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自信建设研究

2018-11-14 23:01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视阈丝路中华文化

■马 蓓/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带一路”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同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梦相结合,其实施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表达。中华文化包容、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的精粹对增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意义重大,优秀的中华文化正在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力量与中国贡献,用文化自信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基石,让文化自信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逻辑,以文化自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前进,凭文化自信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地生根。

一、“一带一路”视阈下文化自信的表达

(一)振兴中国丝路学,提高“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建设能力

西方学界将丝路学的阐释框架与话语体系构建在了西化研究范式基础上,中国学界与学者反而丧失了话语权,研究呈碎片化状态。因此,为应对“一带一路”研究中的中国缺席丝路学研究这一学术怪现象,学界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不断夯实丝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重构丝路交往观念,实现中国丝路学与全球丝路学的“学术对接”,以维护中国丝路学术话语权。因此通过学术上的交流与沟通,平衡差异性,增进理解与包容,需要学界在构建文化自信方面继续努力,以提高“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建设能力。

(二)深化文化传播,促进“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影响力

要想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中华文化必须大踏步“走出去”,以高水平文化的仪态“走出去”。“走出去”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从制度到精神,从精神到心理的发展进程。中华文化自信在器物,制度与精神层面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彰显,首先“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共享单车、支付宝、快递让中国的物质公共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其次,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是制度层面的中国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开始向外输出规则与理念。然而,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才是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体现。我们要看到我国文化传播短板十分显著,西方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抵触与误解使中国能难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表述在“精准扶贫”,“对外援助”,“政府社会动员力”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中国贡献与中国优势,因而需要加强媒体舆论引导方面工作,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重放异彩,在深化文化传播中促进“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影响力。

(三)发展中国标准,推动构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产业发展新布局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文化自信重要现实载体之一。中国企业正在带领一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产业商业价值变革。借助“一带一路”市场机遇和国家对外援助政策,“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标准”,其中包括文化自信带来的技术、产品、服务、金融等输出正在向全球宣传中国标准。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中国标准”已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强大的中华文化让中国在实践的道路上成果斐然,中国的工程与制造能力得到给全球范围内的高度肯定,中国企业开始进军各行业的塔尖位置,从前期的抢占低端市场份额转化为高端技术输出。

(四)促进互联互通,提升“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促进中国与全球合作伙伴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在利用现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形成多边合作机制,让各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政治经济变革中去,通过产能合作与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繁荣,均衡地区差异,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创新平台,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搭建了与发达国家联动发展的桥梁,以开放的姿态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尤其通过促进互联互通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能力,这一点已经赢得全球广泛认可与积极响应。

二、关于“一带一路”视阈下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一)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构建“一带一路”学术自信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两千年前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文明接轨并向外传播,这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今天,我们要求丝路学融会中西,取长补短,利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与经验,重构丝路学话语体系,完善自身学术建设能力,以避免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华文明与其文明产生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在民族、习俗、价值观等问题上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让中国自身的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一带一路”的传播打下坚实文化基础,逐步建立丝路柔性外交网络,在传播中国丝路精神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共谋丝路复兴与发展。

(二)以文化自信为媒介,提升“一带一路”价值观自信

增强舆论引导,多层次推进价值观自信的战略表达。通过正面宣传中国贡献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思想转化成可利用资源,用中国价值观照亮“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与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心理层面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将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在西方社会得到认可,不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让中国精英“走出去”,这样才能让“中国思想”立足世界,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

(三)以为文化自信为依托,增强“一带一路”技术自信

深化发展“中国标准”,成就中国技术自信。中国基建与中国制造通过一系列工程合作与公共产品的输出给全球递交了一份“中国标准”的高分答卷,使中国创新与技术开始闻名于世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现使中国标准已成为全球新的发展动力,帮助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贸易往来,让中国企业开始成为市场引导者,同时凸显中国快速发展的建设能力与高标准的工程质量。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技术自信,制定更多的“中国标准”,在尖端技术上投入大量研发与资金,将更多的文化与公共产品向外输出,让“中国标准”走向全世界,在全球化的挑战中接受洗礼,不断自我进化与完善,最终实现“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弘扬“一带一路”全球治理能力自信

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现大国能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中国需要自觉推进体制改革,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以加快中国制度与中国理念进入主流市场体制的进程,让中华精神植入西方价值体系,让中国的制度与中国的理念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用人文交往的成功经验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与国际间创新合作实践,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来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使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崛起吹出响亮的号角,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结语

结语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树立对外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扩大影响力的创新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构想,是重筑“中国梦”的必要路径。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但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推动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探索。因此,文化自信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源动力之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视阈丝路中华文化
丝路•山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丝路新政
丝路遐思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