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

2018-11-13 12:02冯永珍
新课程·小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运用语文教学

冯永珍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预习,解读文本;使学生能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分类知识的复习、单元的整理和激发写作热情,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意义;运用

作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近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工作、生活多个领域。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对思维导图这种形象而直观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启示。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圖,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巧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迅速、更牢固地掌握文本知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不同知识间构建桥梁,系统而有条理地思考学习内容,从而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时先自读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该课的思维导图,然后绘制出思维导图。学生借助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能自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一幅对课文理解的思维“全景图”就会呈现出来。如学生阅读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由《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这样的文章,教师稍作点拨,指出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学生自然而然能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把它画成三幅线性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把它画成一幅放射型的阅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把三个片段分别画成阅读思维导图的三个分支作记载;有的学生侧重于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把它画成一幅鱼骨型的阅读思维导图……学生各有不同的个性化构图。

面对数十个学生各色各样的阅读思维导图,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该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流畅地认识名作家笔下的人物。不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浅如何,他们在预习中自愿地、主动地对课文进行解码和解释的过程,都具体真实地反映在思维导图上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巧用思维导图理清学生的思路

语文学习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在语文复习中,各类知识不但繁多而且零散,很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和目的性的偏差。没有及时进行归类复习的话,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也常常会张冠李戴。这时候可以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构建整个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具有“梳理”和“压缩”的功能,仅运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以把专项知识、单元知识、全册知识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构建成的知识网络。这样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还可以用到其他知识点(字、词、句、篇、作文等)的复习中。如“修改病句”的复习,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画出一幅思维导图:

这样的复习课,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图像,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另外,这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容易辨识的符号,刺激学生大脑的神经系统,达到了理清思路、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目的。

(三)巧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阅读的整合

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由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条线交织,一条线是教材内容的人文性——单元主题线;一条线是语文素养的工具性——专题训练线。单元主题线好比一根藤,课文就是藤上的瓜,两条线交织,相互辉映。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巧用思维导图,就能有效进行主题阅读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幸聆听一节香港真情作文研究院熊安平校长在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收藏感动”的课外读物中,他将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温故知新”,接着出示本单元几篇文章的“自学导航”:(1)快速默读《一把糖果》《沙漠悲歌》《回家》《回忆饥饿》四篇文章,弄清楚每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写了一件什么事。(2)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文中最感动你的语句,并在关键词下面画上“△”。在默读的基础上熊校长出示表格指引学生解决“自学导航”,再以思维导图形式出示,以加深对几篇文章内容的理解。该节课的思维导图如下图:

熊安平校长借助阅读思维导图,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各自从具体事例的记叙中,从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感悟、体悟感动,发生心灵碰撞,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地实现了思维导图与主题阅读单元的整合。

(四)巧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而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一个学生爱好写作,必然有其理由:要么老师欣赏,同学评价高;要么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表达的愿望;要么有某种功利性的要求,如喜欢投稿等等。反之,学生不喜欢写作,理由也不外乎以下几点:不会写;写得不好;语言积累少;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考虑的是激发与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思维导图形式更新颖,以图文整合教学信息,这比教师的语言讲解或是文字阅读更有吸引力。在写作前不是单纯地布置写作主题,而是以一种更新颖有趣的形式引出写作主题,其图文并茂,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平常一般写作文的程序是:先分析题目,然后再在脑海中开始搜寻之前积累的与之相关的材料,思考后有了思路开始写,但往往在要动笔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很狭窄,想到的东西很少,结构也老套,于是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没有新意。但是我们在构思作文的时候运用思维导图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在写《我爱家乡的水果》时,引导学生在原稿纸上写下作文题目,让学生弄清选材范围是写“水果”,接着进行材料搜集,写出与“水果”有关的各个词汇,如荔枝、香蕉、芒果、杨梅、水蜜桃等,在这个阶段中,只管学生发散联想,越多越好、越广越好,直到写得足够多的时候,再停下来。然后对刚才发散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理出思路,最后按照思路把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比较、筛选、剥离出来,结合自己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喜欢的水果“百里挑一”,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整理好后,就可以对着这个导图进行写作了,因为思路有了,内容也有了,就可以从多角度写出一篇有新意的作文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运用到了思维导图辅助创新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他们的思路,丰富他们的作文材料,以达到有章有法、节省时间的目的。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它简单、直接、形象,特别适合梳理人们的思维路线。把它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善用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伟英.图解语文[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

[2]薛可鹊.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写作(中),2016(7).

[3]王亚芸,周小蓬.思维导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3-76.

[4]于小红.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J].考试周刊,2016(32).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运用语文教学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