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翠翠
后殖民主义相关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赛义德发表的《东方主义》一书为标志,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西方国家学术思潮,其理论基础为法侬的“民族文化”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表现形式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赛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
赛义德指出:“当今的时代虽然直接的殖民统治已经终止:但帝国主义始终在特定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惯例存在。”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是指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学校教育,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媒介对不发达或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输出以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而第三世界国家因为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对西方的文化输出并不对等,这种国际间文化生产与流通结构不平等导致西方国家扩大和加强了跨国支配。
“东方主义”(Orientalism)或译为“东方学”,原是研究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后演变成西方人对所谓的“东方人”的一种扭曲,想象和失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赛义德认为它是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本质是西方人文化上对东方人控制的一种方式。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是先进的文化,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为世界的边缘,是愚昧、落后的文化,“落后”的文化不断被“先进”的文化淘汰和他者化,这样,在国际舞台上,“先进的文化”代替“落后的文化”发言,造成了“落后”国家的“文化失语”。但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言存在许多失真和偏见,因此争夺话语权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任务。
文化身份或身份认同是指国家或人民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霍米·巴巴认为,使用“身份”这一概念意味着将人定性于某种属性,以区别于其它属性,从而为一系列的不平等现象奠定了基础。身份认同是一个抗争的过程,这种“身份”不仅仅是被殖民者个体的身份,而是一种“文化身份”,“民族身份”。在身份认同上必然会引起一个关系的问题:“自我”和“他者”的问题。根据后殖民理论,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成为“他者”;“自我”的权威是通过对“他者”的对立和否定来界定。这种过去常常由殖民者加以界定为“他者”的边缘群体不断质疑声称“自我”的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方式反抗,努力确立一种明确的”自我身份,争夺发言权、叙述权和公民权。
高校开设公共英语的课程有助于普及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日常活动和未来职业中进行一般的英语口语交际,篇章阅读,及英语写作,从而为今后的涉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良好的语言平台。公共英语教学主要的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几乎涉及到全校学生,影响较为广泛。
当前,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已显示出在信息化时代成为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开道先锋,其信息权利、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新时代强大的象征。全球化导致英语语言和文化传播,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进行文化输出(输出工具:多媒体,外语教师等)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极可能夹杂着大量的东方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
1、多媒体的英语文化传播
随着网络媒体的活跃,传媒以其强大力量在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上占据重要的席位,多媒体、PPT、视频等技术的使用有助于英语课堂的顺利实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为了让中国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英语教师青睐于在课堂上展现原汁原味的外文视频。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到西方的传统节日,人文风俗,名人巨匠等文化。然而西方的文化和传播媒体根归到底是为其国家利益而服务的,所散播和宣扬的都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其本质是对他国文化的侵略。如外文视频中一些“西方中心论”或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极易误导学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再者,通过展现和宣扬一些西方的所谓的“高雅的”生活方式,极易使一些学生一味追随和模仿这种方式,对本国生活方式产生厌恶甚至排斥的情绪;此外,国外视频内容中不乏有由西方代言的中国文化,但因制作者不了解中国,对中国的有刻板印象和偏见,或仅通过他人转述,在视频展示中他们常以西方人(“自我”)的视角来展示中国(“他者”)的贫困落后和不文明现象,这极易使中国学生产生集体自卑感,不认同本国文化,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2、国际间交流的英语文化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国家结束了被殖民国家的经济、政治的控制,但新兴的民族国家仍百废待兴,文化教育尤其落后。西方国家看准机遇,对这些新兴国家进行文化输出,企图在文化上进行控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对这些国家施予援助,大批英语专家被派往新兴国家,占据教学岗位,加强对课程大纲、师资培训及教学方法的指导,但各国政府并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入侵的危害,并给予资金支持,致使英语大规模传播,从而使英语文化注入到国民意识中,这种坚持和维系英语主宰地位的行为即称为“英语帝国主义”。
如今,英语在中国已经被广泛接受,中国不乏有许多操英语者,训练有素的教师和教学素材。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各高校推出国际教育项目如采用交换生项目、合作办学、甚至国内办学使用英美师资等。许多外国学者还参与中国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或教材建设,从内容和形式都渗透其西方核心文化和价值观。
3、教授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师
目前,公共英语教师的主力是中国各大高校师范毕业的教师,所学成果基本是间接的英语知识,教师很有可能将自己所理解甚至曲解的间接知识传播给学生,给学生带来困惑。此外,一些教师不加批判地使用英文视频,并未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东方主义思想。相比于英语专业的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欧美背景知识的批判而更一味地接受他国文化。
应高校建设与发展需求,留学归来的教师已成为高校青睐的对象,他们在留学过程中一直暴露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下,其思想和价值观直接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他们常采用国外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西式的、全英文教学方式,无意间会渗透一些以西方为中心的相关思想,传播殖民主义精神遗产。
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无优劣之分,学习外文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便于交流文化,取长补短。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霸权的存在,了解文化霸权和东方主义的含义。教师应明确语言不是中立、客观的系统,而是与阶级、种族等社会因素紧密联系的社会产物,因此要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具备批判精神。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与学习,提高自己的批判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语篇的背景知识与后殖民主义相联系,揭示背后隐藏的假定、信念和价值观。在学生观看英语视频或阅读相关的西方主流刊物报道时,教师应指导他们以政治角度进行思考,仔细观察其深刻含义,用理性和批判的眼光对待文化输入,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西方文化思想。
大学生应该警觉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时时刻刻接触着英语所承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但并不是接受所有英语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著名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认为,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于确定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身份”至关重要,运用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思想,用一种语言写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就是自己被这种语言所隶属的文化逐步殖民同化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了解完西方文化后,认同和崇拜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参与到西方文化中,如加入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和万圣节等庆祝行列中,他们认为这些文化比中国文化优秀,从而对自身文化不认同,对自我身份确定产生怀疑和自卑感。因此,加强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势在必行。
目前多数公共英语教师仅仅把教学中心放在外语能力和西方文化的讲解上,而将中国本土的文化和知识贬为学术殿堂的“二等公民”。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材(如《新视野英语》)和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如《新技能英语》)不难看出,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为零,而介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文章呈一边倒和不对等的趋势;从课程安排上看,公共英语开设的时间一般为大一上下两个学期,有些高校或非英语专业甚至开设四个学期,而大学语文一般安排两个学期,甚至有的学校或专业不开设这门课程。学生对国外的一些生词如汉堡包,可乐等都能用英语脱口而出,而对于中国的太极,五行,风水等却无法用英文表达出来。可见英语的权重高于汉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如果一味地强调了英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对本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最终也必将导致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茫然与无措,而且也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影响交际的成功。因此,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有意识地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教材之中。开设英文教学的中国文化欣赏课程,以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
总之,学习英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用英文来宣扬中国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破除他们对中国刻板的东方主义印象。各个国家的文化应加强理解,相互包容文化,而不是处于二元对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