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新 郭海威
【内容提要】新时代背景下,舆论传播格局不断被颠覆和重构,新闻舆论生态也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在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的特征及所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阐释了新传播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从舆论传播理念、传播方式、话语表达及舆论引导格局建设四个方面剖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特征 发展成果 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关键就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总体看法,也是指导我们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论及新闻舆论工作,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成为我党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南和根本章程,并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新闻传播实践的检验,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明特征
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适应新传播趋势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创造性的新思路,促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与时俱进,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定维护和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在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过程中,将服务与引导相结合,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舆论传播主体多元、主题多元、渠道多元,这些都是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在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时,坚持党性而摒弃人民性就容易陷入重宣传而轻引导的困境,坚持人民性而忽视党性则容易走入错误政治方向的险途。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才能够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上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新闻传播规律与正确舆论导向相平衡
新闻传播规律决定着新闻传播效果,它体现的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功能属性,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握并坚持新闻传播规律,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从业之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突出特征,也是适应新传播环境,提升新闻舆论传播效果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事关”高度概括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立身之本。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传播规律与舆论导向相平衡,既重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功能属性,又牢记其政治属性,这样才有利于准确把握时、度、效,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三)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新兴媒体和新型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为有效应对舆论生态变化,有必要也必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特色,要坚持二者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一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对新传播技术手段和理念保持强烈的学习欲和创造欲,在融合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所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二、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成果
面对新的传播形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汲取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取得了丰富的发展成果。当前国内和国际新闻舆论局势仍然复杂,众多问题和挑战摆在面前,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取得的发展成果,能够为今后的新闻舆论传播工作提供更准确指导,同时也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深化体制机制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近年来,新闻舆论领域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从媒体融合、市场参与、业态更新等多角度联合发力,取得了突出成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断深入,媒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新闻采编发流程更新优化,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社会资本的流入为传媒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媒体在内容生产、技术开发、服务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媒体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传媒体制机制的创新应用,全面拓展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同时又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传媒改革。
(二)深化理论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所形成的科学理论和观点体系,历经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检验,并处于不断发展和丰富之中。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新闻舆论工作,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习近平新闻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成果,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新传播环境下,新闻舆论格局发生颠覆和重构,国内外舆论环境愈发复杂。在此情形下,新闻舆论领域应坚持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突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新闻舆论中的主导地位,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②
(三)深化传播能力建设
当前传播环境下,舆论生态、传播格局等都在时刻发生变化,新闻传播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提高新闻舆论能力进行重要论述,为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提升指明了方向。新闻舆论的传播能力主要涉及人才队伍工作能力和媒体机构传播能力。随着传播技术更加丰富,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传播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媒体机构在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形成和培养好媒体品牌,构建立体化多层次传播矩阵,提升危机预警及应对能力。加快传播能力建设,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先进性和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性,提升其对舆论的主导力和管控力。
三、认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关键任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新闻观,面对当今国内外的复杂舆论形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严峻的舆论斗争中继续发挥“定盘星”和“压舱石”的作用。
(一)强化舆论阵地建设,优化新闻舆论生态
“五个事关”深刻揭示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突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完善和补充。③面对复杂变幻的传播格局,要继续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增强舆论阵地意识,尤其是在新传播格局下,人人都能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自我话语赋权,能够实时参与到舆论场之中,舆论发展和演化态势愈发不可控。要巩固和强化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就要求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导和遵循,不断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与此同时,面对非马克思主义要敢于亮剑,积极发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舆论空间的噪音杂音,营造清朗的舆论话语空间,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进一步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二)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完善媒体结构布局
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各新闻单位都积极加入融合大军。整体来看,媒体融合成效显著,融合媒体传播布局基本形成,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得到新拓展,借助新型传播技术,融合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在此过程中,媒体整体融合程度不深、形融而神不融、固守传统媒体思维模式等问题依旧凸显,加之新传播形态、全球传播格局都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媒体融合发展正处于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情形下,顺应全球新闻传播格局变革大势,继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有效融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持续发展、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抓手,应深入推进媒体体制机制变革,创新融合思路和路径,优化媒体结构布局,加强新闻舆论媒体矩阵建设,最终形成理论扎实、形态多样、技术一流、内容丰富的媒体融合格局,为舆论领域健康发展保驾護航。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对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高度概括,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最崇高、最真实的奋斗目标。新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加快新闻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将爱党、拥党、护党、兴党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向上发展;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提升对新技术、新环境的运用和掌控能力;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追求。
(四)打造现代传播体系,抢占国际舆论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升级,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体系架构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新的传播格局和舆论形势,新闻舆论领域不仅要更新观念和思路,更要构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适应当前传播格局的新型现代化传播体系,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功能的新闻舆论传播网络,有效掌控国内社会舆论主导权。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外宣工作,优化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通过符合现代传播环境和规律的传播手段、理念、话语,积极向国际社会传达好中国声音,构筑好中国形象,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遵循、新闻舆论引导是要义、现代传播体系是手段、掌握舆论话语权与主导权是核心。
四、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路径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复杂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开辟新的创新路径,从而不断探索传播新课题、应对传播新挑战,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持续创新发展的必然选项。
(一)创新新闻传播理念
传统的传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注重宣传效果,因此也被称为宣传主义新闻观,党的新闻工作以宣传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并取得新进展,加之媒体融合步伐加快、程度加深,新型传播形态层出不穷,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功能属性开始向舆论传播和引导转变,这种传播范式转变背后是新闻舆论传播理念的创新和发展。面对复杂的新闻传播形势和舆论场域,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继续创新传播理念,转变新闻舆论传播思路,从党的工作全局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符合当下人们信息传播和接收习惯的理念方法,不断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效果。
(二)创新新闻传播方式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在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紧迫的问题。传统媒体环境下,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于抓好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新闻舆论阵地牢固可靠。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形态、主体、内容等愈发多元,舆论场域中不可控因素增加,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新传播形势下,为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优化,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增强在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中的主导权,应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持续创新,探索新型传播应用形式和场景,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新闻舆论话语表达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加之话语表达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变化,传统的新闻宣传话语体系难以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产生预期效果。另外,中国的对外传播布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仍存在因文化差异、话语表达方式差异所导致的传播障碍与隔阂。因此,加快创新新闻舆论的话语表达,构建符合现代人们表达与接收习惯的新闻传播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对内传播中,要善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闻内容,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优化新闻舆论的引导效果;对外传播中,要在准确把握所在国人们的话语习惯上下功夫,加快打造一批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搭建好中外沟通的桥梁纽带,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创新新闻舆论引导格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南针”和“定位器”,决定着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整体走向和发展成就。新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继续推向前进,应着力推动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闻舆论引导格局。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促进新闻事业改革和媒体融合继续深入,加快探索破解当前舆论领域难题的新举措新思路;准确把握当前舆论领域的斗争形势,深入开展线上线下舆论斗争,严防错误思潮攻击渗透主流舆论场;加强舆论领域法治建设,综合运用内容和技术管控手段,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导地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媒介使用水平,夯实主流价值观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取得了重大理论进展,理论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认清当前新闻舆论传播格局的新形势新变化,是我们对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明晰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不断开创具有时代特质和发展气息的新路径,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保持鲜活性的关键法宝,也是保证新闻舆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保障。
注释:
①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在今天的发展[J].当代传播,2014(1):37-40.
②黄楚新.坚持党的新闻舆论观毫不动摇——深入學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新闻与写作,2016(3):4-7.
③林如鹏,支庭荣.习近平新闻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创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7)1-10+130.
作者简介: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郭海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