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芬
长期以来,外语学习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学方面。随着教育的发展,语言学习的重点从教学转向学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差异。与西方国家的实证研究相比,中国的学习风格研究要晚得多。从20世纪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中国进行研究,如王学明(1992)、秦晓青(1997)、余新乐(1997)、谭顶良(1995)等。理解和研究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对改革教学模式十分重要。根据个体差异和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学习环境是有益的。简而言之,对于教师和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风格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Kinsella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知识与技能的方式,并且该方式是自然和习惯性的,不会随着教学方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改变。Brown认为,学习风格是指认知方式与教育情景有明确的联系时,情感和生理因素交互是所采用的的个性化思维方式。Reid将学习风格定义为个人的自然、习惯性和偏好的吸收、处理和保留新信息和技能的方式,不管教学方法或内容领域如何。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1)感知方式。可分为视觉学习风格、听觉学习风格和动手操作模式等;(2)认知方式。可分为场独
立型、场依存型、审慎型、冲动型、综合型和分析型;(3)情感与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本文旨在研究两个问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总体趋势是什么,以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笔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新疆某大学2016级15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男生74名,女生76名)。发放150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43份。
本研究主要采用Reid的学习风格偏好调查量表,有30个选项组成,每个选项按莱克特量表有5个标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被试对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符合的选项。问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当场收回。
基于Reid的学习风格偏好量表,此次问卷感知学习风格的五个选项采取五分制(完全同意=5;同意=4;不确定=3;不同意=2;完全不同意=1)。如果受试者得分在0-24之间,表明这是学习者的一种可忽略的风格偏好;如果得分在25-37之间,说明该风格是学习者的次要学习风格偏好;如果分数在38-50之间,说明该风格是学习者的主要学习风格。
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得出大多数学生属于多型学习者。多数学生偏好视觉风格、听觉风格和触觉风格;喜欢独立学习的学生多于喜欢小组合作型学生。
通过对研究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学习风格偏好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但差异并不显著。视觉型学习风格最受男女生欢迎。男女生学习风格最大的差异是群组合作风格和独立学习风格——男生大多喜欢自己学习,女生则倾向于集体学习。最小的差异体现在听觉型风格和触觉型风格。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讨论,笔者得出了以下教学启示。(1)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向于“视觉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图片、视屏、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同时多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2)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的偏好,提高他们对学习方式的认识,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3)教师应认识到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对于学习风格偏好不同的男生和女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进行研究,旨在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总体趋势,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得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拥有多种学习风格,其中视觉风格是他们最喜爱的学习风格。此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而男生更喜欢独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