们也需要承认的是,在大众文化主导之下的艺术生产,作品的艺术价值实现有可能为商品生产过程所取代,长此以往,系列电影创作的内在活力便有可能消失。这既是《功夫熊猫》有可能遭遇的,也是我们应审慎反思和警惕的。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阿宝大众文化
开心堡垒
阿宝向前跳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English Clause Syntax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功夫熊猫》跨文化传播效应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熊猫阿宝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