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宝欣/哈尔滨师范大学
大众写人散文的内容形式都是选取最能贴近作品所要传达出的思想为主的,人物和事例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的对应关系,很清晰,很有逻辑,目的性很强。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改往日之长,不具有大众写人散文内容形式的特点,大胆把拼凑性的语言搭在一起,看似没有逻辑,但是可以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自我生成的空间,事件在这里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不是硬生的引领作用,这篇《回忆鲁迅先生》成为最受欢迎的回忆鲁迅的作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萧军和端木蕻良曾对萧红的写作手法不赞同,胡风也曾说萧红作品创作的弱点很多,比如:作品组织力不够,语言没有特色。胡风的评价是站在作品创作风格的层面上指出了萧红和大多数作家创作的差别和小众化,但是小众化并不能说明萧红的散文不好,萧红擅长的就是将细碎化的生活场景进行拼接,看似是无端的结合,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把有助于文章主旨的细节进行有意的选取。这些片段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逻辑顺序,作者把它打碎,整合,使文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活力,加之絮叨式的耳语,情绪化的叙述和遭受的经历,使作品更加亲切、真实、耐人寻味。
絮语体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最典型的语体形式,是用一种看似拖沓的语言来拼凑叙述文字的一种方式。在文章中,萧红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观察,加之其特有的艺术直觉将女性纤敏的情思、细致的观察等等,为我们把一位活脱脱的邻家鲁迅跃然纸上。
在萧红的作品中,鲁迅有趣、善良、大爱、呕心沥血、舍己为人,他走路的姿势、安静地抽烟状态、和气地写文章、顽皮地和海婴互道“明朝会”等都在萧红的描述之中。作品看似没有清晰的逻辑,但是在品读过程中,却能真切的感受到萧红对于鲁迅先生的深切思念和无比的敬重。于低语中见真情,于低语处见真情。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细碎的回忆,自行拼凑出一个邻家鲁迅,大脑生成了一个鲜活的形象,与往常鲁迅形象和风格相异的感受更加加深了我们对于鲁迅的全新认识,可见,这种絮叨,低语式的方式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至关重要。例如: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
细细品读,不难看出,萧红对于鲁迅先生观察之细致,敬重之真切。
萧红的文风特点多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来源于她的人生经历。这篇散文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是基于她和鲁迅先生关系之密切,进而她观察鲁迅有异于旁人的视角和迥与他人的真情实感,二是基于萧红自身的人生经历,这份早年经历融合在她骨髓里,让她在写鲁迅的时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并且掺杂自身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带有萧红自身标签和特别视角的散文注定非凡。三是萧红具有超越一般女性的细腻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感的情绪特点。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同样地,这种写作风格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也有: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看似拖沓的语言,无形中彰显了作者对祖父和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鲁迅先生在萧红的心中和和祖父同样亲切的存在。萧红创作《呼兰河传》之时是她生命中最彷徨无助的时候,所以在创作《回忆鲁迅先生》时,强烈的怀念之情是写作的最直接动机,创作《呼兰河传》时也是一样。这种写法相似的叙述方式都与萧红的人生经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开来看的。
萧红带读者走进在政治生活中永远不可能了解到的鲁迅,让读者在慨叹时代洞察者为国为民奔走呼告、启迪心灵之余,还能够平视生活中这样一位真实的先生,帮助读者完成了对于鲁迅先生的多元化学习。永远怀念这样一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并感谢萧红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参考文献:
[1]萧红.回忆鲁迅先生[M].重庆:重庆妇生活社,1940.
[2]萧红.呼兰河传[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