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是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种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造成学习者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个体因素,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教学输入,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有的人在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和学习者语言学能的差异有关系。汉语语言学能是把汉语作为目的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表现出的稳定的能力倾向,本文主要围绕汉语语言学能测试探讨与其相关的若干问题。
语言学能测试是外语学习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用于测试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的潜在的能力倾向。西方关于语言学能测试的研究主要针对以英语为目的语而进行,较为成熟的有影响的语言学能测试是Carrol和Skehan在1959年研发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LAT),主要用于选拔适合短期强化的语言学习人才,该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而汉语语言学能测试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从理论上来看,与英语等以表音文字为主的语言系统不同,汉语是以表意文字为主的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以汉语为目的语的语言教学必然表现出其特定的特殊性。表意汉字和声调是汉语比较突出的两大特征,相应地,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所需要的潜在的能力倾向也必然与汉语的独特性有关,与学习其他语言时的所需要的学习能力有所区别。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国际汉语教学理应关注汉语语言学能测试的研究,从汉语的独特性出发,研究汉语语言学能构成要素,研制汉语语言学能测试题,以补充和丰富外语教学领域语言学能研究的内容。
从实践上看,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经常会出现一些需要短期速成的人才培养项目。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测试选拔出学习成功可能性较大的潜在的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及人才培养成效,就成为了重要的实践问题。国际汉语教学及研究理应回答这一问题并做出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与其日益发展的现状相适应,也使其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汉语语言学能构成要素的理论探讨及模型构建。参考以英语为目的语的语言学能研究成果,结合汉语语言系统的独特性,分析阐述汉语语言学能的构成要素,构建汉语语言学能模型。
根据汉语语言学能模型编制汉语语言学能测试题。针对汉语语言学能的不同构成要素,编写侧重测试不同方面的能力倾向的测试题,整合出完整的汉语语言学能测试。
汉语语言学能模拟试测。使用编制出的汉语语言学能测试题在小范围的汉语初学者中进行模拟试测,熟悉调整测试操作流程,根据测试结果及反馈适当调整试题内容或结构,使测试试题整体得到完善。
汉语语言学能测试预测能力研究。进行汉语语言学能测试研究的直接目的是预测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及学习成效。研究出的语言学能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需要通过实际的测试实验来检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选取未来学习环境及学习条件基本一样的零起点的汉语初学者,先对他们进行汉语语言学能测试,然后跟踪观察他们长期的汉语学习的结果,通过数据分析语言学能测试成绩和学习者汉语学习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了解汉语语言学能测试的预测能力。
汉语汉语学能模型的构建应基于语言系统的一般构成及汉语语言系统的独特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汉语语音编码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汉语语音系统各构成要素及体现形式的感知理解能力,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组合及语句等。二是汉字感知识记能力。汉字是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系统的显著特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结构特征决定需要学习者具备对汉字的特殊的感知能力,包括偏旁部首、笔画结构、整体字形等。三是汉语语法辨识能力。主要变现于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结构的辨认、理解、记忆及应用等,而在初学者的学能测试中,其外在表现就是对通过汉字书写出来的汉语语法结构的辨识能力。四是汉语形音义对应记忆能力。不管是汉字、词语还是句子,都包含形音义三个方面的重要要素,对形音义的正确的对应识记才是完整的汉语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对形音义的感知,也和记忆能力有关。
汉语语言学能测试试题的编制应以汉语语言学能模型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向不同的构成要素。基于上述的四个方面的能力,语言编码能力需要听力输入及辨认,汉字感知能力需要汉字的呈现及教授,语法辨识能力需要语法结构的书面呈现,形音义的对应记忆能力需要在教授之后对短时记忆进行检测。因此,完整的测试试题包括三部分:音频录音、答题卡及PPT教授内容。音频录音主要是语言编码能力测试内容的输入,答题卡包括对所有测试题的答案呈现,PPT教授内容主要涉及汉字和语句的教授输入。另外,答题卡开始有一个对学习者以往汉语学习经历的简单调查,以剔除那些有一定学习经历的受试,保证测试研究的一致性。
测试操作一般集体进行,先组织受试进入测试场地,对测试性质及目的进行简单说明,然后引导受试完成答题卡开头的简单调查,最后按照试题顺序结合录音及PPT依次展示测试内容并要求受试完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