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8-11-14 20:12■/
长江丛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才华三国演义刘备

■/

曹操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而他也同时兼具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等多种名号,其在各方面的事迹均广为人知。而后世对于曹操这一人物的评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奸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逆贼。因此,曹操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乱世的奸雄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可以看出,曹操拥有着十分远大的政治抱负,而这样的抱负,从消极层面看可理解为贪婪,即使已经把持一朝,还想要吞并三国。但从积极的层面看,这也说明了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因此值得敬佩。此外,曹操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人,这里所说的才华,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他在诗文上的造诣,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另一方面指的则是他在政治与军事领域的胆识及谋略,可以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虽然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也是站在正统汉室的角度,用“汉室逆贼”等贬义词来形容曹操,但也并没有对曹操的形象进行片面、粗暴的丑化。在这本著作中,曹操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且十分精明强悍。例如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带领自己的军队,以少数胜多数,击败了袁绍,并由此打下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曹操有着过人的才华与胆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乱世奸雄。人们常说,时势造就英雄,而英雄也能造就时势。虽然曹操有其奸诈狡猾的一面,不够光明磊落,不能称为英雄,只可称作奸雄,但并不能说奸雄就一定不如英雄。东汉末年是三足鼎立的乱世,在这样的时代中,曹操还能杀出一片天下,成为一方霸主,不得不说是令人钦佩的。

二、治世的能臣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若生在乱世,会成为一位奸雄,若生在治世,则会成为一个能臣。《三国演义》中所讲述的故事,实则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而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由古及今都是一个不变的道理。当时不论是哪一个国家,要想求得强盛发展,就需要在三足鼎立的形势下脱颖而出,获取最后的胜利,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拥有足够的人才。因此,不管是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抑或是吴国的孙权,都尽了最大力量去争夺人才。而曹操之所以在当时的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具备了独特、长远的眼光,知道如何去寻找人才、挖掘人才、笼络人才和利用人才。正如他所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便是正确的用人观念。在此之中,“智”指的就是谋臣,“力”则指的是武将。只有把谋臣的智慧与武将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开疆拓土,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然而,人才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傲骨,要想让人才真心地为自己出力,就要掌握驾驭人才的方法。在这方面,曹操所做的就是诚恳待人,就如他当时和刘备同乘一辆辇车,同坐一张席子,有美食也分着品尝,像亲兄弟一般。后来他礼遇关羽也是如此,虽然关羽是刘备的手下,他也对其十分优待。甚至王修违反他的禁令,他也因王修是义士而把他奉为上宾,并不计较。这些事件,都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位知人善用的治世能臣。

三、汉室的逆贼

《三国演义》和历史传记《三国志》有所不同,由于作者具有自身的立场及艺术创作需要,其对于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都非常鲜明。忠者可谓忠肝义胆,奸者则是奸猾狡诈。曹操在其中便属于后者,例如颍川之战中,他对义军大开杀戒,斩掉了上万人的首级,且毫不留情,不问青红皂白,展现出穷凶极恶的面目。其后,他又把张梁杀死在曲阳,并挖出张角的棺材,戮尸枭首。这些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他残酷暴虐的特点。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每次作战过后还会屠城,乃至于连坟墓都不放过,如书中写道:“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这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描写。此外,当曹操错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丝毫没有反悔与内疚,而是将错就错,把吕伯奢本人也杀死了。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均是由于他生性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他也根本听不进朝臣的任何建议,而是刚愎自用,只坚持自己的看法,且狡黠多变,经常玩弄权术。最后,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甚至快要将皇帝罢黜,自己登上帝位。因此,从某种角度看,曹操也的确算得上是汉室的逆贼。

四、结语

《三国演义》对于曹操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可以说非常成功,虽然后世对曹操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总体而言,还是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既不能一味地褒扬其功绩,也不能片面地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对《三国演义》和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产生更加准确的认识。

猜你喜欢
才华三国演义刘备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读懂刘备
三国演义
相面
三国演义
徐庶以马试刘备
三国演义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