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文化杂糅趋向利弊谈

2018-11-14 21:34陈丽玉高玉洁
电影文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动画文化

陈丽玉 高玉洁

(1.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

在世界范围内,各类社会关系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密集化”。这也影响了动画电影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它们越来越不可能是一种单向的、封闭的行为。从近年来问世的国产动画电影中,我们就不难发现有着文化杂糅的趋向。在一部电影中,各类文化在其中互动、共生,既给电影带来益处,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一、当代动画创作与文化杂糅

在20世纪60至80年代,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逐渐落幕,学者们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观点以形容后殖民时代的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状态。而到了80年代末,“文化杂糅”说则渐渐取代了文化帝国主义观念。人们注意到文化并非单向流动的,发展中国家的媒体产品同样渗透、影响着发达国家的文化。动画电影创作也不例外。中美合拍的《功夫熊猫3》(2016)就可以视为是当代动画创作中文化杂糅的典范之作。其两部前作可以说是纯粹的“美式血统”之作,是中国元素包裹之下的美国励志动画。而《功3》中则有了以滕华涛为首的制作团队的加入,中方取得了创作的话语权,并且在文化渗透方面,也不再停留在文化符号的添加上,而已经开始糅合中国的价值观,《功3》也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提高自己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新起点。与之类似的还有中日合作的《藏獒多吉》(2011),中美合作的《妈妈咪鸭》(2018)等,电影不仅基本没有技术短板,也由内而外地显示出了国际性。

而在纯国产制造的动画电影中,文化杂糅现象也比比皆是。如有着让人难忘的中国美景,又有着如日式电影细腻的父子关系,以及美式冒险、打斗元素的《猫与桃花源》(2018),将英歌舞、潮州大锣鼓、营老爷等潮汕文化元素或香港“无厘头”“反成功”和后殖民文化注入现代画风中的《河神之鼓》(2013)和《麦兜故事》(2001)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各民族文化和辽阔的地域,本土文化为这些动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因,而其他文化元素则可以在改造之后融入国产动画电影中,使其相得益彰,最终改变国产动画电影在传播中的弱势地位。

二、文化杂糅之积极影响

在文化和文化之间的边界渐趋模糊时,动画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对各年龄段观众最具吸引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文化杂糅而显示出了空前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文化杂糅对动画创作的益处是不可小觑的。

第一,对于动画艺术,文化杂糅让其实现了“转基因”,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事实上,动画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进行着这种文化上的调整,如迪士尼取材于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等,在其创作时都针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行为习惯等进行了改编,使其与美国本土文化高度一致,最终成为美国维护自己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力量的一部分。国产动画也是如此。以被认为有国产动画电影分水岭之称的《宝莲灯》(1999)为例,电影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劈山救母》,曾被连环画、戏曲等艺术进行搬演。而电影大幅度地删减了三圣母在侍女的帮助下,嫁给人间刘姓书生的情节,也将原来沉香所拜的师父霹雳大仙改为了观众熟悉的孙悟空,保留了三圣母被兄长二郎神镇压在华山之下,沉香劈山救出母亲,宝莲灯重放光明的内容。电影的主线放在沉香的成长上,在“父亲身亡,母亲受困,主人公肩负推翻强大叔叔(舅舅)的重任,历经艰辛后取得成功”这一点上,电影明显有着向《狮子王》等美国成功动画学习的倾向。相对于原故事中复杂的神仙系统,电影让沉香这一凡人显示出了更多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让观众更容易对沉香倾注情感。而对嘎妹、小猴子乃至骗子等“绿叶”角色的设计,在主题音乐的安排上,电影都摆出了主动寻求“他山之石”的姿态。国产动画电影也在《宝莲灯》之后,于动画电影的故事编造、人物设置、音画效果乃至市场营销等方面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之类似的还有《小倩》(1997)等。电影都没有拘泥于传统文化原典,而是积极地在各方面进行创新,对故事进行了更符合现代文化的改写。

第二,文化杂糅增强了动画电影的商业传播优势,在杂糅中,动画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语言。而能够赢得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衷心喜爱,也就意味着电影将获得更多的票房回报,这无疑有利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再生产,以及中国动画品牌的建立。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大圣归来》(2015)。与《大闹天宫》稍做比较就不难发现,《大圣归来》在借用《西游记》故事和人物的同时,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在五行山下被压制了五百年的孙悟空遇到了唐僧的前世——小孩江流儿,在陪伴、保护江流儿,为江流儿战胜混沌的过程中,孙悟空找回了初心,成为五百年前高傲强大的大圣。大圣对自我价值的发现,江流儿的博爱和善良对孙悟空成长的帮助,无疑是对当代超级英雄文化的杂糅,但孙悟空融猴性、人性和神性于一体的本质没有改变。美猴王的形象在这部电影中绽放出了别样的光辉,投资仅六千万的电影最终收获近十亿的票房也就不足为奇了。与之类似的还有在剧情、画面和音乐不拘一格杂糅了各类文化,但以中国文化为基调的《大鱼海棠》(2016),电影也以三千万的投资换来了近六亿的票房收入。

第三,文化杂糅甚至可以唤起观众对远去文化的注意。在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传播时代,动画电影对于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行为,都能有明显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在符合当代文化风尚的故事中,推出古老的文化元素,将能吸引观众对古老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小门神》(2016)中,“神仙转行”有令观众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郁垒大战年兽”则是英雄主义文化的体现,“神荼下凡”则是对冒险故事的模仿和移植,而这一切都来自古老的门神文化。神荼和郁垒之所以有电影中的遭遇,正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再保留贴门神这一习惯。而随着电影的出现,儿童观众则会对这一远离当代生活形式的文化产生兴趣。

三、文化杂糅之消极影响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文化杂糅拥有两面性,人们对其商业传播优势的获得,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资本市场的让步和妥协。在我们承认文化杂糅为动画电影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需要警惕文化杂糅趋向下,动画电影有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首先,从动画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文化杂糅趋势下的创作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作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观众较容易在电影中看到对美日动画电影的模仿痕迹,而一旦这种模仿痕迹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得电影缺乏文化上的辨识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鱼海棠》。电影的故事灵感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主创也极为注意为电影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力图打造一部“国漫崛起”之作,然而电影依然因为与由宫崎骏编导的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饱受诟病。如在人物关系上,椿、鲲和湫之间的关系与千寻、白龙和无脸男之间的关系类似,而分别掌管好人和坏人灵魂的灵婆和鼠婆则不仅难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类似角色,而且在其形象和完成主角成长蜕变的功能性上,与《千与千寻》中的双胞胎姐妹,一正一邪的汤婆婆和钱婆婆高度相似。此外,在建筑细节、椿的造型乃至配角人物如小老鼠、抬轿子的猫等的设计上,观众也能在《千与千寻》中找到相似之处。部分观众也指出电影与《幽灵公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有相似点。《大鱼海棠》固然有着意象设计等方面的高水平,但与吉卜力动画的雷同也让其失色不少。

其次,出于吸引世界观众的目的而做出的文化杂糅,使电影有可能或是完全投向了西方中心主义,例如《爵迹》(2016)中已经完全难觅中国传统建筑、服饰和神话传说中故事、人物的踪影,电影中的由水、风、火、地四个国家组成的奥汀大陆出自主创的原创,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向知名动画《Fate》和西方奇幻著作的借鉴痕迹;或是陷入一种“自我东方化”的矮化,一种变相地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迎合。正如学者在谈论地缘奇观中的文化想象时指出的:“由于缺乏差异性文化的主体性表述,在影像呈现方面,极力向外部世界(毋宁说是西方)制造被看奇观,以便进行全球销售,通过‘自我东方化(self-orientalism)’的写作方式,实际上高度内在化了西方中心主义。”尽管这针对的是国产奇幻电影的创作,但是用以观照国产动画电影也是完全可行的。

再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杂糅容易造成对本土文化的抛弃或扭曲。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便是“中国学派”曾经蜚声国际的水墨、木偶、剪纸动画等已经几乎失去了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生存空间。不断追求先进技术的美国动画可以说在世界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有着主宰秩序的地位,同时,当代观众对于奇观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导致了国产动画电影也紧随美国动画电影大量采用三维动画技术,即使是在二维动画作品中,耗时耗资的水墨、木偶、剪纸技术也在国产动画脚本中几乎不见踪影。而西方的动画电影如陶土动画《小鸡快跑》、定格动画《魔弦传说》,以及用剪纸来表示回忆部分的《功夫熊猫2》等的出现,又证明了这类成本高企,但别具风格的动画形式并不呆板过时,并非没有市场。国产动画则在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放弃了对国画、剪纸等同样可以制造视觉奇观的艺术的大力发扬,这是十分可惜的。而还有部分动画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观众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例如在《豆福传》(2017)中,主创借用了西汉淮南王刘安炼丹修仙,结果阴差阳错造出了豆腐的史实,谢绰《拾遗》:“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然而电影最后设计了黑豆星人,让刘安的未成仙和黑豆人发生联系,并让豆福与黑豆人的高科技大机甲对战,在一个以仙法为背景的世界中糅入了科幻元素。这无疑是主创对已经在科幻电影中浸淫已久的观众的迎合,但又难免略显突兀,或是让儿童观众对淮南王传说产生误解。

最后,当代的动画电影创作必须被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讨论,作为媒介文化产品之一,动画无法避免文化的同质化问题。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客观上的文化环境使得不同文化出现了空前的交流、冲突,最终实现了复杂、多样的杂糅,而主观上动画人对全球市场的追求,使得这一杂糅趋向更为明显。大量动画电影试图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实现平衡,部分成功糅合各类元素的作品,确实唤起了观众的共鸣,为国产动画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文化杂糅又是一把双刃剑,动画在对不同文化背景观众进行迎合时,也有可能造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舍弃、误读和曲解,并使得动画缺乏辨识度,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动画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谁远谁近?
我是动画迷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