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满荆棘的奉献之路
——评电影《凤凰琴》

2018-11-14 18:59刘丽娟
电影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英子冲突校长

刘丽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基础部,河南 郑州 450009)

影片《凤凰琴》的主人公之一英子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在舅舅的安排下到界岭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作为自己将来变成有编制教师的过渡期。但是,随着对学校生活的深入和熟悉,她被自己双眼所看到的现实深深地震撼了。她看到了许多颠覆其原本价值观的现象。原本她以为教师的职责只是教学,但是在这里她发现绝非如此,学校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在教学之外还要担负起本不属于自己的额外责任:余校长要负责学校几十个娃娃的一应饭食,其余两位老师则要负责接送学生安全上下学,因为山路崎岖,极不安全,甚至有时会遇到危及生命的情况。原本她以为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付出和回报是呈正比的,但是在这里,这一铁律被打破,即便这样地付出,他们得到的回报也是微薄的。她原本以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会感到凄凉。但是,每天早上伴随着竹笛演奏的国歌冉冉升起的国旗,告诉她,他们并不凄凉。凤凰琴所奏出的沧桑和古朴的乐音倾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人说《凤凰琴》是一部为教师歌唱的电影,笔者也深以为然。但是它又不同于同时代很多同类型的其他电影,影片的讴歌是沉重的。同时它通过矛盾冲突的设置,丰满了人物,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影片的主题。

一、利用冲突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立体

在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矛盾冲突,理想的戏剧冲突是人物间典型的斗争冲突,只有把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当中,才能显示其人物性格。所以,冲突是人物成长的土壤。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是推动戏剧情节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是戏剧的灵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它是戏剧性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人物在冲突中才能变得丰满和立体。戏剧的冲突不是一般的矛盾冲突,它是高度典型化了的,在冲突中最能够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也最能反映社会的本质。电影《凤凰琴》也不例外。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繁多:高考失利到贫困山区当民办小学教师的“我”——英子,和在“我”之前学校里已有的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活动场景很简单:界岭小学简陋的校舍。故事也相对简单:英子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在舅舅的帮助下到了大山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那里很贫穷,孩子们上学都是打着赤脚的,书更是买不起的。大山的环境很恶劣,山里有狼,住校离家远的孩子周六回家,必须要有老师的护送。人物构成的简单并不意味着矛盾冲突的简单,人即是江湖,有江湖就有冲突,冲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但是生活条件的艰苦也伴随着利益的冲突。

(一)在诚实和谎言之间的抉择——个人和社会的冲突

在戏剧冲突中,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可改变而形成的冲突,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是个人所无法抵抗的。一直以来, 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教师的形象都是符号化的,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他们是高尚、纯洁、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等这些赞誉之词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不求回报,同时全身心地付出,把本职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他们从繁重、艰苦的工作中寻找到慰藉灵魂的乐趣。很多影视剧本着歌颂的原则塑造了一个个高大全的人物,在这些影视剧中主人公只有教师这个单一的社会角色,他们少有常人锅碗瓢盆的烦恼,没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需要照顾,即便是有,他们也是主人公高大形象的辅助存在,在家庭和事业面前,他们永远都是惊人一致地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以单一的角色存在的,任何人都是多面的、立体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扮演多个社会角色,只要有一个角色,就对应有一份社会责任。教师也不例外。作为教师,他需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个丈夫,他要担负起养育家庭的责任;作为儿子,他有赡养双亲的责任。余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就有义务和责任把学校建设得更好,为学校和孩子们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但是现实是,利益是有限的,不通过“非常”手段很可能就无法得到。于是,在这种短时间无法改变的社会现状面前,余校长不得不动用非常手段。影片《凤凰琴》把“活生生”的生活中教师的其他面孔展示给世人看,这些面孔在世人看来也许是“丑”的,但恰恰是这些“丑”的面孔让我们看见了真实。

县里要扫盲工作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就有奖金,钱恰恰就是改变学校现状急缺的,只有十天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能拿到这个荣誉,余校长开始了自己的布置:首先,他用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备了一桌酒席宴请了村里的村长和会计,酒足饭饱之后,村长满口答应会先支付已经拖欠了本属于老师们的5个月的工资,并答应如果得奖,钱全部给学校,村里绝不扣留。同时,为了保证界岭小学的“入学率”,让上学的学生冒名顶替不上学的学生,给那些辍学的孩子补全作业,这样就能保证“一个都不少”。经过一番努力,在县里的检查团来检查的时候,界岭小学的入学率达到了96.3%。

张英子发现了余校长的“秘密”,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无法理解余校长怎么可以这样做,校长“高大”的形象在她的心中坍塌。她到县上告了状,于是界岭小学的先进化为乌有,余校长为修缮破败校舍的几千元奖金彻底泡了汤。奖金没有了就意味着即将来临的冬天,孩子们依旧要受冻。了解真相的英子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愧疚,因为她无法面对孩子们在寒冷侵袭下的瑟缩身影。

影片中还有这样的两个片段:一个小姑娘在回家的山路上被群狼围困,小姑娘在树上整整哭了一夜;12岁的小男孩,因为父亲的去世,不得不辍学,把家庭的重担扛在自己还尚且稚嫩的肩上,撑着他的希望就是在他的家方向能看见学校的国旗,看见了国旗就看见了希望。这两个镜头会让所有的观影者唏嘘感叹,可悲的是这样的镜头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没有消失,山区的孩子走几十里山路去上学,在学知识还是活下去之间做艰难的抉择。

英子在诚实和谎言之间选择了诚实,从道德上讲,她没有错。但是现实却狠狠地拷打了她的心灵,因为她的诚实孩子们就要受冻。余校长弄虚作假,是个“不诚实”的人,但是却没有人憎恨他,反而让余校长的形象更真实。因为,他费尽心思甚至动用“非常”手段想要得到的,是本应属于界岭小学的孩子和老师们的。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的不平衡性造就了教育的不平衡,像界岭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幸运的是我们拥有无数像余校长一样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

(二)“为己”还是“为人”?——个体和个体的冲突

对民办教师来说,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转正”,转正,不但意味着国家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正常生活有了保障。影片中的“余校长”们也不例外,县上给了界岭小学转正的名额,但是名额却只有一个,僧多粥少而又决不能平均,在这种情况下,投票无疑是最公平的方法。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贫困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投票的结果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当投票选举时,邓有梅和孙四海都投票给自己,英子把票投给了深深撼动了自己灵魂的老校长,但是余校长却把票投给了他认为学位最高、最有资格的张英子。于是就出现了四人平票,每人一票的选举结果。在现实的压力下,人们本能地选择了“为己”。儒家戒侵利,认为利者争之源,利者害之本也。儒家倡导奉献精神,让利于人为君子,争利他人为小人。但是在影片中谁又能说他们是小人呢?虽然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争夺,但是,就像台词里说的:“人活着只需要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其他都是虚的。”儒家讲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的困苦压榨出了人们内心的“小”,但是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人格。最后在老校长的提议下,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了为教育事业而精神失常,并落下残疾的明爱芬老师。电影《凤凰琴》真实生动地描绘了老师们从“为己”到“为人”的心路历程,他们有一己私欲,就像说别人闲话的副校长,但是他们更有高尚宽阔的胸怀,电影的气氛是沉重苍凉的,但同时更是昂扬向上的。

无须神话教师,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他们的生存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也会放弃自己神圣的荣誉去解决温饱问题,就像影片中的邓有梅和孙四海,他们何尝不知道别人的困难。什么时候邓有梅和孙四海们不用在“为人”还是“为己”中挣扎的时候,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不再用上山违法砍树来为学生买书,国家就有了希望,因为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

二、奉献的路上布满荆棘

影片抛给我们一个很沉厚的主题——奉献。

《凤凰琴》以逼真的事件和场景描写了几个山村民办教师近乎琐碎的生活。影片真实地了展示了张英子、余校长、孙四海、邓友梅这几个身为影片主人公的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影片一改人民教师都是一颗红心的主旋律传统。在同时代的许多电影中,提起人民教师,绝对是高大全的形象,会为了学生不假思索地牺牲自己的所有。这样的教师,固然让人尊敬,但这种“完美”反而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这部影片则不然,影片中的老师们没有渊博的学识,甚至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忙忙碌碌就为了几件事:央求村里兑现拖欠的微薄薪水、争取“民转公”的指标、动员村民送孩子上学、设法通过乡里的评估达标、筹钱修缮破漏不堪的校舍。为了这几件事,他们甚至钩心斗角、弄虚作假、请客送礼。里面的人物没有崇高之美,却深深打动了观众。每天简朴的升国旗仪式十分严肃庄重地例行着,教室里的读书声也未曾消失,还有那张象征着青春、爱情、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的凤凰琴。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许张英子就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直至最后艰苦的生活在此已不再那么重要,把她浪漫而坚强的心放在大山中,放在山顶的红旗下,放在破旧的房子里,放在一群睁着乌黑的大眼睛渴望未来的孩子身上,她那向往生活的心便已找到归宿,从此踏上讲台、拿起粉笔、端起课本,接送孩子回家,和大家一起挖草药卖钱交学费……谱写了一曲注定布满了荆棘的奉献之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应该是对他们缘何无悔奉献的最好解答。

影片没有采用磅礴大气的叙事方式,没有把教师神化,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琐碎”的生活镜头,展示了他们生活真实的一面,老校长、邓有梅他们是鲜活地存在着的,他们敬业,他们也自私,他们不是尽善尽美的,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丑陋”的行为,正是他们这些“丑”的行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了他们的真实,也看见了生活的本来模样,也更加理解他们的不易。

猜你喜欢
英子冲突校长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独臂作家之死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校长给力“九个一”
鲜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