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炜 杨加维 袁 莹 徐向阳/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微信公众号来源于微信的广泛使用,使用者基于微信账号可以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免费发送语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新事物诞生之初追随者趋之若鹜,微信公众号发展到现在,利用平台宣传形象、获取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开发者不计其数,由此看来,微信公众号在给用户带来方便快捷的体验同时,也潜藏着良莠不齐的阅读风险。
1、数量庞大,信息多样
微信公众号用途可扩展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准入门槛低,应用范围广,基于此,微信公众号虽数量虽庞大,种类多样,但经过认证的权威机构公众号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根据微信官方最新的公开消息显示:公众号总量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量由去年的8000个上升至1.5万个,公众号日发布文章数超过70万,发展势头已经超过微博,成为影响范围最广的自媒体形式,但庞大的数据背后自然也就潜在着巨大的危害。
2、优质原创内容缺乏,水平良莠不齐
微信公众号原创优质内容较少,从网上筛选、复制、拼凑图文信息已经司空见惯,有的甚至连内容来源都不标注,另外一些微信公众号带着盈利性的目的为获得片面的阅读量,经常以社会热点噱头吸引观众点入,但点进去往往又是些缺乏营养价值的八卦内容,为的就是获得点击量。
快餐式、碎片化已经成为微信阅读的最主要特征。随时随地的阅读,让阅读内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的确方便了我们对信息的查询,看似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实际上有效信息很少、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长期的“碎片化”,会使我们无法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零碎的认知,而零碎的不系统的认知,则可能造成碎片化、焦虑不安的人生。
碎片化的“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一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受此,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读书也成为了一种消闲娱乐的方式,文学经典的阅读开始越来越明显的倾向于娱乐化。大量的媒体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文学经典阅读原本的功能性被极大地削弱,转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大学生能够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上去读一本几十万字的毫无营养的言情、玄幻小说,但已经没有兴趣去阅读中国古代艰涩的经典。
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这样的阅读方式符合时代节奏却大大降低了阅读质量,而阅读又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但在当前环境下更加的多元化与视觉化的阅读方式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打破了传统阅读的逻辑性,使他们一直处在一个浅阅读的状态。习惯于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的大学生,往往缺乏阅读耐心,常常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只求大意,不求甚解。导致阅读内容的片面化和思考方式的简单化,缺乏缜密的思考和系统性的逻辑思维。
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自有其无可比拟的传播特点,借助此平台,利用其优势可以扭转当前的阅读困境,使其成为经典书目的导读媒介,引起公众的阅读兴趣。
微信公众号自身也具有新媒体时代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具有广泛的阅读基础,借以新媒体手段能够使得读者产生阅读兴趣。例如微信公众号可以将《全唐诗》中较为大家熟知的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录制成声音媒介,或者配以视频朗诵,通过文字解说和视频配乐将诗的有关内容呈现给读者,精彩的演绎必定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读者对于古代文化名人都有一种陌生感,认为自己无法了解体会大家的创作心境,也无法读懂他们的大作,这也就导致千百年来的文化经典被束之高阁,大家普遍认为阅读经典是知识分子的事情与己无关,而微信公众号作为大众传媒的领军,当下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应该借助这一优势拉近大众与文学经典之间的距离,寻找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通点。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影响了阅读质量,一味地排斥抵制并不是理智做法,只有正确利用其无可比拟的传播特点,引导读者重新培养阅读习惯,重温民族经典文化,正确引导才是理智之举。
参考文献:
[1]王平.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及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8~95.
[2]刘应芬.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