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琪
她从事互联网行业,却从父亲这个手艺人身上读懂了匠人精神。她利用业余时间,追寻匠人足迹,记录匠人故事,开微店,做产品展览,让手艺人的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她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这些有趣的人,学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王语嫣1990年出生于吉林长春,父亲王洪淼颇具艺术气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她画画、写字。
2011年暑假,在山西大学读书的王语嫣放假回家,发现家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原来,王洪淼从电视上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的介绍,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尝试用烧红的铁钩在葫芦上烙画。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不得要领,怎么也画不好。王语嫣建议父亲上网看视频教程学习,可王洪淼对电脑一窍不通,连拼音都不熟悉。为了学好拼音,王洪淼买了一张声母韵母表贴在墙上,像孩子一样背诵起来。在女儿的指导下,王洪淼学会了上网。
王语嫣每次回家,都发现父亲有惊人的进步。“你爸对烙画走火入魔了,以前都是八点睡觉,现在一画就画到凌晨,甚至一夜不睡。”母亲说。葫芦烙画有这么大魔力?王语嫣带着好奇查了相关资料,葫芦烙画据传在汉代出现,后失传。直到清代有画师在葫芦上将国画和烫画技法完美融合,葫芦烙画艺术才重新兴起。在葫芦上作画,烙花鸟需要国画技巧;烙人物需要工笔、素描技巧;运用电烙铁又需要书法基础。葫芦不似画纸,烙铁不似毛笔,稍有疏忽就会有败笔。这不仅需要画师技艺精湛,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父亲靠自学研究,掌握了葫芦灯镂空、酒葫芦防渗处理、葫芦阴刻和阳刻及纸上烙画等工艺。
王语嫣决定帮父亲营销。她先后开了微店“洪淼葫芦烙画工坊”和同名淘宝店。有一次,顾客想订做一串葫芦项链。“以前没做过,怕做不好呢!”王洪淼让女儿坦诚告诉顾客。没想到对方强烈要求王洪淼试试,还给了很多鼓励,王洪淼开心得合不拢嘴。能让父亲快乐,王语嫣很满足。
2015年,王语嫣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学校组织了一次青年创业大赛。她本来不想参赛,但想到父亲的坚持和努力,顿时有了动力,策划了“互联网+匠文化”项目。王语嫣决定寻访像父亲一样的手艺人,听一听他们的信仰,以及那些极致美好背后的故事。
经朋友推荐,王语嫣拜访了曾指导过父亲、做了二十多年葫芦烙画的手艺人陈胜。陈胜家一亩大的院子就像艺术的殿堂,随处可见已加工和未加工的葫芦,绘画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或古朴或精湛或浑然天成。陈胜1970年便与葫芦烙画结缘。2000年,他放弃工作,专门从事葫芦烙画,从摆地摊到现在成为业内大腕。
陈胜向王语嫣展示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他说:“在国外也有葫芦烙画协会,葫芦烙画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是世界的。塑造不同的葫芦工艺品,是手艺人的责任,也是使命。”只因热爱,他们不懈努力,反复琢磨,发挥着创意和才华。
2015年5月,王语嫣拜访了山西叶雕第一人——63岁的崔金浙。叶雕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取材秋季的自然落叶,再配合现代工艺处理,一笔一刀将不同的设计元素和叶子结合,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随后,崔金浙和儿子又开始研究在绿叶上雕刻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收集来的这些故事,王语嫣都放在了公众号“不二文艺”上。她的这个项目,最终得到学校创业大赛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冠军。
在王语嫣看来,所谓匠人并不局限于手工艺人或工匠,只要内心纯粹、有执著的喜好并长久坚持,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手工爱好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匠道”。此外,相比于继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院派”和运用新技术的创意派,王语嫣更倾向于两者之间的融合,既传承老手艺,又利用科技,融入现代审美。
倾听手艺人的故事,王语嫣发现每个人都那么有趣,“这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次撞击,鼓励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告诉我坚持的意义。”
大部分手艺人都默默专注于工艺,对于宣传和推广并不擅长。于是,王语嫣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展示机会。
2017年年底,王语嫣发起了一个手艺设计的集合展。古老的传统工艺如何拥有现代的美感?哪些中国元素会成为更有趣的生活好物?王语嫣以“年轻着的传统”为主题,从100位手艺人的作品中选取装饰画、落地灯、绿植、收纳……这些有温度、有故事、有品质的物件,共同集中在北京的胡同里展示。这是触摸,也是感知。王语嫣说:“美好并且适用,功能与审美结合的物件才是好物件。工艺之美,就是物件的实用之美。”一想到别人家里放着由她亲手测试、挑选的好物件,喜爱的物品与大众亲密接触,她就欢喜得不得了。
到2018年6月,王语嫣已经采访并撰写了111位手艺人的故事。未来,王语嫣希望在杭州有个院子,做个有手艺展览馆、体验聚会、民宿、家宴的空间,让传统手艺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