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岭/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文化馆
戏曲艺术取材于生活,舞台上的戏曲演员通过对剧中人物理解,加上生活的感悟,将戏曲角色表现的惟妙惟肖。所以,戏曲演员对人物的打磨、雕刻至关重要。戏曲的综合性很强,涵盖着说唱、歌舞、滑稽戏等艺术门类,它呈现出的文化精髓对不同时代的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戏曲演员将角色塑造的是否生动贴切对艺术展现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戏曲是世界古老戏剧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传承中沉淀的精华。自汉唐以来才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不同时代的戏曲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这些具有特色艺术被搬上舞台,呈现的是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美感。
演员简单来说是戏曲的表演者,在封建社会中地位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成为人们尊崇的对象。演员与戏曲艺术相辅相成,在传承的道路上将戏曲的魅力发扬光大。因为对人物理解和演绎的不同,自古以来,演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发扬艺术的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了不同样式的视觉盛宴。
剧本是一剧之本,演员从剧本中认识自己的角色,跟随剧本设定的路线,一点点挖掘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戏曲演员在塑造不同剧本中的角色时,首先要全面的剖析人物,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到兴趣爱好都要仔细揣摩,对这些细节进行生动的刻画,会帮助演员将自己带入到人物中来,将人物呈现的更加立体,其次演员要把剧本吃透,人物一旦偏离剧本就会表现的生硬,无论演员有多么优秀的形体、语言功底,都无法将观众吸引到戏曲表演中来。
演员立足于剧本,才能将人物性格诠释的更加完美,只有精准的演绎出人物特点,才能展现出整个表演的精髓,才能让观众认识角色,明白剧本要表达的艺术精髓,让戏曲艺术的传承更有意义。
演员在清楚人物设定后,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角色进行初步理解和尝试。一名优秀的的戏曲演员,他对生活的感悟必定高于其他人。无法理解人物活动时,演员就需要增加实际体验去感同身受,将自己与角色融合为一体。演员在结合剧本和生活后,反复打磨,让自己真正的进入角色,流露出同角色一样的真情实感。
戏曲演员在生活中体验角色,对角色进行模仿,再将自己的感悟用表演技艺注入角色。所以,演员要善于观察,对人物的表现才能形神兼备。著名京剧表演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对戏剧人物的刻画造诣颇深,对不同性别的戏曲角色,一样能够演绎的鲜活、灵动。他开创了京剧梅派艺术,将女性角色塑造的深入人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是众多从业者中最为刻苦的一种。舞台上摆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演员在台下汗流浃背的付出换来的。戏曲表演不仅考验着演员的毅力,也考验着演员的心理。舞台上,面对着观众的审视,演员们要处变不惊,将表演一次、完整的呈现给观众,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国戏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对戏曲人物进行了大体分类。演员在塑造人物时,根据人物行当的不同,要掌握相应的基本功——“唱念做舞”。演员要学什么像什么,比如书生的文雅、小姐的娇羞。演员从小就苦练基本功。唱腔上要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形象地描绘人物情感。形体上要贴近人物的特点,符合人物的年龄、气质。一招一式都需要千锤百炼,形体动作体现着人物的精、气、神,好的形体能使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钮骠先生说:“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观众从演员的举止形态来观察人物的内心,这就需要演员在一颦一笑中精心雕琢,提高技艺。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演员的勤奋程度决定着戏曲的质量和效果。
戏曲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演员不仅是要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还要主动对戏曲进行深入学习,正所谓艺多不压身。戏曲演员要训练自身的文化素养,以此加强对戏曲作品的理解,对作品的情节脉络把握更加精准,把人物拿捏更加到位。戏曲之所以能一路传承,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的传承者能够汲取不同时代的精华充实自己,迎合不同时期的观众。平时与前辈和优秀的同行进行切磋时,相互提升,在交流和讨论中将艺术不断地升华。
同样一个角色经由不同的演员塑造,会有不一样的呈现,要想达到舞台上的准确效果,演员必须丰富个人生活阅历,参悟剧本,对人物进行深度的剖析,苦练戏曲基本功,这都是每一位优秀的戏曲演员要下的功夫。演员要将自己对戏曲的热情,长期的投入在演艺道路上,不断探索,将戏曲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