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长安书写的数字化研究

2018-11-14 12:11薛红娟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长安城谚语长安

■薛红娟/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展现了世俗人情百态。有些小说是辑录宋元旧作,还有大量小说是作者独立创作。小说多描摹市井人民的城市生活,所涉及城市较多,尤以作者冯梦龙、凌濛初长期生活的南方诸城市风采为主,唐代以后的长安随着政权的更迭,它已不是“三言二拍”重点塑造的城市。通过检索由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俗文库”和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的“小说备览”数字软件检索发现,“三言二拍”中有45篇涉及长安。在这45篇小说中,有12篇正话故事以及8篇入话故事是对唐代小说的改写,另外,还有25篇小说出现了“长安”字样,共32次。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历史上古都首次被称为“西安”。因此,明代有的小说出现了“西安”。本文拟“三言二拍”中作者独立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化软件,考察其对长安城的书写。

一、汉唐故地长安

“三言二拍”中有关长安书写的篇目,大多描写的是作为汉隋唐时期首都的长安。汉隋唐时,长安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上演了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展现。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也展现了诸多唐代故事。通过检索发现,“三言二拍”中涉及到长安书写的篇目,有20篇改编自唐代小说。还有25篇小说未改编唐代小说,涉及对汉唐故地长安城的书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故事人物出自长安。如《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的白居易自长安来,《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中“长安贡御车女袁宝儿”。这些人物均来自长安。

其次,故事发生地为唐代的长安。如《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讲述了书生黄损与黄玉娥以玉马坠为信物,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长安城是黄损考中科举,同时也是他和黄玉娥团圆的地方,如薛媪劝落难的黄玉娥随她上长安:“来年大比,黄秀才必来应举,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与娘子续秦晋之盟,岂不美乎。”黄损也“得胡僧助了盘缠,一径往长安应试。”这里长安城的形象显得模糊不清。《初刻拍案惊奇·赵司户千里遗音,苏小娟一诗正果》的入话,叙唐代长安娼妓曹文姬的故事。这两篇小说中所描写的长安,均指唐代都城长安,但是都没有唐传奇那样直接点明长安街坊名字的写法。

可以看出,汉唐故地的长安城并不是“三言二拍”重点书写的对象,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主人公在长安的风云际遇,长安城只是故事的发生地,小说并没有呈现长安这座都市的情感与色彩,它只是叙事中的地点要素。

二、唐以后的“长安”

“三言二拍”中对长安城的铺叙,更多是汉隋唐时期的长安,而与小说产生时代的长安关系不大,只有少数小说描写了唐以后的长安。如《喻世明言·杨八老越国奇逢》故事开头,作者用一段文字详细介绍了男主人公杨八老的家乡西安府“这西安府乃《禹贡》雍州之域,周曰王畿,秦曰关中,汉曰渭南,唐曰关内,宋曰永兴,元曰安西。”故事的主人公杨八老虽是元代西安府人,但故事的重点却是杨八老在福建漳州经商时的奇遇。谭正璧在《三言两拍源流考》中认为本篇“似非元人所作”,且“关于倭寇的时代背景,则显然是明嘉靖时事”。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西安实际上是明朝时期的城市。而在小说的正文中,作者没有任何与西安相关的描写。

通过数字化的软件检索发现,“三言”中有关宋元明时代长安城的描写较少,“二拍”有三篇小说提到了唐以后的长安城。《初刻拍案惊奇·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入话故事提到了宋代的西安县。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的《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叙述宋朝时贵家子弟满少卿在当时的京师挥霍尽家产后,到长安寻找父亲的旧友未果穷困潦倒,后在凤翔结识焦文姬,受到其资助。可以看出,在宋朝,长安失去了往日政治中心地位,已无法实现外来人功名富贵的梦想,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地理名词。另外,《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瘗遗骸王玉英配夫,偿聘金韩秀才赎子》入话故事的背景是明代的西安府,小说反映了当时西安的卫所情况:

话说国朝隆庆年间,陕西西安府有一个易万户,以卫兵入屯京师。……(易大郎)自到京师袭了父职回来,奉上司檄文,管署卫印事务。

这两段描写反映了明代后期西安的卫所情况。明朝的武官根据职级的高低被分为“世官”和“流官”,易大郎承袭父亲易万户的职位,而易大郎与鬼女朱小姐所生之子又承袭了父职。可以看出,易大郎家是西安卫所的“世官”,其所担任的职务可以世袭。

三、长安的指代意义

中国古代最繁盛的两个王朝汉和唐均以长安为都城,因此在后世,长安成为国家首都的象征。文学作品中也经常用长安指代当时的首都,尤以诗词为主。而明代“三言二拍”中用“长安”来代指各朝国都。通过这种指代,表达了作者对汉唐盛世的向往,以另一种形式唤起了读者对于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回忆。

经过数字化统计,在这16篇小说中有3篇是国都的代指。如《醒世恒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柳永与江州名妓谢玉英相爱,柳永对谢玉英道:“赴任不便。若果有此心,俟任满回日,同到长安。”柳永口中的长安指宋代的首都汴京。《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故事发生地在明朝的北京,而小说人物对话时,用“长安”来指代北京。如权学士道:“小婿在长安市上偶然买得此盒一扇”。回末诗中也有“不向长安买钿盒,何从千里配婵娟?”在这里,用长安来代指故事发生的地方北京,“长安市”的描写也能让读者联想到唐代都城长安的贸易交易中心东市、西市。《二刻拍案惊奇》中《杨抽马甘请杖,富家郎浪受惊》中帮助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和尚姚广孝,在朝廷“仍旧光着个头,穿看蟒龙玉带,长安中出入。”这里的长安也指明朝的首都北京。

另外,在用长安指代国都的小说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与相关长安的谚语。以白话文为基础的“三言二拍”语言口语化、世俗化,明代市井风俗的资料。在“三言二拍”中有一些谚语与长安有关。谚语是群众口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地固定语句。它揭示客观事理,深为人们喜闻乐道。谚语的这个特点也更能真实反映社会文化心理。由此,也可以看出明代市民对长安的文化认同。

首先是“处处绿杨堪系马,人人有路透长安”。《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中,小说开头用一首词赞美杨元礼等上京赶考的举人,结尾有一句谚语“处处绿杨堪系马,人人有路透长安”,用来暗指杨元礼几人都能考取功名。而通过爱如生“中国俗文库”数字化系统的检索发现,这句谚语在明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引用。如明代产生的道家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以及明代佛经《破邪显证钥匙经》均有提及,这句谚语与西方的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相通,都指成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句谚语中,“长安”已不再单纯的指地理空间上的城市,而指个人的建功立业之地。

其次是“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在《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陈大郎到苏州置办货物,路遇下雪,小说中引用了唐代罗隐的诗歌《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首诗从反面写瑞雪不一定兆丰年,也有可能加剧人民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检索发现,明代多篇小说中均引用了这首诗,它渐渐也变成了民间的谚语。在《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七回“西门庆踏雪访爱月”中也引用了这首诗来形容雪。除此之外,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冯梦龙的《新平妖传》,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的《董永遇仙》,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等小说中都曾引用这首诗歌,说明下雪的两面性。文言小说《西湖二集》,清人褚人获编的《坚瓠集补集》的引用了这首诗歌,但都只有一句“长安有贫者”。由此可见,诗歌在流传过程中会和民间谚语互相渗透,诗歌最终也会转换为谚语,广泛流传。

最后是“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二刻拍案惊奇》中卷十八的《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引用一句谚语“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这属于生活哲理类谚语,对指导人们的实践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数字化的检索可以看出,除了直接对唐代小说中的长安进行改写,“三言二拍”中对长安的书写,有比较明显的虚位化特征,有的仅仅是指小说人物的出生地及故事发生的地方,缺乏对城市特征和形象的塑造。与诗词一样,“三言二拍”中也存在用“长安”代指后世国都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于“汉唐盛世”的向往。而在具有当下指涉性的小说中,长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地名。

猜你喜欢
长安城谚语长安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我们长安
水VS火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西游新记 2
大圣归来
谚语趣画
长安城里,一群奇葩
谚语趣画(一)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