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珊/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在时代的潮流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对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坚定。
自信是一种自我的坚守和确定,一个国家的文化信心则是本国人民对于以价值与信念为核心的本国文化的坚持与确信。在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中国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行,文化强民强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也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的内容。
将中国的文化清晰界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也是将说明文化自信需要涵盖对优秀传统文化、伟大革命文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三重自信。并且,这三重自信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并列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实践本身蕴含着革命的实践和建设的实践。党和人民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中华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党和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的必然产物,也是革命文化在和平年代的沉淀,是由社会主义洗礼后的文化升华。
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源于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和主流文化导向,加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多元价值的核心和灵魂,主流文化导向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要坚守文化主流,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主流意识。文化需要主流意识,如果没有主体意识,民族的灵魂将没有立足之地。只有确立了自己文化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学习。中华民族拥有千年历史,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既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也有“精忠报国”的信念。因此,在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再次,开展自我教育和认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是让主体能够在文化理性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建立在个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正确认知之上。要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文化的区分和鉴别的能力,清楚什么是优秀的、先进的文化;什么是腐朽的、堕落的文化。同时,需要保持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和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只有拥有鉴别文化的能力,明确不同文化的优劣,才会对本国文化拥有认同感,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拥护。文化认同是个人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感的确定。培养文化认同感,终极目标是增强国人民族使命感。
最后,促进文化融合、鼓励文化创新。深度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内涵,自觉成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孵化器”。实现理性的人文情怀的融合,培育有文化素养的优秀科学人才的前沿阵地,重视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在新时期,融合思想中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感知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具体实践中,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联系自身实际与特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保持活力。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轨迹说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费曲直的价值标准。
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最大的理想是复兴中华。这也是我们13亿多人口在9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直奋斗的目标。中国曾是世界大国,经济强国;但在世界工业革命正在开展、人类社会正在变革的时刻丧失了与世界一起进步的历史机遇,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地方的价值观念。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某种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类命运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利益出发。加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形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