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囡/陕西师范大学
《十力语要》是熊十力在1935-1947年期间与学者之间对于问题探讨的书信集,这本《十力语要》可以说是最突显熊十力先生思想之成熟的作品。熊十力先生曾与自己的学生在交谈中谈到:“以书札论文论学,是中国学人的传统。……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元晦、陆象山。今日尚保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可上比朱元晦、陆象山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仅有熊先生的《十力语要》及马先生的《尔雅台答问》,盖语要、答问虽非系统的著作,但熊、马两先生皆本其圆融的思想系统,针对问者作具体而深切的指点提撕;其中无一句门面语、夹杂话、及敷衍应酬话,可以说真是‘月印万川’的人格与思想的表现,对读者最为亲切而富有启发的意味。”本篇文章就以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语要》为研究重点,来讨论熊十力先生对“学以成人”的看法。
熊十力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他延承了宋明理学时期对于心性的重视与研究。认为人的心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理性约束,这在王阳明那里被称作是“良知”。十力先生表明:“知孝之知,知爱国之知,知廉洁为美德之知,知抑私利群为人生本分之知,乃至种种底知,人人都不假外求,只是他徇于口体,泥于私欲,一向柔靡而不能推致其良知,积习日久,遂亦不复识得良知。”人的天性是无法改变的,只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使得人们的行为会偏离人们的内在本性,但是偏离本性,并不影响本性,人们对于本性的复归不必从外在去寻求,我们只要在修养上下功夫,使复归本心,那么便可以成己。
总所周知,在熊先生的哲学思想中“翕辟成变”思想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翕”是摄聚而成物的势用,即是一种变化成物的趋势,这是就物而言;“辟”则是一种是刚健而不物化的势用,即是物内在的一种力量支柱,因此是从心的方面讲,翕、辟是相互依存,但是,辟是主导的一面,对外在的影响具有抗拒作用。熊十力先生讲:“依辟,假说为心,亦云生命力”,生命力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宇宙和万物,这种生命力或者是天性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势,不受外在的干涉。但是如果人们的天性没有彰显出来,被欲望所遮蔽,那么人的天性性便不能很好的显现出来,所以要不断的修养自身。
因此,达到一个完美人格,不在于向他处追寻,而在于使自身的仁体得以显现。
熊先生表明,良知本体不能用逻辑来思考,它是人们通过现实践行中识得体会出来的。在此,他是继承了王阳明知行思想,他表明:“知行合一之论,虽张自阳明,乃若其义,则千圣相传,皆此旨也。”虽然万事万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欲望以及外物的影响,遮蔽了本性或天性,但是我们不能说是要脱离人的形色,因为形色与天性是相互依赖的,天性是人们本性的内在本质,而形色则是人们天性得以彰显的载体。脱离人的形色,人们的天性就无法显现。熊十力先生继承了儒家中的形色即天性的观点,并且在他的《新唯识论》中也提“体用不二”的思想。他认为真正的儒者是应该能明体达用的。
熊十力提倡内外交修,对内就是要不断地涵养,持守本性;对外,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实践。熊十力先生对于我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缓慢也进行了分析,原因就在于儒者对于修养功夫的不到位,尤其是外在的实践工夫。所以,他不断地强调要进行外在的实践,以及向西洋的学习,不断地充斥自己。
虽然,熊十力先生认为内外工夫都很重要,但是这内外工夫是有区别的,对内工夫,即对于内在的本性的涵养才是根本,而对外的学习以及自身的锻炼实践都是末。因此做工夫也必须以涵养本性为先。
此外,熊十力先生还主张持有自强不息精神。他讲:“儒者之人生观,要在自强不息,实现天德,如是乃即人而天也”。这与宋明理学中利用“减”的方法不同。宋明理学中认为良知自给自足的,所以只要我们把后天的污秽去除掉,我们便可以显现本心,所以宋儒主张对于外在欲望的割除,主张用一种减得功夫来涵养,而熊先生与此不同,他赞成“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所以,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坚持这种精神而最终形成内在的那种品性。他讲:“吾侪今日求己之学,只有下创的工夫。……若不去创,则端绪虽具,也没有经纶,创只要不懈怠。”熊十力先生认为天性是我们行为发展的一个基础,人只有凭借着这个基础去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其得以扩充,最终成就一个人的品格。
熊先生认为宋儒注重心性,同时也对人们的进退之道也有所关注,但是对对经世致用,承担社会责任,所没有大的关注。他讲“置身群众之外而不与之合作,乃过去之恶习,因任事势所趋而不尽己责,尤致败之原因”,从而他倡导现如今的学生和青年人应该积极向上,并且对于社会要有责任感。于此同时,他还表明:“个人不能离社会而独存,必期改造社会以适于共同生活而不容昏乱势力之存在者,此当有进无退,而后儒罕有申此义者也。”他倡导人们不仅要研究学识以形成人格上的完美,与此同时,还要对国家和社会要有一定的贡献。
熊先生之前认为人在未出生之前,生命已经被遗传的东西规定好了,出生以后,又受到各种社会上各种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的一生都是被安排好的,没有自由。那么在后来他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观点,认为由于外在的一系列限制和影响,人们才通过努力克服限制,成就自由。他又表明:“自由是相对的名词,在限制之中,而有自强自动自创,以变更不合理的限制,这才叫自由。若是无限制,又从何见出自由。”他提倡人们应该去主动地改造世界,他认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便是发挥自身自由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尽显天性的过程。他说:“个人只要不汨没他的天性,尽管自由,决不至流于为我之私,害及社会。”由上可知,熊十力先生把人的自由的彰显解释为人的天性的显现。
由上可知熊先认为本体和工夫是体用不二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功夫,才可识得本心,与此同时,本体本心也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彰显。所以,对熊先生来说,“成己”的完美理想人格的实现就是要不断的涵养和下工夫。主要从这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是涵养本心,另一方面是格物致知。
涵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持敬。他说:“工夫为何?即敬是已。细玩《论语》,何处不是说敬?敬是工夫,即是克治昏扰之方法,程朱以此自修,以此教人,犹孔门的髓也。”
第二,要守静。他说:“凝定收摄之极,绝不散乱,精神凝一,直与造化为一,此才是静,才无欲。与化为一,即超小己,无阳明所谓随顺躯壳起念之患。私欲不萌,故云无欲。”
第三,要有慎独品格。他在其文中表明:“居常恒反照自家隐微中作祟处,明察自家各方面的短处,丝毫不自欺瞒,时时如此用功,虽未得遽免于罪过而未至不可救药也夫。”
他认为:“如只言致良知,即存养其虚明之本体,而不务格物;不复扩充本体之明,以开发世諦知识,则有二氏沦虚溺寂之弊,何可施于人卜国家而致修齐治平之功哉?故格物之说,唯朱子实得其旨,断乎不容疑也。”所以,以此可知,在格物问题上的理解,熊十力先生尊重朱子的意见。
总而言之,熊十力先生的“成己”思想是通过正体兼修最终达到完美人格。其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且为中国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处于一个纷乱复杂的社会,人们呈现出一种焦躁不安的心理,欲望无限,压力重重等问题,所以深受“心为形役”的痛苦。所以熊十力先生的“成己”之道不失为人们解蔽外在污秽,返归人性本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