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人们明显感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随着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然而,时序的春天虽然已经到来,冬天的寒冷却未消失殆尽。河里还结着厚厚的冰,有些地方还残留着积雪,农田里的土还是硬硬的冻土。尤其是北方,立春前后,更是一年当中相当寒冷的时段。风吹在脸上,没有那种柔柔的感觉,有时还挟裹着一股刺骨的寒,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倒春寒。这样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寒料峭”。
尽管天气寒冷,可不知不觉中,冰面薄了,有些地方的积雪不见了,太阳也越来越暖了。
小时候住在山里奶奶家。每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路边、墙脚、山沟里便会留下许多积雪。白天连着黑夜,晨曦推开夜幕,一个冬天过去了,积雪悄悄发生着变化。原始的土路上,积雪在人们的踩踏中留下一串又一串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泥窝窝。这些泥窝窝一到晚上又会被冻硬,踩在泥窝窝突起的边缘很咯脚呢。
当太阳再一次升起照耀大地的时候,伴着阳光的温暖,泥窝窝里就会积聚下一汪浅浅的水,那一汪浅浅的水再到晚上又会结成一层薄薄的冰。
儿时的我,每当春天就要来临的时候,有一种乐趣,便是清早起来,趁着阳光还是冷冷的,去寻找那些被冻硬的泥窝窝,然后伸出小脚去踩一片一片薄如蝉翼的冰。
喜欢听薄冰破碎的声音,“啵”的一声,感觉被禁锢在冰面下的空气漏出,冰像玻璃一样地碎了。
突然想起一个成语“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战战兢兢。可我记忆中的薄冰,没有一点威胁,它带给我的是许多欣喜、几多企盼,每每遇到,总是乐此不疲地一个一个踩破,然后看着那些破碎的小冰碴,似乎还有一种胜利者的自豪呢。
在我的童年里,冬天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此后,一个带着希望与温暖的季节——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降水增多。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还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地会感到风有些柔了,阳光也开始暖了,一下子,什么“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满人间”……太多太多的词语涌上心头,那清新沁人的气息激励着我们的身心。
即使偶尔也会有一股冷空气侵袭,但节气到了,一切都焕发着勃勃生机。
不信?你看那松动的土块下面,是不是已经有了小草的嫩芽?远看树梢,是不是也有了蒙蒙的绿雾?那便是生命的集结,那便是生机勃发的前奏。
不是吗?从柳树枝头那一抹鹅黄开始,从草坪上那零星点缀的淡淡的绿开始,我仿佛看见了生命跳动的音符,就像是舞台上那遮盖在裙裾下的女子的脚,虽然看不见,可人却飘飘逸逸地走来了。
——春天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不经意。
相对于江南,北方的春雨不仅细小,而且时间很短,感觉就像匆匆飘过的丝丝雨雾,似有似无——打伞,感觉不下雨;不打伞,发梢上已经落满了细密的小水珠。
春雨纤细、湿润,但不凛冽;春雨点点滴滴,晶莹剔透,却不张扬;春雨温温柔柔,袅袅婷婷,绝不急促……
舒展身体,深深地吸一口飘飞着雨丝的空气,你会觉得心旷神怡;凝神听雨,淅淅沥沥的声音犹如天籁;伫立凝望,薄薄的雨雾飘飞着,那就是春天的身影。
春雨不急不躁地下着,渐渐地,干枯的枝条着上了一层淡绿,仿佛神来之笔绘出了一幅多情的水墨丹青。
雨水淋湿了树梢,滋润着枝丫上的叶芽,那温情浪漫的雨丝,似乎正在编织着一串串水灵灵的音符,要把春天歌唱。
默默地吟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静静地与一场柔情蜜意的春雨悄悄约会,于是,春雨便启迪了整个春天。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春季。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下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就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预示着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一日,有梦入眠,梦中竟飘着甜甜的雨丝——或许,明早的春光里,就该有新生的绿意吧。
不料,一声隆隆的雷声冲破梦境——睁开惺忪的睡眼,陡然发现,窗外的细雨,不知何时已经悄悄地来了,正如梦中所现:无声,无息。那细碎的脚步,是怕惊扰了别人的清梦吗?可为什么又会让春雷相伴,催人梦醒?
小雨依旧淅沥沥,窗外的景色一片清新,雨点儿落在屋顶上溅起一朵朵的小水花,然后聚集在一起成群结队地沿着屋檐滑落下来,像一群正在滑滑梯的调皮孩子,快乐而轻盈。
树上的尘土此时已经被雨水冲刷干净,雨水在它们身上滑过,枝干上、树叉上留下了一片又一片湿湿的印记,春天的情思便在这里尽情流淌。
下过雨的城市,空气纯净极了。深深地吸一口,似乎能尝到春天的味道。
这珍贵的春雨,仿佛洗刷了所有的苍老和沉重,还给大地一片青春和活力。
于是,人们感叹第一声春雷的到来,因为春雷在唤醒天地万物的同时,也给大地送来潇潇春雨、绵绵清风。滚滚春雷响过,冬眠懒散的生灵们醒了——春蚕破茧、水暖鸭鸣、春燕衔泥、小溪歌唱、麦苗拔节、油菜吐蕊、树梢染绿……天地气象为之一新。
每年3月21日或22日是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
春分时节,尽管在我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有些地区,晴日不仅多风,而且还有扬沙、浮尘——沙尘暴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然而,即使空气质量不佳,依然无法减淡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
你看,万物生发,犹如每个人的心情,在春光中摇曳、飘动。那就收拾心情,惬意郊外,置身绿地挖野菜去吧。
“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这是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的精彩描述,也是很多年前城郊、乡村春天的一景。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们,也曾有过作家一般的经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任春风柔柔地拂过面颊,七八岁的小孩子,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挎着小篮子,拿着小铲子,说着笑着闹着在田野里寻找自己最爱吃的野菜……
按说,野菜因其自然繁衍能力强,只要有水滋养的地方就应该能够觅到它们的踪迹,尤其是在乡下、农村的田埂上、渠沟边,总会有成片成片的野菜生长。现如今,由于农业现代化大发展,杀虫剂、除草剂一遍又一遍地喷洒,早已让野菜遁迹!
可“吃货”们一到春天来临,却会强烈地呼唤:野菜们,快到碗里来!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多为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或许是受了杜牧《清明》一诗的影响,一直觉得,清明时节一定是要下雨的,没有雨的清明节是不完美的。而且雨还不能大,细雨纷纷,似有若无,吹在脸上,凉而不寒。只有这样的雨,才能配得起这个节日的清明意境!
记忆中,清明的雨,的确温温柔柔,飘飘洒洒,时而婉约流韵,时而淡漫如烟,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扯着天,连着地,好像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纠结着,缠绵着。
张开双臂,想去拥抱这清凉的清明雨,却蓦然发现,在它的轻柔里,竟是如此的厚重——它能罩住所有的苍生,能照顾到每一颗细小的种子。它把阳光渗入骨髓,用水滴催开繁花朵朵,于是小树长高了,老树更绿了,我们的生活又新了一春。
哦,清明的雨啊,是你唤起了原野勃发的生命,每走一步,都留下一段春光!
与其他节气不同,“清明”也是一个缅怀亡灵,哀伤悲凉的日子,每当这一天来临时,总不免让心情蒙上一层阴郁——“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思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雨的思念,如风的情愫,若烟似雾,迷惑着记忆,纷飞着思绪。
风依旧恣意地吹着,与一段段过往的人生擦肩而过,与一次次生命的际遇邂逅在长满野草的祭宴。逝者,于尘土中静默。
由此,在我的心怀里,清明,不仅是一个春意正浓的时节,而且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日子,因为它让更多的人对生命有了些许感悟。这一天,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充满了虔诚的敬意。
清明的雨还会如常而下,而思念也将如清明的雨水渗透进我们的心田。
就让我们迎着深情的清明雨,揣着亮晶晶的希望,继续着前辈们未走完的路,去感受绚烂的人生。
在清明雨的浸润中,让我们永葆一颗纤尘不染的心!
每年的4月20日左右为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六。
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非常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可不单纯是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降雨的重要,所以更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每每到了春天,总是想象着——绵绵春雨飘落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农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与默默无闻的野花、野草立刻绽开妩媚而又羞涩的笑容,仿佛还有“沙沙”的笑声在湿润的空气中荡漾。习习凉风中,油菜花一摇一摆,摇荡出金色的微波;野花、野草摇头摆尾,扭动着身姿,好奇又兴奋地欣赏着被雨露滋润过的大地,如脱胎换骨一般。
可少雨的春天总是让“期待”变成了“期待+”。
尤其是久居城市,更是很少能看到山间、农田里的绚烂,于是每每有雨点掠过,就会把目光聚焦在周围的草木上。
我家厨房的窗外,有一块草坪,草坪的周围有几棵高大的柳树。一到冬天,草枯了,树叶干了、落了,满眼都是灰秃秃的。
春雨敲开了春天的大门,于是,就盼着窗外那一抹美丽的绿色早入眼帘,可每一次望出去,都还是灰黄干枯的模样。于是,很长一段时间,竟然没有记起向窗外张望。
随着天气一天天转暖,偶一抬头,窗外已不再是原先的模样,草坪绿了,树叶绿了,感觉一切都很清新,就连旁边的楼房、院墙似乎也有一种换了新装的感觉。
远看那草坪,似乎还是毛茸茸的,小草的颜色还是绿中泛黄,让人不忍触碰。可你千万不要小看了它们,尽管纤弱细小,可它们绝对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即使有小朋友蹦跳踩踏,也丝毫不会影响它们继续蓬勃生长。
还有那柳树的叶子,虽然现在还有些娇嫩,颜色也是绿中带黄,可用不了多久,窗外便会是一片绿意盎然!
季节穿过春天的花丛,迈着矫健的步伐,一路欢歌驶到这个区间。它将在这里小住一段时间,完成农人托付的重任。
这时的季节朝气蓬勃,春心荡漾,恰似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展示着绰约的风姿。农人在暮春写下的诗行现在已是绿茵一片,阳光下、微风中,生机盎然,仿佛春天还在人间。
可它确实不是春天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应为每年的5月5日或5月6日,它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立夏过后,风轻盈地在游走在柳梢下,翩飞在桐叶中,不急不慢地摇曳着绿柳一身的珠翠,与杨花缠绵;毫无声响地轻轻拂去小草身上的尘土,又去和洁白的槐花细语。雨时急时缓,有时候就像爱逗气的孩子,总想把人捉弄一番——你才要跨出家门,雨便在地上画起了小花,待你全副武装,雨却戛然而止。
可你却一点不能恼,因为季节的魅力有时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
在天文学上,立夏标志着告别春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这时,温度明显升高,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同时,杂草的生长也非常迅猛,所以就有了“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的说法。
还记得年少时,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感觉爷爷也是一天比一天起得早,他说要赶紧把自家的地多锄一锄,否则草就要把庄稼吃了。曾经很疑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杂草会“吃了”庄稼,难道那些纤细的草儿也长着锋利的牙齿?
对待农田,爷爷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总说,要把一块地种熟,那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得花好几年功夫呢。如果哪一年偷懒了、撂荒了,土地就会像一个小动物被冷落似的,你不搭理它,那它也会把你忘记。于是,在爷爷的言行里,我看到了农人对土地的依恋。
立夏,是季节又一段征程的起点,也是整个季节的重大转折——没有它的繁茂,就不会有沉甸甸的金秋。
当冬小麦艰难地抵抗住寒冷,沐浴了春风春雨之后,这一季终于可以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满怀激情地期待下一季的收获了。这就是大自然对农人辛勤劳动的回报。
慎重地为这一季画上关键的一笔吧,让初夏的天空更加晴朗、辽阔,明亮而热情。我们也可以放飞美丽的思绪,任它四处飘飞,化作一朵美丽的云彩,点缀初夏的风景。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时间应该是每年的5月21日前后。这时,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经结果,并且日渐饱满,但尚未成熟,只能算是“小”满,还未“大”满。
说到“大满”,就让我们生疑了,因为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并没有大满,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琢磨才发现,这个“满”字里满满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啊——《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足见小小的自满他人尚还可以包容,但大大的自满则会让人厌烦和不满。
《菜根谭》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思是说鲜花半开的时候最美,酒喝到微醉时最佳。鲜花盛开得娇艳的时候,也是它衰败的开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只要尚未达到至善的境界,就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一旦达到最高的境地,就会趋于衰落,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更是至真的人生哲理。所以,人生小满,最好。
小满时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耀眼的阳光下,浮绿泛金,浓荫碧翠,蔬香四溢。极目处,麦浪翻滚,延绵推涌,奔腾着,起伏着,蔚为壮观。
随着那绿绿的麦株渐渐变成青黄,麦穗也由直立变得微微下垂了。小时候每当这个时节,奶奶就会在地头、路边,拣一些籽粒饱满、粗壮硕大的麦穗,连着大半个秆儿,掐下来,攥成一小把,拿回家,让我烤着吃。
烤麦穗看似简单,其实也还蛮讲技巧呢——烤的时候,握麦秆儿的手要不断地转圈儿,为的是让每一个麦穗都能均匀受火,不致于有的生,有的煳;也不能烤得时间太长,时间一长,烤过了,麦粒就会掉到火里去,这下,你也只能眼睁睁闻一闻香了。火候一定要把握得好,那就是等到隐隐有一股淡淡的麦香飘溢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等待往往滋生馋虫,于是麦穗一旦离火,小小的嫩手也顾不得烫,就急急地在手心里搓起来:麦粒被搓得脱了皮,手也被烫红、染黑了。接着就鼓起腮帮子吹,吹过之后,麦皮被吹走,手也不烫了。可是,总是会有那么几粒,熟透焦黄了就是不脱皮。怎么办?挨个剥呗。剥完了,一粒带皮的也没有了,这下就可以一粒一粒地细嚼慢咽,也可以一把塞进嘴里。不论怎样,那麦香里带着的一点甜甜的味儿都是当时最好的享受了!
如今,久居市区,早已远离了这种原始美味,那浓浓的麦香也只能在回忆里久久回荡了。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
顾名思义,“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所以,芒种也是一个代表成熟与收获的节气。
林清玄说:“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
芒种到了,麦梢也变黄了。看麦浪翻滚,一浪高过一浪,金灿灿的麦穗昭示着丰收的渴望。
然而,说到收麦子,对于很多人的夏天来说,总有着几分酸涩与喜悦。“喜悦”是因为丰收在望,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至于说 “酸涩”,那还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因为收麦一定是在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火辣辣的太阳朗照着大地,气温徒升,一点风儿也没有,一动不动都会热得流汗,何况还得弯腰在麦地里面挥舞镰刀。尤其是用镰刀割麦的那份辛苦——不能直立,也不能完全蹲下身子,只能弯着腰,撅着屁股,拿着镰刀顺着麦子根处“咔嚓咔嚓”。麦茬不能留得太高,否则割下来的麦穗因为麦秆太短就不好打捆儿了。为此,腰就要弯得很低,没有功夫的人,一会儿就受不了了。
喘息的间歇,直起腰板,远远地望过去,只见镰刀翻舞,麦子刷刷地扑倒在地,顿时,喜悦之情、幸福之感油然而升。
可麦子一旦成熟,收割也就那么三五天,如果过了时间,麦粒就会挣脱束缚纷纷掉落;如果提前收割,麦粒又不能达到饱满度的最佳状态,产量就会减少。所以农民把收麦子也叫做“龙口夺食”,因为那是要看准时机,与老天爷抢啊。
奶奶是小脚,不适合去田里收割。可麦收时节她却是最忙碌的一个——天不亮,她第一个起床,因为她要生火烧水,做一点简单的饭食。尽管有时也只是一个开水冲鸡蛋,一碗泡馍,可那也得花上个把小时,因为生炉子、烧水就得好半天,有时搞不好,等爷爷起来,巨大的铁皮锅还没烧热呢。看着爷爷连口水都没喝就去地里,奶奶总会一声叹息,饱含几许愧疚与无限深情。
爷爷去地里了,奶奶更加忙活了,她不仅要赶着给爷爷做饭,而且还得喂鸡、喂猪、打扫院落。有时更是忙里偷闲地想要做点针线活。
忙完家里的事,就得去送饭了。
奶奶身材瘦小,麦收时送饭对她来说还真就是一件很费力的事呢。因为那时的路还全是羊肠小道,而且不是上坡,就是下沟,沟沟坎坎,就她那双小脚,空手走路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何况这个时候还得抱着饭罐子,提着水壶,顶着火辣的日头。所以每次送饭到地里,奶奶都是满头大汗,夜晚躺在炕上感觉比割麦的人还劳累。
麦子割回来了,紧接着就该打场、扬场了。那时没有什么机器可用,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人工的。为了能够早一点颗粒归仓,家家户户都是白天割麦,晚上打场、扬场。
农村的夜晚本该是静谧安宁的,可在麦收那几天,村村落落都像过节似的热闹,大人小孩都聚在麦场上,小孩赶着牲口,牲口拉着碌碡,碌碡碾过,麦粒脱壳,大人们便用麦叉挑开麦秸秆,再用木锨铲起脱下的麦粒,顺风一扬,麦皮被风吹向一边,麦粒掉落到脚下。一铲一扬,很快麦粒就堆成一座小山包了。
随着太阳越升越高,麦场上渐渐平息了。接下来,男人们就可以在丰收之后美美地歇息歇息了,可女人们却得开始新的忙碌了——新打的麦子如果不及时晾晒,很容易长芽。长了芽的麦子很难吃,而且没有了筋道。
如果说收麦得速战速决,那晒麦可就不能速成了。如果连着几天都是晴好天气,那是再好不过了。可老天爷偏偏要使点小脾气,每到晒麦子的日子,总会不时地来一点雷阵雨。于是,奶奶每天都会嘟嘟囔囔地对着老天作一番祷告,企盼着一天都能阳光灿烂,可往往事与愿违,雷阵雨总是说来就来。虽然有时也只是响几声雷,刮一股带尘土的风,滴几滴雨星,那也叫人松弛的弦一下子就紧绷起来,得手忙脚乱好一阵子呢。
麦子一连要晒上三四天,记忆里,晒麦场上奶奶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盘腿坐在树荫下,身边放着一根缠着几缕烂布条的棍子,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提防天气的骤变,还得随时驱赶想要来偷食的鸡……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个时段,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在很多人的感觉里,夏至一过,真正的夏天就来临了。
俗话说,夏日的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呢,一会儿便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而且想在哪下,就在哪下。难怪刘禹锡会留下千古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真的下雨了。静静地站在屋檐下,放眼望去,那些雨点粗大而紧密,滴滴答答地打在雨棚上,打在地上,积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洼。小雨点儿落在那一处处的水洼里便不见了踪影,只荡起一圈圈大小不同的涟漪。瞧,又有大一些的雨点落下来了,溅起几朵欢快的水花,有时还会冒出些水泡。那些水泡像有无限大的魅力,惹得雨点们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任由这些水泡载着它们在水洼里漫游。突然,不知这些水泡碰到了什么东西,竟“砰”的一声炸开了,于是随之而来的雨点便又无奈地回到了水洼里,那一圈圈的涟漪,此时就好像是它们发出的叹息。
其实,夏天的雨更像一个性急的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这不,仅一会儿工夫,雨就变小了,细起来了,像牛毛似的跟着乌云散去。渐渐地,只留下窗纱上如蜘蛛网一样的雨痕,和一些低凹处的积水还在缓缓地流着。
天晴了,刚才灰蒙蒙的天被洗得蓝蓝的,好高好远,几朵白云在嬉戏追逐,太阳一会藏在云朵背后,一会跳上云端,好像还想再和人们捉迷藏呢。
瞧!雨过天晴后万物容光焕发,大自然画出比以前更美的图画!被雨水滋润过的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地面上少量的积水放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大地上镶嵌着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
雨后的景色真的令人陶醉!
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感觉空气格外清新。往近处看,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在往下滴,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仿佛还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往远处看,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再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可见山峦连绵起伏,真可谓“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啊!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一,应是每年的7月7日或8日。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思是说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达到最热。《说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由此可知,十五天之后的大暑恰在月中,也就到天气最热的时候了。
小暑之际,虽还不能算是大热,但久旱不雨,就会让人感觉太阳更加像是一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尤为灼人,它不仅晒软了柏油马路,晒红了行人的脸膛,而且晒卷了路边的树叶,晒得庄稼低下了脑袋,就连娇艳的花儿也想躲进叶子里。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儿不敢露出水面,鸟儿也不敢飞出山林,邻家的狗儿也只是伸长舌头喘个不休。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犹如破锣碎鼓般仿佛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不小心有水泼到地上,地面便嗞嗞地响,犹如一个干渴到极点的人,一下子喝干了一盆水似的。
屋外一丝风也没有,黏糊糊的空气好像都凝住了,整个城市就像一个烧透了的砖窑,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在骂这该死的大热天,只有卖冰棍的老人不怕太阳晒,把冰柜推到太阳底下高声吆喝……
夏季的闷热让人无法平静,一次次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身汗水,于是就很容易心理失衡。尤其每天面对着循环、复杂、枯燥的工作,心底无形地就滋生出一种压抑感,心意开始浮乱,热意浓浓地从脚趾间开始传往全身各处。
我们无法去改变这样的天气,空调也不可能时刻陪伴你的左右,我们唯一值得借鉴的就是“心静”做事。有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自然凉。”
其实,“心静”应是“知足”。我们只是普通的一员,普通人就应该过普通人的生活,与其心浮气躁地盲目追求,不如静心做好分内事。
真的,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里,虽然我们不能做到“任红尘满天,我自静心如故”的超然境界,但我们可以“安静”地做事,即使炎热的天气,你也会感到一丝凉意。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学生放暑假的时候。
每每暑假来临,我就会欣喜地回到奶奶家,回到那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山村虽小,可它却装着我的整个童年。
奶奶家有三孔砖砌的窑洞,窑洞外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栽着许多果树,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李子树,还有核桃树。每一个暑假,我都会在树下不用踮脚就能摘到好吃的水果,真是羡煞了许多城里人。
暑假时节,也是蝉鸣蛙叫的时候。每到中午最热的时候,感觉蝉声也是最尖利的时候。有时就禁不住想,这讨厌的蝉,如果它不叫了,说不定老天也不会这么热了,都是它们叫来的燥热,叫得人心烦气躁。
于是,就有许多淘气的孩子想方设法去捕蝉。
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零食,有些人一年都吃不到一点肉,为了解馋,孩子们就把捉来的蝉用火烤着吃。看那一只只浑身油黑发亮的蝉在树上叫得欢快惬意,一旦被捉,便受尽了摧残,总觉得乡村的孩子实在太淘气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蝉的幼虫生活在土里,靠吸食植物的根生活;蜕变后的成虫又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存活,是实实在在的害虫。于是,再看见有人捕蝉,就不再觉得它们可怜了,反倒觉得很解恨。记得我也捉过趴在苹果树干上的蝉,然后把它的翅膀剪掉,扔在地上喂鸡。
蝉可恨,是害虫,可蝉蜕却是一种药材,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骚痒、目赤目翳、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药店的用量很大。那时候,乡村供销社每年都要大量收购。于是,我就会在暑假里捡一些蝉蜕交给奶奶让她去卖。
奶奶家的窑顶上,有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和一些灌木丛。梧桐树下更是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杂草和野花。每天清晨,在露水还未落之前,总能在那里找到零落的蝉蜕,有的在树干上,有的在草丛里,有的在树叶上,有的就在地上。每找到一个,我就一阵高兴,就像捡到一件宝贝。为了捡到一个蝉蜕,弄脏衣服、划破手是常事。不过,那时候人都很皮实,往往都不在意,在意的是能够一下子捡到三五个,那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蝉蜕分量很轻,一个暑假下来,我一般也只能捡个二三两,可一想到奶奶可以用它换点钱,就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得到了回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立秋,在八月七八日前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 “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尤其是有风吹过,更觉舒适惬意。
秋风不仅给饱受酷暑的人们送达了季节的问候,而且吹黄了夏日的绿,吹开了田间农人的笑脸。
秋,如故人,不用过多的问候,只一眼,便会在心底涌起一缕激荡,烦躁的心绪似乎也随之慢慢平静下来。
秋,是一首无韵的诗,是一支无言的歌。它,无需掩饰,无需遗憾,因为曾经有过繁华,就不惧秋日之凋零。
城市绿化带里的花草树木似乎正等待着换上秋日的装扮,花不再艳了,草也不那么绿了,可树叶的颜色却有些多彩了,绿色的,那是松柏和柳树;渐现黄色的,那是杨树;隐隐有些发红的,应该是海棠树吧。即使都是绿色,似乎也不一样呢——松柏的绿显得厚重,而柳树的绿则有些轻薄……那郊外呢?不知那些花花草草也似城里这般即将失去葱翠嫣红吗?还有那些树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灸烤,还是那样挺拔吗?
有时很想变成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安闲地在大自然里呼吸着新鲜空气,头上有蓝天白云,身旁是鸟语虫鸣,风还时不时载着落叶翩翩起舞,多美啊!
采撷一片秋叶,静静地聆听小鸟的鸣叫、秋虫的呢喃,悄悄地在心底企盼秋日的时光能多一些明媚,少几许幽怨!
据说,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宋时,立秋当天宫内还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从而就有了“落叶知秋”的成语。
真的,片片落叶知秋意。既然秋风已发出了邀请,树木怎能不敞开胸怀,去接受呢?即使落叶纷飞,也是一种美丽。
作为一片飘荡在秋天里的落叶,请不要去留恋那溪水的温情,因为泥土才是你的温床。只有投入大地的怀抱,才能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
秋风带走的是黄叶,带来的却是生机,不是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生命的轮回便在这季节的交替里升华。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前后。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思就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难道难耐的暑热是被秋风吹走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是落叶送来秋天的消息?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一首《苏幕遮》,浓浓的乡愁,让我们明白,在诗人的眼里秋天也是一个睹景思人的季节。
可在孟浩然的《初秋》里呢?“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清风习习的浅秋,让我们在感受诗人的平和心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浅秋的无限魅力。
瞧,秋,迈着轻轻的步子来了,调皮的秋风以它特有的魔力,点染着辽阔的原野——树冠上青涩的绿变成了成熟的黄;果园里苹果笑红了脸,葡萄准备脱下绿袍换紫衣;枣儿红绿相间,预告着成熟的讯息;金色的向日葵甩掉黄色的披风露出饱满的黑色籽粒;还有那成熟的稻谷低下了沉甸甸的头,让劳作的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沉静的秋雨,不愠不火,一下就是三两天,渗入土层,催促着时节的变换,催赶着收获的到来。
秋阳掠过,院落里的每一处地方都闪现着融融暖意,于是,树叶欢笑,小鸟歌唱。就连墙根处那成排的蚂蚁,也开始繁忙地搬运着院落中遗落的果实。
夜晚,凉风习习,人们坐在庭院里恬静地聊天、下棋……尽情享受暑去秋来的惬意。
白露,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9月7日至9日之间。
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天阳光尚热,可太阳一落山,气温就会很快下降,一热一冷,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在夜间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这便是“露”。
露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对农业的生产非常有益。特别在我国北方,由于夏季水分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会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露,因其晶莹剔透,惹人喜爱,也不知让多少诗人笔尖溢彩,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与美的享受。
看,“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好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这是唐人韦应物的《咏露珠》。“不定始知圆”,让我们读出了诗人的天真:露珠在荷叶面上滚来滚去,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圆形的。
听,“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了千百年里旅人的思乡名曲。
而在白居易的《暮江吟》中,“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如此简洁而明晰。
露大都会出现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
于是,秋日的早晨,随着东方破晓,便喜欢在庭院的花池中寻觅那些可爱的露珠。瞧,草叶上那闪着亮光的像水晶一样的露珠,总是那么惹人怜爱,不小心碰到,它便会骨碌碌顺着草叶滑下去,滴入泥土中,不见了。
真想让露珠永远留在视野中,可是,暖暖的阳光一扫,露珠就像变戏法似的不见了。这时,秋阳便调皮地染亮了我的头发,在脸上留下惊叹的光芒。
伸出手臂,想阻挡那缕掠过花草的阳光,可那秋阳却捉迷藏似的在指间漏下,让露珠只在草叶上留下它微微的印记。
空气中流淌着秋阳的味道,好像还伴着一丝露珠的湿润。秋日的早晨就这样随着露珠的消失而匆匆离去。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顾名思义,春分和秋分一样,都是“昼夜均而寒暑平”的日子——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
秋分时节,秋意渐浓。一滴细雨,点点微凉。从此,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不,天阴了,风也变凉了,很快,一场秋雨如期而至。
细细的秋雨,淅淅沥沥,敲打窗棂,如多情的女子,拨动着琴弦,低吟浅唱,似在诉说秋水长天,又似在传唱春华秋实。
细细的秋雨,如烟似雾,千丝万缕,袅袅炊烟般缭绕,绵亘在天地之间,婉约成一串串诗行。滴滴答答的雨声,就如平平仄仄的韵脚,隽美了一路撒欢的雨。
细细的秋雨,仿佛是一个不施粉黛、纯净自然、清新脱俗的女子行走在天地之间,柔美而清纯,缱绻而妩媚,婆娑而妖娆;炫艳的舞姿,似彩练当空轻舞,如万千柳条随风摇曳,飘飘扬扬,悠闲洒脱。
细细的秋雨,就那么不急不缓地绵绵地下着。如丝般的雨线,伴着凉凉的秋风,朦胧了天,朦胧了地,也朦胧了我的双眼,撩拨着我的思绪。于是,心中不由漾起几许哀怨,几许怅然。
秋雨,就是这样不经意地牵动着你的情思。
窗外的雨还在下,一直在下。路面湿漉漉的,可仍有人撑着伞在雨中徒步——是在赶路,还是在散步?禁不住有些羡慕,因为我不敢走进雨中,怕这秋雨淋湿了我的心绪。
看路上撑开的花花绿绿的伞,犹如盛开在街道上的花,那流淌在伞花上的水滴,仿佛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欢快地跳跃着,顿时觉得心中有一束光芒在缓缓升腾。于是,那湿湿的心绪也随之有了一种暖暖的味道。
如果能够醉在秋雨里,那雨的情趣,雨的妩媚,雨借着风娇滴滴的撒欢,都会化作意蕴幽深的诗句,披上浓淡相宜的美,即使只是一朵花,一株草,一片瓦,也一样可以让人尽享秋韵美。
“草寂鸣蛩”“梧桐叶落”“残荷听雨”,这些秋天的景致看似有些凄婉萧条,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奔放与热情,却生动地赞美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这时,气候由热到凉,逐渐转寒。有时,一场连阴雨,似乎叫人都可以触摸冬天的面庞了。见到阳光,欣喜若狂的时候,天竟然冷了。
院子里,邻家的小花猫悠闲地散着步,看它慢慢悠悠,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下脚随意又有点审慎,怕是也感觉到地面的凉意了吧。
关于十月的秋天,人们多用“金色”来形容。
不是吗?秋风就像一只神奇的画笔,一夜的工夫,就能为碧波荡漾的山林染上金灿灿的颜色。于是,金色的秋天便深情款款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
很快,路边卖西瓜的小摊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又香又脆的大苹果,还有那裂了嘴、破壳欲出、红红的大石榴,真是惹人喜爱呀!
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害羞的少女似的,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上映一幕大自然的丰收剧。
果园里,熟透了的柿子像一盏一盏小红灯,高高地挂在枝头,树枝看起来快要被折断的样子,让人不忍触碰。还有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紫色的水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满树的枣儿,更是映红了树下人们的笑脸。
深秋,就是这样,给人们带来了舒心的欢笑。
沉浸其中,油然而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心境。那层层叠叠的金色,仿佛汇聚成了一股清澈的希望,让内心莫名地就升腾起一股力量几多向往。这真是一个满载成熟、满载收获、满载欢欣的季节呀。
在这个季节里,你看不到春季的匆忙,也看不到夏日的焦躁,更没有冬天的闲适。在金色的笼罩下,一切都那么从容、恬静,那么淡泊、安宁。
这就是成熟的秋天的丰姿,这就是深秋无尽的魅力。
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八,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描述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为什么深秋多霜呢?因为秋天的夜晚地面散热很多,当温度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形成霜。
小时候跟着爷爷背诵杜牧的 《山行》,总会疑惑地想:为什么霜叶是红的呢?上学之后才逐渐明白:树叶中不仅有叶绿素,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红色花青素等。秋天来临,有的植物就会在强光、低温、干旱的条件下,产生大量的红色花青素,让叶子慢慢地变红。
正是因为有了那满山遍野火一般的红叶,才让秋日的衰败平添许多灿烂与妩媚。
于是,一年又一年,每每节气到了,都会看见那不绝消融的红叶,红得那样自信,那样坦然。她告别了春天的稚嫩娇柔,带着满满的希望走过了夏季的翠绿斑斓,就在这秋雨送寒,情絮纷扰,愁思缠绵的季节里,浸染了血一般的色彩,印证了不平凡的过往。
世人多爱红叶,否则,秋日的暖阳下,怎么会有那么多远足山野的身影在红叶穿梭?
红叶,虽没有花一样的绚丽,也没有果一般的异香,只因为借了秋风一缕、秋雨几滴、秋阳一束,便成就了一身的繁华。与同伴随风飘摇,伴着风的旋律荡漾出秋之歌的音符,于是,深秋的镜头里唯有红叶最招摇。
每当红叶满山,北方很多地方再不见花草媲美的景象,枯枝败叶比比皆是,但有红叶的秋天不一样灿烂吗?特别是在郊外,叶子的颜色层层叠叠,有松柏的苍翠、白杨的黄亮、红叶的艳丽,可谓无花胜似有花。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时间应为公历每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
在日月星辰的交替中时光匆匆而过,其足迹被深深地刻划在时空的隧道里。当人们还沉浸在那秋天的夕阳之中时,初冬悄然而至。
撩开季节更迭的幕布,冬,似一帧凝固着风景的画卷,以庄严肃穆的姿态,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夜小雨洗礼之后,空气沁人肺腑,酷似花香。深深地吸一口,虽然有些冷冰冰,但依然可以让人爽到心底。
那些耐寒的花草树木在初冬的暖阳沐浴中,依然展露着秋的风姿——枫叶在鲜艳中透着高洁,以红色显示着生命的烂漫;路旁的菊花带着季节特有的芬芳在风中翩跹起舞;原野上的小草,在清冷中渲染了绿意,向即将来临的冬季释放着最后的美丽。
掬一捧迎面吹来的风,细细品一品——还有秋的余香呢。
曾经,当“冬”字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就像是一根长长的绳索,在两端各打了一个结,表示终结、终了的意思,这也就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为什么说“冬,终也”的缘由。可是,在出现了四季划分之后,“冬”字就被借用成了一年当中的最后一个季节。
因为它的排序,就有人说冬天像板着面孔的老人,无情、单调、乏味。但我以为,一年四季,各有特色,自然,冬也就有着冬的魅力。冬的魅力就在于它质朴坦荡,庄重深沉。尽管树叶落尽,田野里也没有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可冬天的宁静、肃穆,包括裸露,同样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由此,这个季节便使人少了许多春时的诱惑与蠢动,而多了一些奋进与坚强;少了几许夏时的浮躁与不安,多了几分执着和沉稳;减了一点秋时的忧愁与无奈,增了一份天然的成熟与豁达。
于是,初冬在人们的心里便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而且带着诗意和灵性,深深浅浅地勾画出浓浓淡淡的憧憬与遐想!
不是吗?当树叶还在枝头恪守岁月的沧桑时,寒风便将那一树灿灿的繁茂吹得红晕渐深。冬阳下,大树还在缓缓地摇着,而那些蝴蝶一般的叶儿却轻盈地舞动着,好似一个一个美丽的小精灵向大树挥挥手,没有悲伤,没有抱怨,坚定而快乐地奔向大地的怀抱。
大地的包容,就是秋叶对风的向往;落叶归根,就是一个轮回的终了,一个季节的开启。
小雪,排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位,时间为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节气,意味着北方一些地方将有降雪。
于是,每年一入冬,很多人就开始企盼着下雪——下雪之后,空气洁净了,雾霾缓解了,人们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就降低了。不仅如此,下雪的时候,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样子,犹如无数小精灵在天地间飞舞,真的能给人一种飘若欲仙的感觉呢。尤其是雪后,不论是树枝上,还是建筑物上,只要能够让它驻脚,雪都在那里静静地展示着它诱人的洁白。
北方的冬天很萧瑟,树叶落尽,树木光秃秃的,让人不忍多看。可雪后的树木却显得格外惹人眼,引来很多人把镜头对准它。
马路上车来车往,雪是存不住的,可人迹少去的郊外、公园、操场,如果没有人的足迹,那么大一片,平平的、白白的,像一张巨大的画布,好像在静静地等候着有人为它描绘最美的图画。如果有人已抢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上面,那也是一幅给人无限想象的美丽图画——成行的脚印,应该藏着做人的认真与谨慎吧;杂乱的印记,那一定是淘气包的杰作了……于是,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跃跃欲试,要用自己的创意留下一幅与众不同的图画。
今年刚入冬的时候,天还有点暖和,温度一直居高不下,这让很多人把想与雪花约会的念头再次深埋心底。不料,一股冷空气的来袭,天气骤然变冷。随之,凛冽的寒风也刮起来了。很快,人们就迎来了第一场雪的降临。
下雪了,真的下雪了!
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以洁白的身姿妆点万物。那一片一片的雪花在空中表演着各种舞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那一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站在窗前,看雪花片片,漫天飞舞,仿佛还能听到它们的欢声笑语。
每每下雪的时候,人们就会莫名地滋生出一股喜悦与兴奋,于是纷纷走出屋门接受雪花的洗礼。还有很多人举着手机、相机,为的就是留下雪花那美丽的倩影。
忽然就觉得雪花并不只是徒有美丽的形状,它还有纯净的灵魂。它的纯净,不仅纯净了空气,纯净了世界,也纯净了我们的心灵。难怪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喜欢下雪的理由呢。
雪,真的应该谢谢你!每年冬天,总能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总能让人从中找到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快乐!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顾名思义,“大雪”就是雪下得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一时段,感觉更多的应该是寒冷。尤其是寒风,更加肆虐地送来凛冽的寒意。那挡不住的刺骨的冷,一波又一波地冲毁温暖的围墙,留下强劲的冰冷驻守着冰天雪地。
寒流的不邀而来,雪花的不请自飞,更助长了寒风的威力。冬阳虽努力地照着,可它那柔美的暖意始终抵不过寒流横扫的冰冷。观望苍穹,寒冷笼罩,暖意仿佛被无情冻结,只有印象中的那份夏日炎热还在心底激荡。
冰冷的冬日里,穿着厚厚的冬装闲暇漫步,朔风袭来,突然发现有的树上竟然还残留着几片不惧严寒的枯叶。每当风起,便会凄惨地发出“沙沙”的音调,为冬日的萧瑟更添几许凄凉。回过头想再看一眼那几片无畏的枯叶,却不料,在树枝的摇曳中,那几片干枯的树叶已无奈地飘飞了。那一刻,感觉真的触碰到了似水流年的沧桑。
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树还是那棵树,可树叶早已消失在了那些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沦为见证冬天已到来的牺牲品。
北方的冬天虽然萧瑟、单调,但因为与洋溢着欢乐气息的雪花时常不期而遇,展现她洁白的身影,从而也使得北方的冬天不管寒流多么肆虐,依然无法阻挡冬天展现给人们的无穷魅力。
不是吗?在唐人的诗中,更让我们欣赏到了雪花不一样的风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多么形象的一幅风雪夜归图呀!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这首诗让诗人违背考官意愿而未中榜,却因其精练含蓄,别有新意成为千古名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全诗仅二十字,却简洁而细腻地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可谓匠心独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十九》)。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于是,冬天呈现着希翼,呈现着连绵不绝的情意……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在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也还有一些地方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更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每每冬至,总觉得这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仿佛刚刚吃过午饭,天就渐渐地暗下来了。
记忆深处,冬至的午后,小小的村落里便炊烟四起,徐徐飘升,就连麻雀也叽叽喳喳在院落中凑热闹。已无农事的爷爷坐在火炕上,抽起了旱烟,喝起了小酒。奶奶将和好的面团,揉来揉去,搓成圆碌碌的细长条,用快刀截成无数个小段,撒上薄面,用手按成圆形的面球,在案板上握着擀面杖,娴熟地转动着手中的面球,饺子皮就那么一片一片像飞梭一样地铺满了灶台旁的案板。年幼的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笨拙地把饺子馅铺满饺子皮,却无法将它捏成可爱的像耳朵一样的饺子。于是,奶奶嗔怪,轻轻地在我的手上打一下,爷爷便将我拉到怀中……
很快,炉上的大锅里冒起了雾一般的热气,爷爷笑了,奶奶笑了,我肚里的馋虫在闹了。
就这样,冬至和冬至的饺子伴随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每每想起,总还有一股香甜的味道从心底涌起。
每年1月5日前后是小寒。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寒冷的日子里,与回忆相伴,可以不顾窗外朔风凛冽,只觉屋内暖意融融!
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很少到别人家留宿。可就有那么一次,记得当时的我很兴奋,也很期待,于是便随着前来探亲的姑姑去了相隔几十里外的姑姑家。
几天的新鲜,很快就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思念,于是又哭又闹,姑姑只好四处打听,希望能有个顺路的人带我回到奶奶家。
可那时,交通不便,人更是走动极少,唯有逢集会的时候,人们才会相约出趟远门。于是,我只好苦苦地等着,等着爷爷赶集从这里经过。
终于,犹如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我盼到了爷爷来接我。
也许是老天也和我作对吧,本来天还是好好的,可刚吃过饭,竟然开始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很快地上就白了。
姑姑想留爷爷住上一晚,可我已是归心似箭,哪里顾得上行路会不会艰难,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只是一个劲地催着爷爷快快起程。
没办法,在姑姑的不舍与爷爷的无奈中,我和爷爷的脚印印在雪地上,慢慢向前延伸着。
一开始我还很兴奋,因为小孩子嘛,谁不爱玩雪呢?可玩着走着,走着玩着,我就有些不高兴了——感觉已经走了很久,可一回头,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姑姑家的烟囱。想一想,还要有那么远的路要走,当初的快乐渐渐化成了满心的不是滋味。
唯有回家的欲望让我跟在爷爷身后不停地走着,走着。
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沟,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山坡,回头望望崎岖的小路上,只有我和爷爷踩出两行大大小小的脚印,空旷的山坳里,也只有我和爷爷的声音在山间回荡着,每每停下来歇息的时候,总有一种怯怯的感觉从心底升起。
随着雪越下越大,天也变得灰蒙蒙的,放眼望去,感觉已近黄昏。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和爷爷一次又一次地拍打掉身上的积雪,一次又一次地甩掉鞋上的泥巴,终于在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看到了伸向奶奶家院子的小路……
从那以后,好像再不曾去别人家留宿。
如今,每到冰天雪地时,透过那迷迷蒙蒙的雪花,眼前总会浮现爷爷慈祥的面庞和奶奶悉心的叮咛,于是,心底的温暖驱走了冬天的严寒。
大寒,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大寒,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虫儿没有了,草儿干枯了,树叶落尽了,满眼都是冬日的萧瑟与荒凉。除了偶尔会有几只麻雀与鸡、猪抢食,冬日的小山村给人一种了无生趣的感觉。
听爷爷讲,20世纪50年代,麻雀曾被列为“四害”之一,因为人们只看见麻雀偷食粮食,却没有看到过麻雀也捉虫保护庄稼,所以当时的人们就采取掏、毒、套、打、烟熏、疲劳轰炸等综合战术向麻雀展开总围攻。围攻时,吆喝轰闹,锣鼓齐鸣,使得麻雀四处逃窜,疲惫坠地为群众拾获消灭……
后来生物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麻雀冬食草籽夏孵卵,与人无害;夏天大量捕食害虫,与人有益;也就是在七八月间才飞进农田糟蹋粮食,这时才对农业有害。为此,麻雀渐被平反。
麻雀作为一种留鸟,一年四季都会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于是,在冬日的萧索里,唯有麻雀可以给淘气的孩子带来一点期许,几许欢乐——捕麻雀似乎能够给所有孩子的童年增添许多乐趣。
记得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写的:“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实际上,我们在没有下雪的日子里也尝试过捕麻雀。因为每次喂鸡的时候,麻雀们都会趁机去抢食,人一走近,它们就会四散飞走。于是就想着按照鲁迅先生教的方法去试试,如果捕到了,就可以杀一儆百,也好让麻雀消停消停,省得每次喂鸡的时候都得看着它们。
开始以为很容易捕到,没想到麻雀那小东西还真是鬼精鬼精的,当你把谷子或小米撒到地上,它们便一哄而下,全都停落在筐子附近,让你心里好一阵紧张,握住绳子的手也不由自主地抖动着。可那些麻雀都只在筐子周围蹦跳着,把撒落在筐子外面的食物一颗一颗啄食得干干净净,就是不肯进到筐子下面去。而且,它们还叽叽喳喳地相互议论着什么,似乎在说:“别进去,别进去,那儿太危险了!”有时,明明看到一两只胆大的麻雀进到筐子下面,就赶紧拉绳,可近前一看,筐子下面只有一只惊慌失措的老母鸡咯咯地叫着,麻雀们早已一哄而散,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孩子的兴趣总是会随着失败越来越淡,直到不再去尝试。于是,捕鸟的失败很快就被冬日的寒冷赶回到屋里——坐在暖暖的火炕上,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