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苏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英国首部电影于1896年公开放映,这部影片像许多英国早期电影一样并未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事实上英国电影的产生发展几乎与法美等国同步,但由于语言的便利,英国电影长期受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甚至英国一度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基地和倾销市场,这使英国电影的独立发展相对滞后。就目前来说,在英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存在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英国本土掀起了纪录片运动,许多非常写实的纪录片涌现在世界影坛之上,可以说直到今天这些纪录片也具有相当大的历史价值;60年代开始,英国社会逐渐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形式开始复苏,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能够明显地发现英国电影渴望摆脱美国好莱坞控制并实现独立发展的印记,在叙事主题和叙事手法上都展现出了不可忽视的新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的独立发展之路起色渐浓,以奥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战车》为序幕的英国电影的“重生”在世界范围内均呈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英国本土电影的新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电影的独立发展。
本文将立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英国电影,从概要呈现新英国电影的发展面貌开始,以《理智与情感》《石雨》《猜火车》《两杆大烟枪》等影片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新英国电影“传统”升华中的现实价值、“先锋”探索里的反叛价值等审美价值进行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的独立发展开创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一方面,基于古典文学、英国真实历史改编而成的“大电影”接连获得好评,其中代表作品有《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理智与情感》《莎翁情史》《查理三世》等;另一方面,延续英国电影写实创作的“小电影”《诺丁山》《瓢虫,瓢虫》《因父之名》《维拉德雷克》《石雨》等影片也获得了国内外电影界的认可,而这种基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的本土电影创作浪潮也被认为是“新英国电影”或“英国新电影”。在将传统叙事道路和先进制作手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新英国电影还取得了更令人瞩目的突破,即在叙事内容层面的“反叛”书写和在叙事风格层面的“先锋”尝试,在英国当代著名导演德里克·贾曼、丹尼·博伊尔、昆汀·塔伦蒂诺、彼得·卡坦纽等人所创作的《蓝》《花园》《猜火车》《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赤裸裸》《魔法师的宝典》等影片或是大胆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同时书写“败落”与“颓废”来反叛正统以及实现对反叛的再反叛;或是以“先锋”的姿态投入到英国实验电影的创作中,无视电影市场运作规律和电影票房收入,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用后现代精神来执导影片的创作,成为新英国电影精良制作和特立独行的标签。
英国拥有着丰厚的文学创作传统和戏剧创作传统,对于英国本土电影而言,这些传统文艺形式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是极其重要的积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英国古典文学就已被英国电影人搬上银幕,相比于传统的文学著作改编而成的本土电影来说,新英国电影中的此类作品在基本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塑造了独特的英伦风格。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影片《理智与情感》改编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这部影片虽然属于英美合拍电影,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风格层面均具有鲜明的英国风情。在影片《理智与情感》中,故事的叙事背景是19世纪初的英国乡间生活,准确地说是当时乡绅家庭女儿们的婚姻生活。在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没有继承家产的权利,所以寻找到一位如意郎君不仅是闺中少女的人生大事,也是父母对女儿的最高期望。原著小说作者简·奥斯汀正是这种乡绅生活的亲历者,她的小说也均着眼于此类题材,对乡绅家庭的女孩命运进行了真切的呈现,这种立足婚恋生活的女性叙事在影片《理智与情感》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影片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诺兰庄园的两姐妹展开,父亲去世后,不能继承家产的姐妹们面临着居无定所、节衣缩食的生活危机,为了拯救母亲和姊妹的生活,诺兰庄园的大女儿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小女儿则选择了大胆追求爱情,最终代表着“理智”的姐姐和代表着“情感”的妹妹都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获得了幸福的生活。影片《理智与情感》高度还原了90年代初英国乡绅家庭的生活风貌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状,导演着重刻画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很好地呈现出了英国淑女的“理智”与“情感”、“遵从”与“个性”,加之影片中许多莎翁剧院的“老戏骨”的出演,使影片诠释出了英国古典文学的“尊严”与“美好”,正因如此,该片一举揽获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摄影奖等,成为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的大赢家。
同样揽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英国影片是上映于1998年的影片《莎翁情史》,这部由英国导演约翰·麦登执导的影片以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引,以青年莎士比亚的爱情故事为线,将英国历史名人和古典名著的风采共同呈现在银幕之上,在浪漫爱情故事的叙写中糅合了英式幽默风格,为了更好地体现整部影片的英伦风格,《莎翁情史》采用的是英式英语对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电影在英美国家地位的提升。
在延续古典文学作品改编这一“传统”的同时,新英国电影还特别注重对英国电影写实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在叙事题材上更为大胆的涉猎和更加精良的制作凸显了影片反映英国现实的审美价值。影片《瓢虫,瓢虫》由英国著名的现实派导演肯·洛奇执导,就肯·洛奇的电影而言,小人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其叙事的焦点所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瓢虫,瓢虫》讲述了一个英国底层女性的悲苦生活。影片伊始,女主人公玛吉就为了脱离脾气暴躁的男友的掌控带着自己的四个孩子逃到了英国社会保障部门下设的妇女避难所,不久后避难所中的意外火灾却使玛吉的长子被烧伤,玛吉和孩子们不仅没有因此获得赔偿,她还因监管疏忽而被指控,失去了四个孩子的抚养权。挣扎在底层的玛吉忍住悲伤与男友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二人的相处却并不融洽。更为可悲的是在邻居的虚假控告中,玛吉再次被断定无能力抚养孩子,于是与男友所生的两个孩子也再次被福利部门强行带离,痛失六个孩子的玛吉只能在“底层”发出无助的呐喊,这部影片通过将真实故事搬上银幕,以点带面地展现了英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底层女性无力维权的境遇。
同样展现英国社会制度和生活在其中的小人物的故事的影片《因父之名》也改编自英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案件。《因父之名》的男主人公盖瑞是一个性情乖张的青年,小偷小摸的他无意间得罪了北爱尔兰政府,而这次小摩擦却改变了盖瑞和家人的命运。为了逃脱政府的掌控,盖瑞逃到了英国,然而却再次被英国警察诬陷为爆炸案的罪犯,并在无口供等证据缺失的情况下将盖瑞捕入监狱,为帮助儿子平反而四处奔走的父亲也在不久之后被关进牢房。而父子二人的冤屈直到数年后才在一位英国女律师的帮助下雪洗,但此时盖瑞的父亲已经在监狱中含恨而终。《因父之名》通过来自政府部门的两次诬陷和武断判决批判了英国的司法制度,也隐含着为民众的权益尤其是为底层生活者平等生存权利和获得尊重的权利的高呼之音。
纵观英国的传统电影创作,不难发现男性角色更多地成为主要塑造对象,同时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中,男性的地位和尊严也常常在女性角色的映衬下得以彰显,这种“传统”与英国的历史及社会文化不无关系。在新英国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及男性故事的讲述呈现出另一种理念和方式,在新英国电影的先锋派导演手中,许多失权的男性形象得以呈现,体现出了“先锋”探索中对男权的反叛价值。由彼得·卡坦纽执导的影片《一脱到底》讲述了六位不同际遇的男性逐渐成为“脱衣舞郎”的故事,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许多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谋求到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在社会中及家庭里的男女地位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加之受到工业产业失业浪潮的影响,不少男性反而成为丧失经济来源的“弱者”。在《一脱到底》中,几位男主人公或是失业者,或为无业青年,抑或是经历了情感失意,在不同的生活压力中组成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脱衣舞表演团队,开始从事传统观念中底层女性专属的职业,影片通过这一个带有戏谑意味的故事展现了社会新发展过程中男权失落的现象,对传统社会文化中的男权文化进行了解构。在影片《石雨》中,男主人公同样是两位失业男性,人到中年的他们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还要照料妻子儿女,然而在社会浪潮中败下阵来的他们甚至没有钱为女儿领圣餐,于是走投无路的二人决定合力偷一只羊来换点钱维持生活。在底层生活中被迫走向偷盗之路的二人在下定决心突破道德和尊严的底线后并没有获得“报酬”,不仅偷羊失败,家中用来搬运羊只的搬运车也被偷走了。虽然最终搬运车被盗事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失去地位、丧失尊严的男性形象和他们难以被拯救的生活困境。
在反叛传统男权文化的同时,许多英国导演还在青年故事的叙写中反叛着成人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运行规则,这种反叛价值不仅体现在青年亚文化的彰显上,还体现在对传统叙事的解构和实验电影风格的探索之上。名震世界的新英国电影《迷幻列车》即《猜火车》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这部影片在叙事内容层面大胆涉猎许多英国传统文化中的难列大雅或有伤风化的话题,诸如吸毒、乱性等。影片中的青年们在自由的生活状态中逐渐走向“狂欢”,从放纵自己的行为到突破道德底线,甚至是突破法律底线,在“狂欢”之路上越走越远,无力回头。不仅如此,影片还在展现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后现代精神,物质的发达所带来的精神空虚及人际疏离,使影片男主人公瑞顿停止“狂欢”、开始新生活的代价成为抛弃、出卖朋友。而瑞顿关于新生活的选择也具有深刻的隐喻价值,如果说曾经的“狂欢”代表着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那么瑞顿的抛弃朋友追求新生活就代表着对青年亚文化的再反叛。英国著名导演盖·里奇执导的两部犯罪影片《两杆大烟枪》和《偷抢拐骗》表面上看是沿用了类型电影犯罪片的叙事,但细观之下却是对传统犯罪片叙事模式的解构及再创作,其中《两杆大烟枪》成为英国当年最成功的本土影片;而《偷抢拐骗》则成为在美国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的鼎力之作。在这两部具有先锋实验价值的犯罪片中,导演将镜头深入到城市中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展现了其中随时发生、无处不在的黑暗与暴力,在书写这一批判性主题的过程中,黑色幽默贯穿始终,多线叙事、意外的转折和令人啼笑皆非甚至不顾现实逻辑的结局使两部影片带有鲜明的“戏仿”和“解构”价值。
新英国电影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就是“兼容并包”,在“传统”与“现代”的合流中讲述着英国故事,在“写实”和“先锋”的磨合中呈现着英伦风格,从最初不被重视的发展,到好莱坞影子下的行走,再到独立创作,英国电影曲折但从未停止的发展呈现在了“新英国电影”的光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