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贵平
前不久,我去江西鹰潭市采访,办完事后坐上去龙虎山的旅游中巴,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驶了约40分钟,来到龙虎山景区。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道教发祥地龙虎山,被誉为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虎山之所以闻名,正如一句古诗所咏叹:“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
龙虎山景区很大,因公务缠身,我只选择去崖墓悬棺看看。那天上午,我从上清宫乘竹筏顺着泸溪河漂流到九曲洲、正一观、仙水岩,最后来到象鼻山。
站在竹筏上仰望,不远处的象鼻山仙水岩奇险突兀,四周诸峰峭拔,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是绿波滔滔的泸溪河。临水岩壁上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岩洞。这些深褐色的崖墓悬棺,大多镶嵌在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藏一棺而暴其半者”比比皆是。
撑竹筏的小伙说,仙水岩一带共有202具悬棺,大多是2500年前春秋后期越人凌空搭建的,葬位离水面30米~50米以上,高的甚至达300余米,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这时有人喊:“升棺表演,马上开始啦。”旋即,仙水岩附近响起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继而是唢呐奏出的道家乐章。三个黄衣黄裤的汉子,沿着垂落到江面的绳子攀缘而下,灵活的身躯在空中表演高难度动作:或春燕展翅,或狼奔豹突,或猿猴攀缘,或饿虎扑食……俨然把一根细绳当作了大舞台。汉子们下滑到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借着惯性跳入洞中,然后待水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到(由咕噜滑轮牵动)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一根短绳索牵引过来,借着悬棺左右晃荡的惯性,瞅准时机,把悬棺准确拉入洞中。
这些有风险的悬空表演,对三个汉子来说却是如履平地。他们都是当地艺高胆大的药农,祖祖辈辈以采药为生。其中一个光着膀子、露出一身油亮肌腱的小伙子告诉我,他在空中扑腾的时候感觉更像个男人。
工程艰险,且耗资大,多盛行于贵族间。悬棺群往往位于陡峭高危之处,下临深溪之地,让人无从攀登。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尊敬。
我在龙虎山看到的悬棺放置方法,据说有些特别:先民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这些年,我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甘肃等地看到不少崖墓遗迹。这些遗迹,俨然是悬在古往今来人们心头的一个巨大问号,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发出“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的疑问。如今,这些悬棺群,扬起时光的巨手,轻轻抖落尘封已久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
崖墓之葬,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天之上的悬崖岩壁间作为葬身之处,“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让亡灵在青山环抱、碧水环绕中得到安息。
陆敬严的《中国悬棺研究》一书,谈到中国南方崖墓悬棺的主要放置方法是:在悬崖上凿数孔并钉木桩,将棺木架放于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在绝壁所钉的木桩上,人在崖下会看见棺木。一般悬棺葬
龙虎山的悬棺,全部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19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联合发掘工作。清理了18处鹰岩墓和37具棺木、16副较完好的人骨架,并出土了陶器、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一曲低缓而沉郁的《越人歌》,唱出了古越风情与神韵。隔着千百年时空,山水的法度万象,天地的大道显隐,从未停止与人的回应。
暮色苍茫,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后,龙虎山回归宁静。夕照在群山中荡漾着金灿灿的光波,一群雀鸟披着霞光,在天空划过一道美丽弧线。夕照下的悬棺在天地和山水之间安祥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