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认同性危机与重构

2018-11-14 13:09李代萍
电影文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卡梅隆阿凡达科幻电影

李代萍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认同”(identity)是社会心理学概念,最早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与群体都会在情感、心理上与他人产生一种趋同性的变化,最终实现协调一致,正是在这种趋同中,认同产生。身份认同就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是人类连接自我和外部社会的纽带。没有认同,人也就难以谈及社会性和归属感。在电影艺术中,为了使观众能够迅速对主人公“移情”,电影人势必要构建观众对主人公的认同,将电影中的“我”变为囊括观众在内的“我们”。詹姆斯·卡梅隆所执导的《阿凡达》是当下科幻电影中较为经典的一部,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被人们反复讨论,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对认同的组织和设计有别于其他科幻电影。

一、美国科幻电影身份认同

在传统的美国科幻电影中,电影人对身份认同的设计往往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人本意识的一种延续。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指出的:“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类被夸耀为宇宙级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甚至高尚的物种。就电影的角度而言,电影的摄制者与接受者也都是人类,这也就使得电影在人物塑造、情节编织上,很容易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即人类成了价值判断的唯一主体,人类的利益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判定电影中具体行径的标准。

以人类与外星人发生激烈对抗的电影来说,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如《独立日》(1996)、《火星人玩转地球》(1996)、《超级战舰》(2012)。从这些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触犯人类利益者,被自动置于敌人的位置,而主人公之所以光芒四射,是观众认可的英雄人物,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维护了人类的利益,挽救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人类一般都在电影结束时取得了对外星人的胜利,即使这种胜利是牵强的。不仅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叙事中如此,在人类向外进行扩张的故事,如《异形》中亦然,外星人是邪恶的一方,人类对他们的担忧、恐惧和反抗是合情合理的。长期以来,观众已经认可了这样的创作模式。

二、《阿凡达》的认同危机

然而,在卡梅隆的《阿凡达》中,导演选择了“反人类”的立场。在电影中,人类看中了潘多拉星球上的“不可得”矿,开始对潘多拉进行长年的、无孔不入的殖民,这无疑是一种利益驱动之下的掠夺行为。因为潘多拉的大气成分和气候不适合人类长期生存,这种殖民不在于移民,而主要包括武装侵略,也包括较为友好的外交接触,如派遣人类通过混血生物阿凡达和对方交流等。但在掌权者——SecFor公司的经理和军方代表——鹰派上校迈尔斯(二人分别代表了资本与武力)发现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当地唯一的智慧生物纳美人不愿意接受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后,很快就采取了强硬的战斗立场,原本生机勃发、风景秀丽的潘多拉星球,在人类的肆意砍伐和杀戮之下,很快成了修罗场。纳美人原本平静和谐的家园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他们不得不奋起反抗,但是这种反抗由于巨大的科技差距而显得颇为悲壮。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是卡梅隆对传统科幻电影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抗。

而这样一来,观众的审美期待被打破,一种认同危机也就由此诞生。人类和纳美人之间的矛盾显然已经是不可调和的,男主人公杰克·萨利顶替意外身故的弟弟参加了格蕾丝·奥古斯丁博士的计划,成为阿凡达,打入纳美人部落,其行为的驱动力自然是维护人类的利益。从表面上看,公司希望他做的是说服纳美人离开自己的家园,而事实上,杰克还肩负着查清纳美人的防御体系弱点,以让人类更好地威胁纳美人的任务,这也就使得杰克成了人类毁灭无辜纳美人生存环境的帮凶。除了杰克,电影中的绝大多数人类都显得并不可爱,SecFor公司负责人贪婪,军方高层残暴、阴险、狠辣,底层工作者麻木不仁、助纣为虐,即使是对纳美人态度友善的奥古斯丁博士,也依然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几乎没有人类思考正义、自然、平衡等问题。

在这样正义与邪恶的对比昭然若揭的情况下,观众自然很难选择制造悲剧的人类为自己的支持对象,甚至为身为人类的一员而感到羞愧。

三、《阿凡达》与身份重构

一般情况下,面对上述认同危机,电影人往往会让人类中诞生一位力排众议、卓尔不群之人(往往为科学家或政要等),以一己之力改正同类犯下的错误,扭转观众对人类的负面印象,观众也将在这种结果中得到慰藉。

然而卡梅隆没有选择这一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设定,而是让杰克进行了身份重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观众的审美经验。首先,观众作为人类,本身难以接受人类落败的结局;其次,纳美人这一种族无论是外在的形象设计,抑或是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细节设定,都是影史上未曾有过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男主人公对纳美人的认同,都有可能让观众感觉突兀。然而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将杰克的心路历程按部就班地展开,以让观众认可杰克的每一个选择。首先,杰克在坠崖之后,为纳美公主妮特丽所救,随着两人对彼此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坠入了爱河。杰克充分了解到了纳美人对家园的热爱,他也因为重获了奔跑的能力而难舍这具躯体。其次,纳美人的生命之树种子因为杰克有一颗坚强的心而对他有了反应,这使得妮特丽的父母都接纳了杰克。再次,在人类对纳美人展开屠杀的时候,纳美人的族人呼唤杰克“如果你是我们的一员就来救救我们”,红色的魅影也选择了杰克成为自己的主人,杰克成了魅影骑士,振臂一呼之下,就能率领各个部落的纳美人团结起来,和人类展开斗争。最终,杰克决定放弃自己的人类身份,以阿凡达的形态和妮特丽永远生活在一起也就顺理成章了。观众早已不再认为人类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此时也就能认可杰克为自己选择的新身份。

事实上,卡梅隆的“反人类”恰恰是维护人类利益的,这一场由人类挑起,以人类失败告终的战争,本质就是不利于人类的,避免类似战争的出现,就是对人类利益的最大保护。杰克的勇气和正义感,也是人类的骄傲。一言以蔽之,卡梅隆的身份重构,既不违背正义战胜邪恶的好莱坞叙事习惯,也不违背美国科幻电影中保卫人类,为人类着想的情感倾向。

不难看出,在《阿凡达》中,卡梅隆有意挑战了传统科幻电影的主人公身份设定,让观众陷入认同性危机当中。同时,卡梅隆又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重新构建了观众对主人公的认同,没有让观众失去与电影之间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卡梅隆阿凡达科幻电影
重返阿凡达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闭上眼睛数到十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卡梅隆的细节
看谁更像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