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已极目 不复有物
——解析赵树发的《河海之冰》

2018-11-14 10:06:59张金芝
辽河 2018年6期
关键词:河海抱团冰面

张金芝

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估价一切的前提。马尔克斯于《百年孤独》中说:“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人类如此,水亦如此。

由水至云;由云至水;再由水转换成雪或冰。水的生命演化可谓多样变奏。它可以不断接受挑战,令自己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反应性的创造,热胀冷缩,喧哗至缄默,液态到固态,柔韧的魂灵名副其实。

有道是,“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隆冬季节,放目而望,滨城以北的辽河犹如一条白色的体系固步自封。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遵循自己应有的渠道,始终不变其行。它似一本无字天书,不求甚解,却自带质朴的语言符号安然横陈。此时阳光刚好,冰面上浪花的纹路已定格,凝结出的基调仿佛透露了一个事实,“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

一道强光倏然来临,指向确凿无疑。冰面如镜,映出一个高大身影,逆着光,由一侧海堤防线缓缓走近,而后伫立。

彼时,以海而往的河床看起来蜿蜒壮美。风依旧吹,冬眠的外壳现出迷丽的意象,瞬息间,仿佛重温了一场恍惚的梦境——悬浮、下沉、并列、重叠。

他步履饱含思索,如一个时空的漫步者。他穿过鸟群的狂乱,将神秘的光衣迎向温热。当脸上的光度逐渐加深,他下意识地眯了眯眼睛。

一秒过后,他重新苏醒目光。

他叫赵树发,系辽宁省作协会员,一九八八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他涉猎广泛,且身兼数职。他是生活的观察者,也是浪漫不羁的诗人。他的笔触时常跳跃着寡独的思想与敏锐饱含深情,通过原子内部探看这个微观的世界,邪肆狷狂无限引申。他将尘世的凝重切入旁观者的角度取己所需,打磨认知不遗余力。他在景与静的描写中,通常会除了营造一种艺术性的画面感之外,还会着力于人性的刻画。他将时间与空间互相化用,不受限定。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而赵树发的诗兴却总能源源不断游刃有余。只要他愿意,狂野的思考程序自会启动,信手捏来神妙整合。

站在这里,他将其他挂在身上的所有标签通通屏蔽,只以一种诗人的角色进入。他偏着头注视着眼前这条冰封千里的“玻璃灯”,脑海立时衍生出重重意象。在他眼中,横卧面前的这条恢弘莹白的河海之冰,仿佛就是受孕于天体的眷顾,时时刻刻、清晰明了、又充满神性。在这个到处流行离开的世界里,冬寒的特殊,仿佛合情合理稳住了一河的时光,令它们内在的水分子不再擅长告别,只以一种集体的方式挟冰求暖。他抖落身上未表的焦虑,天马行空的予以想象。当这条冰体于他面前已成为付之雕琢的宝石时,他的内心开始深沉感喟、难掩激动。此情此景,他只想用其充满激情的文字进行抒怀,然后由着性子,脱口而吟:

“这里是辽河入海口/海面上凸凹不平的冰层告诉我/这个冬天名副其实了/温暖的阳光折射到海面上/被冰玻璃强势弹回/大海的决然让我唏嘘不已……”

诗句盈盈而落,敲向冰面,叮叮咚咚,如璞玉,发出清脆而忧伤的质地。

此时,阳光清润柔和,豁然明亮。他用深邃而厚重的情感轻轻吟诵了他的这首《冰面》。

在这首诗中,他刻意含而不露,怅然隐喻了尚未表达的部分,冲淡的语境仿佛在强调一个生活事实——不是所有的温暖都会被接受。在这个挤压叠加的世界里,晦涩难懂的真相总是游弋在时间的维度里任性跋扈,充满不由分说的力量。当付之的热情被抛向空中不屑一顾时,他用尼采的心声“人性啊,人性!”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愤懑情绪。

极端的行为来源于虚荣。谁都不愿生活在他人的光芒之下。人生如海也好,如秀也罢,真真存在的决然,令诗人唏嘘不已。

环境的突变总会在行进中改变一些东西,也会让你看清一些现实。因此,海德格尔才会说:“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听,”只有能正视他人之光的人才会无惧投射,不刻意拒绝;不心存嫉妒。认可他人就是认可自己。学会自己发光,同时不忘感悟他人之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方可称为上乘之人。

“浪花已冻结/风还在肆虐/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冰面上/心怀忐忑/我对冬天深信不疑/对圆滑不能不保持应有的警惕……”

诗人在这一节当中,似乎出现了灵魂摆渡的迹象。在愈演愈烈的风起云涌中,他的精神疲于应酬,为了不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是非,他不得不将之前无意展现的玩世不恭的锋芒渐渐收敛。他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冰面,心怀忐忑谨慎行事,尽量不让自己倾斜而失去重心。

他像阿诺德一样,静静地听着风声,将注意力不知不觉引向诗外。巧妙的手法借助冰的圆滑隐喻了充斥在尘世无孔不入的敷衍与讨好。他不由分说一吐为快,用诗行的鲜明表达自己沉寂已久的内心思想。行走于纷扰的尘世,他好像已习惯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冷酷与麻木。“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已不知不觉植入了他的骨髓。他对这个冬天深信不疑,却无法忍受高深的圆滑和令人无力招架的缛节。他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求真和勘破。

“难以想象,这浮萍一生满是谬误、愚昧与纷争,无所谓真实,一切皆为表相,我们只是梦影在游荡。”——雪莱。若真如雪莱而言,诗人的《冰浪》里没有风平,只有浪静,应该也是个表相。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灰白相间的尘世,为了不受干扰,唯有沉下心境,恒定沉默,才能维持最后的清高。而这一点,似乎正于泰戈尔苟同,“杯中的水是清澈的,海中的水却是黑色的。小道理可以用文字来说清楚,大道理却只有伟大的沉默。”从原初的“看冰是冰”,到“看冰不是冰”,显然是艺术审视的升华。为什么没有“看冰还是冰”?可能他还没有超凡脱俗,诗人的灵魂还在尘世。冬季的辽河浪花已冬眠,诗人却一不小心踏上T·S艾略特留下的浪花。新的印象修正了从已知对象所得的印象,他的思想脉络在时空的转换中,成功同T·S艾略特完成精神上的对接,至此,痛则思变返璞归真。既满足了刀的锋利,又满足了自己的故作迟钝。“海有海的想法/河有河的想法/海水融会贯通/根本不必理会季节的变迁/冰封的河水/自会在心底默念/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他的主题意蕴始终围绕脚下这片莹白的河海之冰具象针对,释名以章义,却不再竭尽全力鞭挞丑恶。他跳出波德莱尔偏激的情感泛滥,用一种积极而鲜明的形式调和了自己之前略显深沉的倾诉。同时,也令自己的诗歌结构与内容于后的过渡中,张力不甚明显。从不信任尘世到理解后的释怀,再到回归,诗人以柔克刚的手法似乎也会参杂了一丝无奈。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正如诺贝尔所说:“人生就像一本缺了很多页的书,说它是一本书实在勉强。但它毕竟是一本书。”情愿不情愿,都要学会接受。存而不论也是一种处世方式。平易流畅、不失法度是赵树发这轮组诗最为明显的特征。他热衷于以物言情,以形传神,情景交融,且出神入化。他用河海之冰作为他诗中的客观对应物,然后又在终极的思考中一边模糊了意象,一边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进行简化处理。他不喜空洞无物的雕龙花纹,为了不给读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以致误读,他坚决摒弃使用晦涩难懂的词句,然却丝毫不会影响其个性化的叙述。他将诗性的建构含蓄定性在通用与平实上,再把现实的元素加以其中进行艺术化改造。当文本融进哲学的质素,诗情便多了一份深奥的意义。

他在《冰排》一诗中这样写道:“当温暖也已冻结/海面上的冰排只能抱团嘘寒/一层抱紧一层/一排连接一排/一直抱到严寒炸裂/一直排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这个地步/海水和河水已不再纠结/没有了祖籍之分、贵贱之别/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他将情感的强度、诗句的长度,统统控制得恰到好处。精细的成分加上特有的意识形态,可以完美召唤出整首诗的内在意趣。当温暖开始冻结,入海口发生的潮汐现象,便会令辽河水出现倒流的独特景观。在它的作用下,海水与河水所凝结的冰排将自行交融,忽上忽下,一层抱紧一层,一排连接一排,恢弘的气势分了合,合了分。没有祖籍之分与贵贱之分。既然暖已降至冰点,那就“抱团嘘寒”吧,不必再计较排异,团结才是最重的。

我梦见与大家素不相识,醒来后,才知道我们原来相亲相爱。——泰戈尔

表层看,这首诗好像只是在阐释因潮汐所产生的自然现象,然而,他的深层挖掘已不自觉将另一层面的征象淋漓尽致地引申出来。长日尽处,他站在这片冰排之上,寄情的思想绵密而幽深。半有半无的譬喻中,他将自己置身于河海凝结前的情境当中,设身处地体验了一把它们的内心世界。仿佛做了一场梦。梦里他看到,冰排互相碰撞摩擦时彼此重复造成的伤害与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下一次的受伤。为了大局意识及协作精神,它们痛并自我雕琢,情急生智启动了抱团取暖的集中模式。在成就生命的美丽之前,纵然有牵强的成分,却更能与它们以信心及安全感。毕竟比起单打独斗的困难重重,它们更愿意选择前者。

不断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泰戈尔

在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巧妙的隐讳技巧是绝对优于那些庸常之流的。他借用冰排作为意象,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显著体现出来。这种抱团取暖很像南极的企鹅,当暴风雪来临,它们将胖胖的身子层层包围形成一个实体,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它们羸弱的幼崽。

抱团取暖共同抵寒不一定能赚,但肯定不亏。“……冬天来了/春天还得一些时日/抱团嘘寒吧/无问西东。”这样的表现手法,实实在在将他大写的诗艺老道地呈示出来。

“当春风拂过海面……冰溜倒挂在冰层上以自残的方式期盼回归……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他将这首《冰溜》一诗与上一首的《冰排》不觉在譬喻的指向中,有了一个不谋而合的相互渗透,既突出了他宣扬的主体——和谐,又在看似不经意间挥洒出他诗人的个性。七九未必河开,但河开自会有冰流动,在春风到来的一场感动中,他协同冰做为春天的引擎,提前消融了眼前这片浩大的坚冰,让辽南的冬天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解冻不是失去某些存在,而是为了走出时间。坚冰销尽还成水,本自无形何足伤。随着潮涨潮落,赵树发的诗歌渔轮于天使的号角中就要重新起航了。他的神来之笔将他的河海之冰尽情演绎了一季,且全面总结,一环套一环。

大自然是上帝的艺术品,赵树发是时代的歌者。他站在风中,隔河而笑,听着但丁清晰动听,杳如黄鹤的神曲,惬意地于这个世界合而为一。

冰已极目,不复有物。

猜你喜欢
河海抱团冰面
冰面下
幼儿100(2023年45期)2023-12-18 06:49:04
一寸赤心唯江河,河疏湖蓄水利兴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
水利经济(2023年6期)2023-12-16 12:00:38
冰面上
幼儿100(2023年41期)2023-11-21 09:33:50
在天然冰面上滑行
抓住本质特征 促进深入理解
从特殊到一般 以不变应万变
天冷了,让我们抱团取暖
中外文摘(2021年2期)2021-02-02 02:18:22
合作社“抱团”种出“火辣辣”的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46
“天冷了,抱团取暖吧”
中外文摘(2019年24期)2019-12-26 16:53:16
大哉河海,不负邦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