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任
(吉林化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作为一部传记类型电影,《黄大年》将著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教授的事迹搬上了银幕。影片中,黄大年教授以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准则,他的一言一行虽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影片选取了黄大年教授重要的人生轨迹作为叙事线索,讲述这位科学家以及他背后家人、团队的家国情怀与中国精神。激昂的情绪力量贯穿影片始终,使以黄大年教授为代表的榜样人物的牺牲奉献精神、廉洁奉公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铭刻在观影者的心中,唤醒观众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电影《黄大年》有四个关键词:情怀、热爱、纯粹、回归,这四个关键词也是家国情怀在影片中的具体展现。
黄大年的人生经历始终围绕着“情怀”展开,这也是这部传记类型电影中最重要的词汇及叙事主旨。从黄大年的生平来看,他是一位有着浓厚乡情眷恋的人,他的生命里有三个可以称之为“家”的所在。
第一个“家”便是他时刻惦念,打算回归报效的祖国。为此,当他收到祖国的召唤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成熟的工作环境及安稳的家庭,选择回到“故土”的怀抱。这是他浓厚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他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与许多选择“落叶归根”的游子不同,他回归“故土”时,并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暮年,而是正值一位科学家思想最成熟、技术最全面、精力最充沛的中年时期。他的回归“故土”,既有自己对祖国难舍的眷恋,也有将自己最饱满的精力投入报效祖国的事业当中的“反哺”精神。
第二个“家”是黄大年教授工作、学习、生活了整整十余年的母校——吉林大学。回国后,面对各个大学递出的橄榄枝,黄大年教授选择了条件待遇并不突出的吉林大学,因为这里是他一直牵挂的地方,是他曾经无比熟悉的生活、学习的地方,是拥有无数回忆的“故乡”。他说自己的回归可以总结为“情怀”,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言行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是他始终如一的梦想与坚持,事实证明,黄大年教授的确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地球物理研究之中,并指挥、领导科研团队,用极短的时间填补了我国深部探测技术领域数十年的空白。
第三个“家”是黄大年教授自己的家。回国后,因为工作的忙碌,他对于自己的小家充满了歉疚。做不完的科学研究、写不完的研究资料、指导不完的科研项目……在电影中,黄大年教授的妻子做出了一位妻子、科学家家属最伟大的牺牲。用自己安静的陪伴、沉默的守护,不动声色地支持着黄大年教授的事业。在她的无私付出下,黄大年教授才能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做贡献。
综上所述,“情怀”是电影《黄大年》的母题,它包含了诸多意象,以“爱国情怀”为最深沉的情感、最醇厚的表达。通过事件连缀,最终形成一段段生动的影像,将新一代科学家的民族精神与进取精神展现在银幕之上,刻画在观众的心底。
“家国情怀”来自于中国人对家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自觉的产物。“家国情怀”不限于一时一地,不囿于民族地域,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民族精神的自然流露。即便离开祖国,在具有良知、信念、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的中国人身上,依然可以找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工作、关爱他人的人,首先是一个懂爱、会爱之人。黄大年教授的身上既有对国家的大爱,也有对生活的钟情。现实中,黄大年教授是一个热爱运动、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影片中的他,也饱含对祖国、对科研事业的爱,以及对亲人的爱、对子女的爱、对学生的爱。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需要掌握大量综合性科学理论,还要达到极高的应用科学研究水准。要进行相关研究,除优秀的科学家与成熟的团队相互配合,同时还需要大量高精尖科技设备。无论哪一样,21世纪初的我国都不占据优势。在这种前提下,明知困难的黄大年教授突破层层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需要他的祖国。
电影将黄大年教授对工作的热情、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位稳重、睿智、成熟的科学家,黄大年教授心胸宽厚、性情平和,但他并非毫无脾气与血性,相反,他对于自己的信念相当坚持。当面对公司“不准拿走一张纸”的刁难时,当对自己曾经信任的人感到失望时,他都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要求与感受,甚至吼出了胸臆中的愤怒与不平。
影片的拍摄团队四处奔波,采访了近140名当事人,全面了解黄大年教授的生平事迹,力图做到性格细节与生活细节的全面还原。绝不人为拔高,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自“平凡”中观察到“不平凡”,最终塑造出黄大年教授真实、可亲、可爱、可敬的精神楷模形象。影片中的黄大年教授,最终以有血有肉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无限接近现实中的他——那个学生口中“戴着鸭舌帽的胖老头”,朋友口中“喜欢在聚会上唱爱国歌曲的教授”,同事口中“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工作狂”。
尽管身负科研重任,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黄大年教授却非常重视教育,非常注重自己师长的身份。他热爱自己的职业,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一位学生,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人生道理与这些年轻人分享。黄大年教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人,却忽略了自己。
黄大年教授身上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大爱,是影片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就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而影片中其他人物的爱国意识、探索精神与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内涵相互呼应,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影片中与现实中的黄大年教授,都是一个纯粹的人。作为一位科学家,他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内心却无比纯粹。他有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便执着地为此努力,就如同每一次为了科研成果而不眠不休地战斗。也正是因为黄大年教授的执着与纯粹,才令他可以心无旁骛地为目标而奋斗,电影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由此彰显。
黄大年教授至情至性、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都可以在黄大年教授的身上找到对应的例子。“仁以爱人,义以尊贤,守礼知节,智辨是非,信诺以行”,黄大年教授将理想化作实践,脚踏实力、稳扎稳打、注重细节、大胆开拓。他朴实真挚的话语与行动,是“家国情怀”最真实的体现。
就如黄大年的扮演者张秋歌所说:“走近他,才更知他的伟大。”影片对于黄大年教授家国情怀的现实书写,触及了生命的本质与真谛。“家国情怀”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与力量。在这种信仰力量的推动下,国家必将走上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影片中黄大年教授的回归,既是作为海外游子对祖国的“回归”,也是个人情怀对精神故土的回归。正如一些媒体对黄大年教授的评价——“此心安处是吾乡”。漂泊的他乡或许有房屋、有财富,却无法达成心灵的宁静与回归。记忆中的祖国,是黄大年教授精神的归宿以及所有情怀的寄托。“故土”是最难割舍的精神牵绊,它并非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带有文化与精神烙印的心理概念。对于“故土”的回忆与追溯,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电影没有孤立地看待黄大年教授的回归与贡献,而是将他所做的工作放置到具体环境当中,将他与周围的朋友、同事的交流与互动浓缩成电影中主要的叙事元素,展现当代科学家与老一辈科学家的异同。虽然他们所受教育、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均不相同,却同样做到了将初心化为动力,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并贯彻到个人精神与行动的始终。
正是出于对真实的追求、对细节的还原,对生活与现实的无限接近,才赋予《黄大年》真实的观影感受。影片中场景与人物的真实感,四大关键词的影像表达,激发了观众真实的情绪,将爱国情怀烘托至新的高度。
黄大年教授的中国精神,同样可以凝聚为两个关键词:“精神”与“践行”。
“精神”二字可以做出多重维度的解读,对于电影《黄大年》来说,“精神”有双重的意指,既是黄大年教授身上仿佛无穷无尽的工作激情与研究动力,也是影片所构建的中国精神。
影片与现实中的黄大年教授,一直以最饱满的热情与最狂热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和教学当中。他深知时间的宝贵,更明白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所以,人们仿佛看不到他疲惫的样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依然在面对他人时换上精神奕奕的神情。支撑他的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与传道受业解惑的迫切,他唯有燃烧自己全部能量做出无私的奉献。
国家在进行改革,科学家的学术领域同样面临变革。一些陈旧的思想与仪器,已不能跟上科学研究的发展。黄大年教授面对国内日新月异的环境,埋头进行科研改革与创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都需要他去筹备、去指引。黄大年教授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之上,不断地出差,不断地与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探索创造。给予黄大年教授慰藉的是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是科学探索的一再深入,是越来越接近顶尖水平的脚步。时间太快了,快得他总觉得不够用;时间又太慢了,慢得他不得不等待研究的结果。
黄大年教授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一位科学家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令身边的人被他丰沛的精神力量感染,共同投入到废寝忘食的科学研究之中,投入到争分夺秒的科技竞争当中。黄大年教授的爱国情怀、家国观念与个人精神,是一座中国精神的丰碑。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民族复兴需要发展科技,科技强国梦需要科学人才的力量。以黄大年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正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梦的中坚力量。
无论是爱国情怀还是中国精神,除了内心的渴望,还需要行动的实践。关于“践行”,影片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影片内与影片外,共同演奏了一曲中国精神的赞歌。
影片中的黄大年教授,先立志,后践行,通过勇敢与坚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尽管他的骤然离世令人悲痛,并留下了许多未竟的事业与遗憾,但是,在他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会有更多的科研人才投入到相关研究当中,以黄大年教授科研成果为基础,与其他门类科学研究一起,走向科技强国的振兴之路。
影片外,黄大年教授曾经说过,国家科技建设,需要很多很多他这样的人才。作为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他无比深刻地理解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迫切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而电影《黄大年》正是让普通观众能够了解国家的高精尖科技,认识这样一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心中的“家国情怀”与“中国精神”。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影片《黄大年》树立了当代科学家的精神楷模,通过对真实人物与真实事迹的演绎,为影片增添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黄大年教授生平事迹的深入了解,观众对家国情怀与中国精神的理解将更加深沉厚重。影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充满现实主义与精神感召力的叙事手段,值得其他电影参考借鉴。
注释:
①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参见黄会林、刘藩:《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旋律电影》,《电影艺术》,2007年第6期,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