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青
摘 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數学的保障,也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个体认识世界,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也是最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智力因素。有不少同学在进入校园时,就已经开始担心是否能够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一门内容抽象并且枯燥的学科。所以,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爱上学数学,把平淡乏味的数学变得比较有趣味性,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重大难题。
关键词:兴趣;激发;动手动脑;成功
实行课改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共同难题。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课堂上根本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根本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学习兴趣了。本文试从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形式新颖,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爱玩,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不持久,所以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比如开火车、夺红旗、摘苹果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既能照顾到点又能扩大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当然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地教,而是靠学生自主地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个知识点时,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周末,小丽和小明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两人争执不休,小刚站出来提议:你们别争了,我这里有一枚硬币,我任意往上抛,如果正面朝上,就让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就让小明去。小丽和小明不知这样对他们公平不公平,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吗?这样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动手动脑,调动兴趣
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猜一猜等,让学生在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才,使数学知识在有趣的动手动脑中牢牢掌握。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转换”时,让学生拿出七巧板,自己先试着拼一拼、玩一玩、想一想,看能拼成什么图案,然后小组合作拼图形,教师巡视指导,让拼得好的小组代表回答图案是怎么拼成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七巧板的每一块都可通过旋转或平移拼成各种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看到了各图形的运动情况,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猜测、探索、观察中感受到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给予成功的喜悦,增进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即基础级、挑战级、王者级,让他们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练习,使他们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上让优秀的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我重点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后进生只要求做基础级,但大部分后进生都能在完成基础级的基础上完成一定的挑战级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向着王者级挑战。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练习,而且给他们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四、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周围哪些图形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在小组中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必要时可以摸一摸,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从而使学生弄清图形的特征,这种在生活中形成的数学,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了学生更好的思维想象空间,既满足了学生观察和数学实践的需要,又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会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总之,我们要转变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密切配合学生,帮助学生,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教师科学地设计数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课堂趣味性,使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又会学习,学得积极、主动、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师是一个成功的赏识者,所以要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在激励中得到尊重,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