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市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基层乡土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为群众艺术之花的盛放开展众多举措。
一、注重培育名不见经传的乡土文化人才。群众中从来就不泛众多的文艺人才,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关健需要基层文化部门的领导去发现、去培育,并为其搭建展示平台。
口哨艺术普惠群众。盐城市文广新局的唐鸣,几年前还是一名机关专职驾驶员,这位从部队转业到机关开车一开就是17年的公务人员,吹口哨只是他平时悠闲时的心灵自我释放。后来市、区文化馆的同志推荐他参加文化惠民演出。经过多次舞台实践,加上他的勤奋努力,终于让口哨吹得有模有样。而后他自费赴广东参加赛事,竟然拿到了全国的季军。就这样他利用业余时间,练得更勤奋了,2016年一举获得广州“大沥杯”全国邀请赛的金奖,并登上了星海音乐厅演出大厅。如今这位乡土文艺人才,每星期都参加免费公益演出,并组织了一支爱心艺术团,团结文化系统主要是文化馆、站的一批青年演员,经常免费走进敬老院、康复中心和学校、社区等地,把口哨艺术带给千家万户。如今这支爱心艺术团已成为全市公益文化服务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名老顽童宝刀不老。2017年盐城市4名60岁以上的演唱者登上央视“群英汇”舞台,这几位自喻调侃为老顽童的演唱者,早年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演唱,天生对音乐的爱好让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组合。近年来他们下农村、到部队、去工厂、赴学校,把优美的男中音带给观众,厚重的音乐素质,灵活的演唱技巧,洒脱的舞台风格,都让他们在观众中赢得一定的信誉。这些典型的乡土人物,自被地方文化部门发现后,多次把他们推介到省级以上大赛中锻炼,并邀请名师予以指导,使4名草根人物能完美释放艺术,如今他们已屡屡在省市级重大演出中亮相,成为服务群众的一支特别受欢迎的组合。
二、注重搭建民间艺术人才的展示平台。民间特色文化人才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特别是基层文化馆干部去发现,去培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土壤,并助力其不断的提升。
培植农民画。射阳县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艺术之乡,为扶持农民画发展,射阳县文化主管部门这些年一是在全县成立农民画院,让农民画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艺术提升。全县成立了7个专业画院,聘请专业农民画大师王复军、郭开亮等担任指导老师,使这几年全县农民画的水平逐年提升。2015年以来在全国专业赛事中已有126件作品获奖。如今一幅幅精美典雅、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射阳农民画被县里列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礼品,频频走出国门。去年以廉政题材为主题的射阳农民画先后参加全国展出,并在省城举行盛大的画展。
传承技艺绝活。亭湖区的许洪洋,原来只是一名走乡串户挑糖担子的手艺人,在一次偶然中被我们文化馆同志发现,认为他制作的画很有特色,几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就制作出来,特别受到小朋友的欢迎,我们根据他家祖传的绝技,将他发展成区级非遗,后又申报为市级非遗,并在文化馆辟出专门的展览室展出他的作品。如今其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的欢迎,他的非遗室也成为了爱好者观赏学习的场地。
三、注重基层特色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民间特色文化人才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需要给他们以土壤的滋润。这里需要有宽松的环境与良好的政策。这些年为培育特色文化人才,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盐城市和亭湖区采取众多举措,为这些乡土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董振宁,这位盐阜地区著名的小品明星,原来只是乡镇文化站的一名文艺爱好者。文化主管部门发现其艺术素质后,破格录用其为文化站长,后又选聘他担任县剧团的团长、文化馆长,直到担任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这些年由他创作演出的小品《画像》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榜首,并两次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他创作并演出的小品《体检风波》获全国“沙家浜”杯小品大赛一等奖。响水著名的剧作家孙智宏,这些年艺术成果丰硕,有20多部作品在全国及省重大赛事中获奖,他所在的响水县也被授予“中国小戏艺术之乡”,他所创作品乡土气息特别浓厚。这位20多年前还是一位农村知识青年,是特殊的文艺政策将他转入到文化岗位,让其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2017年在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全国农村院团优秀剧目演出中,江苏一台小戏专场4部作品中,其中《公鸡做媒》《贴春联》《稻草人》都是由他创作的。
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在扶持特殊人才的同进,盐城市各地文化部门全力为她们搭建展示平台。如我区文化馆干部汤琦,原是一名乡镇小学的音乐老师,其外祖父是江苏省淮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淮剧表演艺术家刘少峰。她母亲也是一位获文化部表彰的功勋艺术家。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她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但在学校很难发挥其艺术价值。为此我馆积极向区领导建议,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将其特招到文化馆,如今她已成为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一名远近闻名的百灵鸟式的乡土歌唱家。另外对发现的乡土文艺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门在经济上也予以扶持,一些草根人物的作品只要有苗头、有价值,都会破除体制壁垒,一视同仁,得到特别的资金补助,如这几年亭湖区文化馆就专门为10多名书画乡土人才兴办专场展览,正因为这些宽松的环境助推了众多草根艺术人才的成长。
四、注重加大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力度。扶持特色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这些年盐城市还十分重抓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淮剧是盐城国家级非遗,在全市6个专业团体中,各地对有成就的艺术家进行保护与扶持。
抓好资料的拍摄。2016年开始,亭湖区文化馆配合市文广新局组织省淮剧团对国家非遗传承人张云良进行艺术资料的抢救性拍摄,共历时两年,从不同的侧面、多视角、全方位地记录了他的活动生涯与艺术经典。该片拍摄上报后还获得省保护中心授予的优秀拍摄奖,成为示范片而得到国家保护中心的评介。
举行专场演唱会。为传承保护好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艺术,由市、区先后两次举行国家级淮剧传承人裔小萍专场演出。2016年、2017年裔小萍专场淮剧演唱会举行之际,省市领导到场祝贺,演出场景盛大空前。舞台上众多名家荟萃,演出了多台堪称经典的折子戏,再现了艺术家的风采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这几年亭湖区在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淮剧名家如陈德林的专场演唱会,举办由他一家拍摄的淮剧电影《腊月雷》等,这些措施对弘扬非遗特色文化起了一定的推介宣传作用。
组织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弘扬特色文化,这些年亭湖区重抓乡土艺术进校园演唱、展出活动。2017年由亭湖区组织的艺术团就深入到该区112个中小学校园演出,该区文化馆创办少儿小剧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少儿曲艺基地”。2016年由该馆组织的少儿曲艺“红帆船”参加了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比赛获银奖,并应邀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参加“大风车”栏目演出。
推介乡土文化,让文化回归群众。开展文化惠民,助力特色文化与基层文艺人才的成长,对弘扬传统文化将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培育浇灌,让基层文化人才、乡土艺术之花在盐阜大地竞相开放,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