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事件类视听新闻是媒体保持其新闻的新近性、承担舆论监督职责的重要新闻类型。在互联网冲击下,事件类视听新闻面临收视率下滑、作品质量不能令受众满意的困境。本文试图探索故事化叙事策略如何为事件类视听新闻所用,进而推动其在困境中探索前行。研究发现,事件类视听新闻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承担新闻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采用:使用延宕策略,把握故事节奏;巧妙设置悬念;灵活转换叙事视角;平衡语言风格,兼具通俗性和严肃性这四种叙事策略,提升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观感体验,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
【关键词】事件类视听新闻 故事化叙事 叙事策略
以社会事件为报道对象,以呈现事实、挖掘事实为报道内容的事件类视听新闻是视听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确保着媒体新闻的新近性,承担着舆论监督的责任。但由于内外部传媒生态的变迁,我国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面临困境:作品编排不符合被互联网改变的受众信息接收习惯,收视率大幅下滑;我国舆论监督空间缩小,事件类视听新闻叙事活动受限,作品质量不能令受众满意;在符号、文本和机制层面,电视新闻自身面临叙事困境。①
故事化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策略,深层逻辑是对受众视听习惯的尊重,已经被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所采纳,尤其在非事件类和人物类报道中的运用更为娴熟,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讲好”故事成为视听新闻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它因与新闻真实性原则存在背离之处以及本身所蕴含的“泛娱乐化”倾向,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应用较少。如果故事化叙事在确保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为事件类视听新闻所用,或许能成为此类视听新闻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突出重围的助推器②。
一、事件故事化:作为叙事手段的结构和特性分析
故事化叙事是一种内容传达手段即话语,拥有一套叙事策略,它通过展示细节、设置悬念、保持叙事节奏、采用特定叙事视角等方法优化信息传播效果,达到传递意识形态的目的。事件有特定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参与主体,故事是由叙述者陈述出来的事件,而故事化是对故事的描述方式。从深层逻辑上来看,新闻作品的事件故事化实际上是挖掘新闻事实的接近性新闻价值,通过改变故事结构、设置悬念、情景再现、变换叙事主体、口语化表述等手段不断缩短受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时空距离,拉近受众与事件主体的心理距离,以达到叙事效果最大化。从叙事内容上来看,事件故事化叙述可以分为概要(叙述声音)和场景(呈现),从叙事结构来看,可分为悬念型叙事、推理型叙事和混合型叙事。
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双线传播的特性,传播者通过画面和声音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最大程度接近人的感知系統,受众则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条渠道接收新闻信息,这是单纯的文字和声音媒介无法达到的效果,是目前媒介中现场感最为强烈的传播形态,所以电视新闻具有将事件故事化的天然优势。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征是电视、新闻、故事相结合的特征,同时具有“真实性和纪实性、可视性和直观性、情节化和感染性以及参与性和互动性”③。
二、事件故事化:作为事件类视听新闻编排手段的策略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就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④事件故事化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表现为细节展示、设置悬念、转换叙事视角、强调冲突和矛盾等多种编排策略,但并非每一种编排手段都适合事件类视听新闻制作。以下是笔者结合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要求,筛选故事化叙事方式中可为其所用的四种具体策略。
(一)使用延宕策略,划分作品片段,把握故事节奏
延宕策略就是将一个直线的、平淡的过程描述为一个曲折、动荡的过程⑤。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优势就在于新闻事实本身的过程性,通过过程的延宕,受众始终处于期待真相呈现、期待问题得到解答的兴奋状态。若延宕策略使用得当,在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受众会对事件保持持续关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一般篇幅较长,因此应该将节目划分为不同片段,设置间歇性叙事高潮。
在《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中,记者将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划分为三个片段,分别解答“浙大学术造假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会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论文审核机制在这其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推动叙事逻辑层层深入的同时,达到一个又一个叙事高潮。在《追踪日本秋叶原行凶事件》中,NHK同样将整个作品划分为呈现凶手成长工作经历、展示有相似经历的日本年轻人对此事的反应和专家反思三个片段。
巧妙设置悬念,提高作品吸引力。悬念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在各种文本中被广泛使用。它利用受众对事件发展、人物命运的好奇心,在节目中设置悬而未解的矛盾现象,受众由于急切期待矛盾解决的后果不断关注事件进展,在接受中获得审美享受⑥。电视的线性传播形态决定了它具有瞬间性和不可重复性,通过设置悬念,电视新闻能够及时调动受众情绪,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逐步呈现事实发展过程或者真相挖掘过程,本身就具备设置悬念的条件,悬念这一故事化叙事策略尤其适合事件类视听新闻。
有学者依据悬念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不同作用将其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又按照其表现方式分为冲突型悬念和抑制型悬念⑦。本文以应用为导向,按照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处理事实的两种类型——挖掘事实和呈现事实,将悬念分为分别适用于这两种作品类型的策略——内在逻辑悬念和外在形式悬念。
1.挖掘事实型事件类视听新闻:内在逻辑悬念——悬念型叙事结构
挖掘事实型事件类视听新闻常需要从纷繁复杂的表象甚至是伪象中拨开迷雾,找到事实真相,其内在逻辑中就蕴含着设置悬念的条件——交织的矛盾和有待理清的逻辑,因此可以采用悬念型叙事结构,将挖掘事实的过程完整呈现出来。“事实到底是什么?”成为受众观看此类新闻作品过程中从始至终的疑问,为解答心中的难题会跟随叙事者持续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解决,并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形成对事件的看法和思考。《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采用了悬念型叙事结构,记者在新闻每个片段的开头不断提出问题但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将带领观众采访不同方面当事人,一步步接近事实。第三个片段不断追问“吴理貌作为院长到底知不知道造假事件?”,将高校学术评价和管理制度的荒唐之处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受众对事件真相的高期待使叙事效果达到最大化。
2.呈现事实型事件类视听新闻:外在形式悬念——后期剪辑设置悬念
呈现事实型事件类视听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本身广为人知,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之前就已经知晓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方式,因此在节目中需要将事实从各个层面、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思考。此类新闻作品常通过后期剪辑人为阻断画面连续性、快速切换场景以及配有探求疑问语气的解说词和节奏紧张的音乐等方式,在外在形式中设置悬念,起到推动叙事情节发展、增强作品流畅度、优化作品节奏的作用。《别斯兰人质事件惨剧》就通过将劫持过程中“人质状态”“场外家属状态”“俄罗斯政府反应”“车臣分裂分子表现”这四类原本平行的、顺序的材料进行混合编辑,利用叙事蒙太奇设置多个悬念,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提升观感体验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叙事视角即构建叙事的角度,是事件中‘谁来聚焦的问题,也就是看事情一定的方式、一定的角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定眼光和角度。”⑧。新闻叙事视角中叙事者的观察点不同,框定的新闻事实也不同。对叙事视角有多种分类方式,依据不同标准可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等。
在视听类新闻作品中,由于技术上可以设置多个机位,极大方便了叙事视角的转换,因此作品的叙事视角常常不是唯一的、一以贯之的。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要利用好这一优势,灵活转换叙事视角,让受众既能体会到事件当事人的切身感受,又能与事件发生现场保持一定距离,产生听故事的旁观感。
1.挖掘事实类作品变换叙事主体,营造“看故事”的旁观者观感
挖掘事实类新闻作品通过变换叙事主体,引导受众从不同叙事视角审视核心事实,让受众与事实产生适度的心理距离从而保持“旁观者清”的旁观者观感,与记者和主持人共同辨清真伪,挖掘事实真相。《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中演播室镜头和外景镜头交叉呈现,记者同时承担述评人和事件调查者,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不断切换,使观众能以旁观者的角色观赏高校领导的“丑态”,思考高校学术造假行为的矛盾点。
2.呈现事实类作品巧用情景再现,营造“身临其境”的参与者观感
呈现事实类新闻作品所报道事件的发展状况已经有了基本脉络,矛盾点也相对清晰,无需记者和受众以旁观者的视角去伪存真,反而需要更多同理心,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影响。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考虑在不伤害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情景再现,并多使用内视角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产生更多参与感和现场感,用真实的感知带动思考。《别斯兰人质事件惨剧》总体采用了内视角,记者和主持人的形象并没有出现在作品中,只有较有亲和力的旁白承担连贯全篇的任务,当然,这一点也受到了新闻事件本身客观条件的制约。
(三)平衡同期声和解说词,语言风格兼具通俗性和严肃性
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是故事化叙事方式的重要策略,语言作为作品的外在形式和思想传达的载体,在视听新闻作品中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要想达到吸引受众观看的目的,必须首先保证所用语言能够为受众所接受。平衡同期声和解说词是保证新闻语言兼具通俗性和严肃性的手段之一,也是保证视听新闻兼具感染力和思考性的重要方式。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同期声指的是事件现场的真实声音,包括记者提问、采访对象的回答以及周围环境的声音,语言通常是生活化的交流语言,与主持人解说词相比更为通俗。有的采访对象的语言自然生动、富有个性,具有其他敘述声音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解说词对画面进行解释和补充,常带有强烈的话语导向意识,通过较为凝练和严肃的语言深化画面内容,从而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引发受众思考,最为鲜明地体现新闻主题。
总的来说,解说词和同期声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缺一不可。但二者平衡的度较难把握,目前有些视听新闻作品过于追求新闻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加入大量生涩的解说词,同期声中的真实声音也遭过度剪辑,成为看图说话,这就大大削弱了新闻作品的叙事效果。在故事化叙事方式中,更应该警惕的是为了过分追求作品的通俗性而忽略解说词,强调故事冲突淡化思考,麻醉大众,这样做的后果是视听新闻的严肃性大打折扣,淡化了其本应起到的社会效果。
三、事件类视听新闻故事化叙事需坚持的两点原则
上述电视新闻故事化策略能增强事件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现场感,提升受众观看体验,进而提高节目收视率和影响力。但是,上述叙事策略的使用或多或少要改变新闻事件原本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和叙事情节,所以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要有节制地正确地使用故事化叙事策略。从传媒经济的角度来说,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化和事件类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实际上是新闻媒体为挖掘电视节目产业属性将节目制作理念向受众本位靠近的结果。对于新闻节目来讲,产业属性永远不能超越新闻属性这一本质属性。
每种故事化叙事策略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材料都适合使用细节、情节、悬念等叙事手段,也并不是所有事件都适合使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如果机械地将故事化叙事策略应用于电视新闻制作中,会违背新闻报道的准则,也会淡化新闻报道的意义。某些新闻节目过渡追求作品的故事化,在新闻事件本身故事性不够的情况下强调冲突和悬念,短期来看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但长期来看,这种泛娱乐化的叙事方式麻痹社会大众,冲淡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社会功能,也会损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要警惕电视新闻也陷入“黄色新闻”的窠臼。所以,事件类视听新闻使用故事化叙事策略应该始终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谨慎使用“情景再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一切新闻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根本保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在缺乏现场影像材料的情况下,采用动画制作、场景扮演等方式,“回溯时空”,还原事件现场,即所谓的情景再现。有时由于新闻事件本身故事性不足或者可供进行故事化叙述的素材不足,新闻作者就会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段建构叙事框架、完善叙事结构。但是情景再现的过程需要掺杂主观因素,而且对于现场情况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很难做到真实还原,所以如果情景再现使用不当,很容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因此,新闻媒体要谨慎使用这一叙事策略,并且在使用的时候特别标注使用了情景再现的镜头,让观众与新闻事实素材区别对待。
(二)保持新闻的严肃性,坚守新闻社会责任
目前,有些电视新闻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过分强调事件的冲突和矛盾,而放弃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剖析,甚至突破新闻伦理的界限,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同时,在“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的影响下,事件类视听新闻叙事也容易将抽象深刻的社会问题解构为个人命运,将社会深层矛盾解构为个人与他人或者个人与自我的冲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针对性强、时效性强,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由表入里地引导受众思考社会问题,与其他类型的新闻作品相比,甚至承担了更重的舆论监督职责。媒体在电视新闻作品中进行严肃的反思和观点表达必不可少,严肃性内容是此类新闻作品加强思想深度,监督社会、教育大众社会责任的必要保障。因此,进行事件类视听新闻故事化尝试的同时要保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严肃性(硬度)。
总之,本文探讨的几种故事化叙事策略只是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互联网时代优化传播效果可用策略,并不是非用不可的金科玉律,也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和承担新闻社会责任的前提下,适度使用上述叙事策略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注释:
①欧阳照.论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2-128.
②云桦.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故事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③潘知常.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上)———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J].东方论坛,2006(6):63-73.
④何纯.新闻叙事学[M].湖南:岳麓书社,2005.
⑤李德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J].声频世界,2004(7):8-10.
⑥潘德铭.论社教节目的“悬念性”[J].东南传播,2004(3):15-17.
⑦李晓芳.电视新闻节目悬念设置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5-58.
⑧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紫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