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芸/广东省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众多音乐流派之一,承载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世代继承和发扬。但是目前它却正在受到西方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严重冲击,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发挥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参照他的启蒙特性,我们不妨将它与幼儿教育相融合。这种相互融合的教育方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实践的证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玩游戏时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侧重于游戏性音乐作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寓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之中”。选择游戏性的音乐作品既体现了纲要精神又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阿细跳月》中,我们把调竹竿的游戏与音乐紧密结合,这种方式受到儿童们的深切喜爱,使他们既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收获了快乐的童年,一举两得。另外在快乐音符课程中的民族民间器乐曲作品中,也包含了不少带有故事情节的小片段乐曲,易于儿童接受和学习,如中班的《春节序曲》、和中班的《鸭子拌嘴》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文化也是各表一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就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民风习俗,选择具有代表性,耳熟能详的作品。《狗相咬》是取材于中国锣鼓经山西锣鼓乐的曲牌,音乐轻快、短小,在当地喜闻乐见。虽然全曲只有短短9小节的节奏,但实际上是采用了重章叠唱、长短句交错相织的编排模式,并应用了古曲中的“急煞、停顿”,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富有一定的音韵美和结构美。设计独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非常便于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助于幼儿的记忆和学习。从这个活动中,幼儿也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民族乡情、乡音,引起他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选择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必须重新进行处理,比如配上合适的演奏乐器,只选择合适的内容剪辑合成。许多民族民间音乐曲子偏长,情感或是激烈澎湃,或是韵味悠长,复杂多变,仅适合成年人的欣赏品味。这些作品要应用于幼儿教学的话,就需要进行筛选和处理。如《阿细跳月》原有的音乐就比较复杂难懂,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畴,把他重新进行剪辑制作成短小的曲子,让强弱对比更加突出一些,更加符合幼儿的特点,也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当然,这样专业精细化的工作可能普通的音乐教师难以独自完成,需要有专业音乐人与机构的支持和引导,这也是音乐课程选择作品的难点之一。
幼儿教育中除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还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更说,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情感。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语言表达更高境界是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助于儿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成为活动的主体。《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营造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帮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音乐。
例如:在《阿细跳月》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幼儿对这则民间音乐的理解能力,让他们欣赏欢乐气氛和美好情景,体验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学校里准备了民族服饰、竹竿舞课件以及视频,创设出一种游戏和舞蹈的场景,使幼儿身临其境。
生活中处处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不能仅仅指望本学科的课堂教育,应该把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纲要》把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作为艺术领域目标之一”,要求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因此,在幼儿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中,要创设整体教育环境,在各个教育活动中融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并让幼儿自由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此之前,幼儿教师的知识准备工作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让幼儿欣赏各种民族音乐舞蹈等。
图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常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是种视觉符号也是一种材料。图谱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以图谱为主要教学方式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深入其中亲身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活动中的乐趣。教学过程中,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题材的民族民间音乐,还要有效运用图谱把抽象、晦涩、难懂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更好的帮助幼儿快速、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李杰,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出处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平常要注重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音乐幼教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细节的能力,善于发现幼儿发出的信号,能够走进幼儿的内心并与之交流,寻找幼儿的情感需要。如在《阿细跳月》的乐曲中,节奏图谱以跳跃这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地再现了乐曲内容,幼儿只看着图谱就能说出或跳出相应的节奏,使复杂的节拍节奏简单化,使较复杂音乐的记忆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易学。
著名音乐学家达尔克罗斯认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本身又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所以,他的体态律动着重训练学生时刻敏锐地、有效地利用听觉,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而这些表达音乐的所有动作,都是幼儿教师通过日积月累,精心设计出来的游戏似的教学形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达尔克罗斯这种用身体表达音乐的想法,和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舞蹈动作并不一样。它并不需要有流畅、优美、潇洒的形体姿态,而要求幼儿学生的动作要绝对自然放松,四肢协调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要及时变换讲解方式或更换内容,让学生处于新鲜状态,而非固执的进行下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及创作的能力。
体态律动与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将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阿细跳月》活动中,节奏节拍与乐句的比较复杂,幼儿很难理解并学习。此时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分组律动与游戏的办法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乐句,以及感受乐曲的节拍与节奏,相信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与幼儿教育的互相融合既保护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又培养了幼儿的音乐知识,审美意识,为幼儿的情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的音乐题材,营造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采用一系列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我们义不容辞。相信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育将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