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美学价值

2018-11-14 19:43:54■/
长江丛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性美边城湘西

■/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前言

“五四”运动之后,文艺界呈现出一种多元竞争,多元并存的局面,沈从文有别于鲁迅和其他乡土作家那样对乡村社会民风的批判,转而对乡村风景优美静谧、民风淳朴自然进行讴歌,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不可多得的高产作家,沈从文笔下独具特色的“湘西世界”来自于他赖以成长的湘西故土。沈从文对于湘西世界有着很深的眷恋与牵系,民风淳朴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成为了其创作中出现的“湘西世界”。他用小说和散文构建出了一个自然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

二、湘西世界的美学价值

(一)意境之美

沈从文的一大文学成就在于其构筑了一个如梦如画,风景优美,人性善良的湘西世界。作者以灵动的文笔构筑起“湘西”这片乐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于其中。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呈现在其中的田园牧歌情调的存在。正如沈从文本人多说的那样,“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小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他的小说和散文,把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完美的展现出来,令人惊叹。除了强调乡村人的善良自然一面外,沈从文对人格和自然的诗性也进行了浓抹重彩。他在创作过程中风格趋于浪漫,作品追求的效果非常具有诗意,既有现实主义的生活气息,又有浪漫主义情结,语言基调平实无华,句式简练,叙述舒缓有致,娓娓道来,不显山显水,却又引人入胜,人物结构多样化,所传达出来的形象既有朴实、单纯的一面,又很传神,作品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把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得淋漓尽致,对湘西边地城乡生活温情的追怀与诗意得以展现。

《边城》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寄寓了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作品《夜渔》中,在描绘农村丰收后的晚景时写到:“天空的月还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间两旁已割尽了禾苗的稻田里,还留着短短的白色银株。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垛,如一间间小屋。身前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壮严凄清的秋夜之曲。金铃子的‘叮……’,象小铜钲般清越,尤其使人沈醉。经行处,间或还能听到路旁窸窣的鸣叫声。”再如《野店》、《赌徒》、《市集》、《玫瑰与九妹》等作品中,山水景物,人物民俗等都浸润着浓郁的诗性,展现出的审美意境宁静而又安谧,把人民朴实善良的一面自然的展现出来,把生活的安逸和宁静表现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作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手法相结合,表现出精巧雅致的艺术风格,抒情“发乎情,止乎礼”,语言朴实凝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二)风景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景,既不恢宏壮丽,也不旖旎绮丽,他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淳朴自在,静谧和谐的自然之美。沈从文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向世人展现出他赖以生存的湘西边城独特的山光水色。小说《边城》中写到:“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副明丽的图画,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青山绿水,秀丽风光的茶峒。《长河·人与地》中对于桔园的描绘:“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浸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桔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桔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心旷神怡。除此之外,在边城世界中,那潺潺流淌的河流清澈见底,宁静安详的小城透着深沉的美,还有那高高低低的吊脚楼,穿梭渡人的小船,让人顶礼膜拜又透着神秘感的白塔,以及逢年过节的舞龙、耍狮、龙舟竞赛,连茶峒的小街、码头的景象也都呈现出一种古朴自然之美,与浑浊、充满金钱欲望的都市环境相比,显得那样安逸和谐,同时也衬托出湘西人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环境是如此美好,在“浅吟低唱”中读者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沈从文这种细致深邃的描写,主要得益于作家对于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把握,这一切,无不传递着作家对那片土地的一片赤诚之情。

(三)人性之美

沈从文一系列以乡村为题材的散文和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通过对湘西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来赞美歌颂人性之美。

在沈从文的笔下,“乡下人”代表的是人性本善,他们的生活朴实无华,与世无争,面对变幻无穷和物欲横流,他们恬淡从容,还是保存着人性本善,纯朴自然的原始人性美,用最为诚挚的心去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可以说,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所有作品中最能体现人性美的,作品中翠翠单纯而又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在旧社会,就注定了她的爱情必定是一出悲剧。整部作品突出的一点,就是湘西人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恋爱与生活,他们一代一代循环着被动的人生,无力去改变什么,也很少有人去思考要去改变。“边城”里,人们具有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的优美品格,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全书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通过描写湘西风土民情中折射出人性的美,歌颂了人性向善的一面,展现了湘西风情中所独有的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的湘西本色,充满了“爱”和“美”的美学理想。再如作品《灯》中的老兵“是那么纯厚,同时又是那么正直”,有如亲人一般关心着“我”的衣食住行,对“我”的终身大事更是格外用心,专门帮我出谋划策、创造机会。《会明》里“天真如小狗,忠厚驯良如母牛”的会明则无欲无求,从不与人发火,安然地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做饭、养鸡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而“一切说来他是很幸福的,满意的。”这些普通人没有绞尽脑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只是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但却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无人能懂的幸福。由此可见,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中始终致力于寻找人性美的光辉。于他而言,“印象里未消失那一点美”是其人生最后的安慰,也是其作品唯一的旨归,正是这点淡淡的美感使得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总体上来讲,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追求的是美,一种用美丽的梦幻构建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沈从文在回望故乡时,是浪漫的,在感情层面上,他更愿意回味和描写美与善。虽然在理性层面上,他不得不面对故乡的落后和人身上的弱点,但是他更倾向于表现理想的湘西,所以在以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了一个意境美、自然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淋漓尽致地想读者展现湘西之美。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沈从文.边城·题记[A].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6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1983:72.

[4]吴道毅.解读沈从文作品的人性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6):774~778.

猜你喜欢
人性美边城湘西
边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4
《边城之材幽之地》
电影评介(2022年11期)2022-12-11 03:12:56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0
欢乐湘西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5
走进湘西凤凰城
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51
极边城暖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9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30
湘西 国画
文艺论坛(2017年4期)2017-05-08 10: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